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鴿叔叔
如果我們足夠留意,會發現大約從2016年起,財商教育就出現在了未成年人的課外教育體系里,市場上的產品也五花八門。有些將經濟學的專業知識制作成動漫,通過卡通人物和打比方的方式進行闡釋;有些為未成年人提供了“模擬盤”,開展“小小CEO”“小小理財師”的活動;有些邀請了專家,開展體驗營活動。但如果真去采訪這些項目的發起者,探究財商對未成年人的意義,往往會發現答案大多“正確而空泛”——培養綜合素質、增強團隊精神、鍛煉邏輯思維……這些詞匯幾乎是所有教培項目都可以套用的模板,不少家庭也處于一種“半了解”的狀態,認為“這大概是教孩子怎么掙錢和省錢”。
“財商”與“掙錢”確實存在關系,但它的密切程度并不及公眾的想象。對未成年人而言,它所培養的能力是一種“覆蓋性”的綜合能力。那些略顯空泛的概念,其實都可以具象化。只要化為具體的實例,我們就會具有判斷相關學習實質的能力。一個“讓孩子接觸商業知識到底是為了什么”的答案,就會浮現。
規則,是更核心的事。在和讀者溝通時,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孩子“出租閑書”的經驗——這位孩子通過出租家里的閑置書籍收取租金,已經成交了好幾筆。這位媽媽最開始是反對孩子這么做的。后來聽說“財商要從小培養”,于是反思:是不是自己太保守了?國外的孩子都在擺攤,我的孩子“出租閑書”是經濟意識的萌芽,是不是應該鼓勵呢?不少家長也“如夢初醒”地說:“應該鼓勵。遏制這種行為,就是扼殺孩子的天分,而且這是自愿交易,不應該干涉?!笨吹竭@樣的討論,我感到擔憂。因為它所代表的生意模式和“財商”的關聯并不大。事實上,只有講好規矩、樹立門檻,人們才會對“商業”有所敬畏。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生意是有規矩的,不是“收錢給貨”這種“過家家”的游戲。符合教育邏輯的商業知識會告訴孩子兩件事情——
第一,有沒有建立契約。契約是明確買方和賣方權利義務的重要憑證,在“合理的生意”里絕對不能缺失。契約精神不僅僅是言而有信,還要言而有據。比如,孩子是否準備了收據,如果出現糾紛,有售后嗎?
第二,有沒有商業價值。以租書為例,在生意實施前必須考慮:附近是不是有同樣的商業模式,別家租賃的價格是怎樣的、我的書是不是有獨特之處等??傊?,要證明“租金”的合理性。
為什么要考慮這些?因為絕大多數合理的商業行為,面對的都是擁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他們會判斷性價比,如果你亂來,生意根本維持不下去。但在校園里做生意不一樣。用戶基本上都是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消費很可能是基于“好玩”,與其說這是“用戶需求”,不如說這是“用戶和真實世界的信息不對稱”。如果只是提供了一個“偽需求”,并且從中獲利,你的孩子還會受歡迎嗎?不要因為孩子“自主”掙了點錢,就感到高興,或者覺得要“解放思想,不再保守”。孩子的消費對象是未成年人,沒有寫收據、立章程,生意也走不出校園。一旦有同學反映給家長,家長會叮囑孩子離你家孩子遠一點。
這不該是“財商”的代價。但如果補上相應的規則,顯然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甚至可能影響學習。商業中的規則意識是不應該“放任摸索”的,正如我們在講述交通規則時,不會放任孩子自己去摸索紅綠燈的作用一樣。尊重規則的價值,在商業知識中的學習,顯然遠超“掙錢”。
