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提到“田野”,你會想到什么?或許是小麥、玉米、大豆,或許是青蛙、蛐蛐、螳螂,還有可能是野花、小草、大樹……不同于我們的聯想,有一群人眼前自然而然浮現的是孩子快樂游戲的身影和燦爛純真的笑容。這群人視野開闊,潛心踐行教育初心;這群人朝氣蓬勃,點亮鄉村文明之光。他們,便是學前教育鄉村定向師范生。
“十四五”以來,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備受關注。鄉村學前教育的振興,是鄉村教育振興基礎中的基礎。實現“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學前教育鄉村定向師范生培養院校最堅定的希望。江蘇第二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江蘇二師”)的相關培養項目始于2016年,6年來,教師們將一顆顆“種子”撒播在了鄉村廣袤的土地上,探索職前人才培養模式對鄉村幼師專業成長及隊伍補充的重要影響。
提供成長的空間,賦予奔跑的力量
與江蘇二師學前教育專業負責人、教授尹堅勤的談話是從她闡述“遲到”的原因開始,“剛剛一直和教育局領導探討與周邊鄉鎮合作開展教研的事情,也是為我校的鄉村定向師范生建設一個更好的實踐基地”。隨著談話的深入,江蘇二師培養學前教育鄉村定向師范生的路徑在我腦海里逐漸清晰,教師們的教育智慧也愈發凸顯。
從關注學生學科知識學習轉向培養學生的師德修養與專業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并舉,在課程設置方面,江蘇二師走過了一段摸索期。基于服務鄉村的背景,鄉村定向師范生的課程內容兼具幼兒教育的基礎性知識與鄉村教育的特殊性知識。江蘇二師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吳巍瑩介紹說,學生最開始會接觸到教育學、中外教育史,進而學習與學前教育領域關系更緊密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教學,之后會學習鄉村指向性較強的鄉村幼兒問題研究、鄉村幼兒游戲活動設計與指導、鄉村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程內容循序漸進,人才培養方案考慮鄉土性和針對性。
在多門課程之中,“幼兒園環境設計”令吳巍瑩印象深刻:“鄉村有自身的風土人情,跳出對城市幼兒園環境的‘拷貝’,創設特色鮮明的環境是每一所鄉村幼兒園迫切的需求。” 江蘇二師將“幼兒園環境設計”的課堂“搬”到了真實的鄉村幼兒園,學生們發揮創意,不僅學會了將理論應用于實際,還獲得了專業成就感。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標準,理論的創新依托于實踐的推進。“實踐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學習環節。”吳巍瑩介紹說,相關規定要求實踐課程學分要占總學分的20%及以上,江蘇二師已經達到了30%。大二上學期,學生們會進入鄉村幼兒園開展為期一周的保育實習;大四上學期,學生們會回生源地鄉村幼兒園實習。而在2020年之前,學生們大四上學期是在學校屬地的幼兒園實習,下學期回生源地鄉村幼兒園實習。“在追蹤調查第一屆畢業生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人才培養還需加強鄉村針對性。”吳巍瑩如是說。
2021年6月份畢業的學生溫佳夢正是課程調整的受益者,被問及收獲最大的課程時,她毫不猶豫回答了大四下學期開設的“鄉村學前教育熱點”課程,并將這堂課稱為“特定情境下的必修課”。在實習的過程中,溫佳夢發現了很多與自己教育理念相沖突的問題,帶著諸多疑問再次回到課堂與同學討論、向教師請教,使她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課程建設始終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課程“調整”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必經之路,也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更高的期待。江蘇二師學前教育學院院長田燕說道:“我們每個學期都會開展教學評價,反哺人才培養方案。”從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到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再到開展教學評價,最后根據評價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江蘇二師的課程建設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閉環。而教學評價由幾部分構成,除學校內部的督導、校領導、教師、學生評學評教之外,學校還會邀請畢業生、用人單位就相關內容進行評價,從而綜合評估學校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和達成度。
厚植鄉村情懷,托舉幼教振興夢
“我成功邀請了學妹到我所在的鎮上工作。” 江蘇二師首屆學前教育鄉村定向師范生李涵語氣輕快。從不熟悉到同情再到堅守,李涵對鄉村幼兒園的感情日漸深厚,這股發自內心的熱愛離不開學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所滲透的鄉土情懷。
對鄉村幼師而言,鄉土情懷體現在他們對鄉村、農民和幼兒的愛和責任感。鄉土情懷既是鄉村幼師堅守和奉獻鄉村學前教育的情感基礎,也是他們關愛鄉村幼兒和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動力之源。吳巍瑩認為,學生只有了解鄉村生活的一般性知識、理解鄉村的風土人情,才會真正認同鄉村幼師的身份并提升職業自信。
