柯小衛
學前教育負有育人責任,不僅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終身幸福,還關系到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學前教育的發展狀況反映出社會文明的程度,學齡前兒童幸福、快樂的生活狀態體現出學前教育所取得的成功。同時,學前教育負有培養新時代接班人、建設者的使命。也就是說,學前教育不應只著眼當下,更應放眼未來,因為“今天的兒童就是未來的主人”。
怎樣才能擔負起這樣的責任呢?對于學前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是堅守兒童立場,樹立科學的“兒童觀”,貫徹“兒童優先”原則,同時向社會宣傳學前教育的重要意義,避免將成人意志、觀念向兒童灌輸的現象;二是堅持教育精神,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使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國家建設、社會進步保持同一方向,實現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對于社會而言,要保護兒童生存、發展、參與的權利,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成長空間。《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指出,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當代中國少年兒童既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歷者、見證者,又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能夠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資源和不竭動力,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學前教育的主體是兒童,怎樣才能實現促進兒童發展的目標呢?僅憑天賦或潛能,兒童就能發展嗎?或者完全依賴控制、灌輸等方式,就能使兒童在道德、文化方面得到成長嗎?促進兒童成長、發展的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兒童身體的健全、健康;二是“適當的環境”“優良的教育”,包括兒童的團體活動與兒童生活。學前教育階段,兒童的學習特點主要是感知、體驗,教育的重點是培養興趣、能力。以強迫、放縱、溺愛等方式實施兒童教育,不僅妨礙兒童的成長,還會摧殘、傷害兒童的情感、身體,從長遠看,其結果往往是失敗的。教育兒童的正確方法應該是,讓兒童在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充分接觸中感知、表達,以激發兒童的活力、培養兒童的能力以及秩序感,為兒童發展與學前教育打下重要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提出教育的四大目標:一是做怎樣的人(合作精神、同情心、服務的精神),二是應該有怎樣的身體(健康的體格、衛生習慣、運動技能),三是怎樣開發智力(有研究的態度、有充分的知識、有表意的能力),四是怎樣培養情緒(欣賞、快樂、打消懼怕)。在他看來,學前教育的對象與主體是兒童,以兒童為中心,滿足兒童的需要是學前教育的前提。同時,應堅持兒童立場,秉持教育精神,將兒童的興趣、需要與社會環境建設、發展的方向相結合。其原因在于,兒童教育不能脫離環境而孤立存在,其目標、內容、過程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此外,應珍視兒童作為“未成熟”的生長力量所具有的“主體性”與獨特價值,以積極的教育態度及方式,轉變人們固有的“管理”“制裁”的教育方式,保衛、愛護學前階段兒童的意志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權利,激發他們對于現代文明與未來世界的向往,培養其基本情感與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