冷靜,是更重要的事。商業知識是讓人冷靜的,不是讓人沸騰的。但當下的社會環境卻往往得出相反的答案。成年人也常常被裹挾其中,急躁激進的態度也會影響未成年人。有調查顯示,當下年輕人的負債率顯著增高,對年薪有著超乎實際的期待,他們渴望做電子競技選手,覺得“有錢賺又能玩”,同時對那些“輟學但事業有成”的名人充滿向往。在這種環境下要保持克制與冷靜并不容易。盡管許多人并不知道,“身價”和“有多少錢可以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時候,商業知識越豐富,越會讓人冷靜,甚至是“被迫冷靜”。每一個階段性的成功都不是放縱的時刻。如果這樣的知識在孩提時有萌芽,不管他們未來是自主創業,還是購買理財產品,都會有所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對快速發展模式的反思,另一種反資本的情緒也在蔓延,一些合理的商業模式受到了年輕人的反感,似乎只有“無償奉獻”才能經得起公眾的審視??墒且粋€要求什么事情都無償奉獻的社會,一定是難以持續的。義務勞動獲得感激固然很崇高,但收取合理的費用也值得被尊敬。如何判斷其中的“合理性”,也是商業知識給予未成年人的價值所在。它不是去做各種名詞解釋、帶孩子提前炒股,而是要去觀察是不是存在這種現象:對正當賺錢羞羞答答,對一夜暴富卻充滿期待。把這個問題解決掉,才是“財商”的開端。
理解,是更美好的事??傆屑议L問我:財商教育應該從幾歲開始,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我用幾個小故事來說明。
有一個還沒上幼兒園的孩子,奶聲奶氣地說:“我討厭工作,我覺得工作是一件壞事?!睘槭裁茨兀恳驗槊刻煸缟?,他纏著媽媽再待一會兒的時候,家人總會說,媽媽不能陪你,因為要“上班掙錢”。于是,“上班掙錢”在孩子眼里,就是“奪走媽媽”的敵人。如果能和孩子展示一下“工作的意義”,可能孩子的認知就會不一樣。這樣的展示,恰恰在商業的范疇內,也未必“有難度”。
一直以來,我和孩子的相處還算不錯。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總會想盡辦法找我一起“搗亂”。有一天晚上,我正要給電臺做連線采訪,他蹦蹦跳跳地跑進了房間。孩子媽媽趕忙把他抱出去,說不能影響爸爸工作。我明顯感受到他的郁悶。第二天,我接了一檔錄播節目,便把他留在了房間,但和他溝通好,不能發出聲音。當然,我也做好了準備,真有意外,也能通過后期解決。那天他一聲不響地看著我錄完了節目,隨后感慨:“原來工作是這樣的?!钡谌熳龉澞康臅r候,他幫我關上了門,對其他人說:“你們輕一點,爸爸要做節目?!睆倪@一天起,他知道了大人的工作和自己的關系,開始為大人的工作感到驕傲。在隨后的日子里,他了解了節目的贊助商、聽眾,知道了它存在的價值,明白了如果想要創造這樣的價值,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這是商業知識的組成部分。它有一個必載的功用,就是讓人們互相理解。孩子通過工作的本質,理解父母的忙碌;通過生意的本質,理解服務員;將來,他能理解同事,甚至對手,而不是陷入“到處都是敵人”的苦惱中。
有時候我們會表揚孩子“思考有邏輯”,其實邏輯性的起點,往往是換位思考、互相理解。大量和錢有關的教育,并不等同于商業知識。有位媽媽向我傾訴,自己的孩子幫同學代寫作業,每篇收費五元,結果被老師發現了,把她也喊去了,她不知道要怎么跟孩子用財經的理論講道理。其實,這是違紀、作弊,并不是什么“勞有所得”的經濟話題。這時候談論的不是經濟理論,而是是非。另一位爸爸說,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無論是洗碗、倒垃圾,都和零花錢掛鉤,然后問我這個做法好不好。我說:“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勞動是義務,而不是獲取酬勞的手段?!边@時候談論的也不是經濟理論,而是責任。如果孩子有很多錢,但他都用在正道上,例如買書、儲蓄,就沒必要如臨大敵;但如果他把錢用在歪道上,例如請同學代做作業,哪怕是五塊錢,都不應該由他“自主支出”。
商業知識能給孩子的,并不是掙錢的技巧,或者是省錢的秘訣,而是社會運行的規律、富有同理心的深度思考以及由此而來的財富觀。它的一部分源自系統學習,一部分源自對身邊事件的親身感觸,一部分來自大人的言傳身教。只有三者結合,“財商”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至于“掙錢”和“省錢”的本領,應該是諸多結果之一,而不是目標。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