為幫助學生構建較為清晰的鄉村印象,江蘇二師邀請了鄉村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開展講座。“有些行政部門對鄉村定向師范生具有濃烈的感情,我們會借此開展聯培活動。”田燕繼續介紹,行政部門會利用暑期培養學生鄉村情感、專業能力等,還持續推進讀書活動,充實學生的假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了解到鄉村振興背景下幼教人的使命,并開始用專業的眼光審視鄉村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鄉村定向師范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基本都與鄉村學前教育相關,他們在做調查的過程中深化對鄉村的了解,自然生發鄉村情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身體驗是深入了解鄉村最直接的方式。“彩虹傘”是最具特色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自2014年起,學前教育學院啟動了“彩虹傘”留守與流動兒童親情陪伴項目。2018年,志愿者有機會到貴州省荔波縣的鄉村幼兒園支教,他們在當地教師、村部、藝術家等幫助下發揮合力,探尋契合當地教育條件的鄉村文化元素,體驗著教育情懷的落地生根與專業精神的向上生長。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鄉村教師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隨著脫貧攻堅圓滿收官,鄉村一些不良習俗被暫時扭轉、陳舊教育觀念得到更新。百尺竿頭,還需更進一步。學校是傳播文明、創造文明的場所,幼兒園文明最大限度地向社會輻射,鄉村幼師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實我們在定位鄉村定向師范生時,就不止教師一個角色,他們還應擔任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一位學生告訴吳巍瑩,鄉村的教育生活令她感受到村民對知識的向往。比如六一兒童節,幼兒園在戶外舉辦了慶祝活動,周邊的村民們紛紛圍了上來,認真觀看幼兒們的表演。此外,當幼兒園開家長會談論教育話題時,會吸引很多村民駐足觀看。鄉村文明程度的提高,或許就從這一刻開始了。同時,她也感到了村民對教育的敬畏,對教育者的尊重。學生帶領幼兒到田間游戲時,村民總是會停下手邊的忙碌,欣喜地與他們打招呼。“學生們普遍覺得樸實的村民值得交往,他們很喜歡同村民交流。”吳巍瑩溫柔地笑了。
作為一名鄉村幼師,推動整個鄉村生態發生轉變并非一朝一夕,吳巍瑩稱之為“超越了幼師的最近發展區”。但在雙方良好的交往過程中,村民的行為給予了學生良好的回饋,推動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提高,鄉村情感得以發展。而學生利用活動所滲透的先進的知識、理念也在潛移默化中推動著鄉村進步。
空中連線,教師指導不“打烊”
“我們的老師就像是放風箏的人,牽引著我們在廣闊的田野中翱翔。”溫佳夢拿出手機,找到“田野里”微信群,她鄭重且自豪地點開了“查看更多群成員”,透過五花八門的頭像,我仿佛看到了一群自由奔跑在田野里的年輕人。
“田野里”這個名字充滿了浪漫色彩,而建立它的初衷并不是為了分享學生們“愜意閑適”的鄉村生活。首屆鄉村定向師范生畢業后,學院發現,初入鄉村崗位的學生心理落差較大,如果沒有持續的專業支持,將會限制他們的發展,甚至動搖他們堅守鄉村學前教育的初心。江蘇省相關政策規定,定向師范生在鄉村幼兒園的服務期限是5年。5年后學生們是否會扎根鄉村?這個問題始終牽動著江蘇二師教師們的心。“真的很著急,這些學生們專業素養很高,如果流失了就太可惜了。”2019級定向班班主任尹堅勤心情焦急。基于此,學院建立了“空中沙龍”,跟蹤指導畢業學生們的專業學習和實踐研究,以堅定他們的鄉村教育信念。
新學期伊始,“田野里”每周日定時“開課”,“每一位學生都會發言,分享近期工作上的問題”。學前教育學院教師陳華表示,微信群中有學院和省教科院的年輕博士與教授,“幾位教師憑著一腔對鄉村的愛、對學生的愛進行指導工作,共同的目標便是讓學生快速成長,甚至在短時間內成為鄉村幼兒園的中堅力量”。
作為入職僅半年多的鄉村定向新手教師,溫佳夢是群中的活躍成員。鄉村幼兒園是“小學化”的“重災區”。溫佳夢極力扭轉所帶班級的“小學化”傾向,卻遭到了幼兒家長的質疑:“你不教寫字,我的孩子到了小學不會寫字怎么辦?”家長們的態度仿佛一座大山,溫佳夢被壓得喘不過氣。堅持自己還是順應現狀?“你一定要堅定立場,可以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數學知識,讓幼兒的學習效果看得見。”尹堅勤的一席話猶如清風,瞬時吹散了溫佳夢心中的陰霾,她意識到,教師的教育教學不能被家長牽著走,而應依據專業知識建構教學內容。隨后,溫佳夢組織了家長會,使家長意識到不能只著眼于幼兒暫時的學習效果,更要看到幼兒長遠的發展。
隔屏不隔愛,在“空中沙龍”中,李涵受益匪淺。在一線崗位工作了一年多的李涵積累了很多師幼互動的小故事,學院教師們鼓勵她記錄下來,讓更多人了解鄉村幼師的現狀。第一次撰寫故事型文章的李涵在表達上略顯生澀,尹堅勤便一遍又一遍提出修改意見,定稿那天貼心地囑咐李涵,“寫文章如同耕耘,以后要多寫”。“那天一直下小雨,我站在雨中收到了定稿的電話,感覺冰冷的雨滴都變得溫暖了。”回憶過去的李涵感懷滿滿。
定向師范生如何不淹沒在鄉村幼兒園的一般性事務中?如何優化機制,使師范生不斷提升自我?江蘇省正在探索的“農村碩士”培養項目為鄉村定向師范生提供了提升學歷的機會。該項目不僅會推動幼師實現專業成長,還將激勵一部分人堅守鄉村,成為一種鼓勵人心的發展機制。
“我要成為教學骨干。”“我想將城市優秀教育資源引入鄉村幼兒園。”“我希望可以改變鄉村幼兒教育現狀。”……懷揣著閃閃發光的理想,學前教育鄉村定向師范生在學習的路上步履不停,他們成長于此,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努力;他們沉浸于此,為鄉村學前教育賦能。“希望我們的學生可以助力鄉村幼兒園創新發展、解決一些問題,哪怕只是一點點。”尹堅勤的眼神平靜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