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民

宋綺云,新中國最小的烈士“小蘿卜頭”宋振中的父親,原名宋元培,字復真。1904年出生于江蘇省邳縣八路鄉(今邳州市八路鎮)杲堂村,幼年在嶧陽小學讀書。1920年考入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學校。1925年7月畢業后返回邳縣,先后在嶧陽、土山小學任教。1926年11月,考入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3月,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1月,任南京警察訓練所第二中隊副隊長。1928年初,回到邳縣任警備大隊第一中隊長。1928年4月,中共邳縣特別支部在邳城成立,宋綺云任組織干事。1928年9月,中共邳縣特支改組,建立中共邳縣縣委,宋綺云任組織部長。1929年初,宋綺云為邳縣縣委委員。1929年8月,宋綺云到北平,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做旁聽生。同年12月去國民黨楊虎城部隊,任《宛南日報》主編。1930年11月,隨楊虎城去西安,任《西安日報》編輯主任。1931年,任《西北文化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1935年10月,中共西北特支建立,宋綺云為特支委員,兼任西北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宣傳部副部長,做楊虎城部的統戰工作。1939年11月,組織上又派宋綺云到晉西南中條山第四集團軍總部,公開身份是總部的少將高參。他被任命為總部干訓班副教育長兼政治教官,后又被委任為總部干訓班國民黨的特別黨部書記長。
1937年初,周恩來、葉劍英等同志勝利地完成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歷史任務。在將要離開西安的時候,周恩來見了宋綺云。周恩來對西北特支開展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并勉勵宋綺云繼續做好部隊的團結工作。
周恩來提出,希望他們在西安搞到一套印刷設備。原來,中央到陜北后,印刷條件很差,文件只能靠刻寫蠟紙油印,費時費工還不清楚。石印也不方便。過去需要鉛印的文件,不得不派人冒著生命危險送到西安印刷,印后運輸更困難。宋綺云當即表示堅決完成這個任務。
宋綺云回到報社后,立即找來邵幼和、曹冷泉、楊賓青商量,西北文化日報社的設備是屬于西安行營和十七路軍的,送黨中央不妥。《西北畫報》的全套印刷設備是報社私人集資購買的,因此決定將這套設備包括對開機、鉛字、銅模、照相器材等送給延安。
這套印刷設備,是由宋綺云發動報社職工自籌經費讓曹冷泉、郭子剛到上海買來的,準備作為《西北文化日報》被封時的備用機。股東們聽說要將它送往延安,無不表示擁護。
為了把這套印刷機器順利地運到延安,宋綺云找來郭子剛商量,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對報社其他人宣布,為避日機轟炸,將機器運往西安以北的三原縣;第二步,再從三原縣設法運到延安。
這時的西安,已經和一個月前的西安大不相同。國民黨的有關機關也在恢復,白色恐怖的陰影籠罩著西安古城。政治上極為敏感的宋綺云,當然更為清楚,他們的報社對門是西安軍警督察隊,西鄰是國民黨的西京日報社,東面是國民黨黨部設立的刺探《西北文化日報》動靜的飯館,三面監視,出路只有報社最后面編輯部東邊的廁所,但廁所后面的墻外還有一戶居民。要把機器運出去,首先就得設法得到住戶的配合。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他就與紅軍駐云陽辦事處主任彭嘉倫取得聯系。根據約定時間,彭嘉倫派人開車至西安鹽店街等候。
1937年1月30日晚上10點,夜里下起了小雨,路窄地滑,滿街泥濘。宋綺云派印刷組長楊勇喜負責拆卸印刷機,由郭子剛帶領姬景光、王復元、肖立章、郭日高、何愛祥等有一定覺悟的工人翻墻過去,先將兩付半鉛字一盤一盤端出來,遞到墻頭外面,待印刷機卸完之后,再從墻頭搬出來,經過廣濟街巷子再把它運到鹽店街。雨天路滑,工人們滿身污泥,但他們滿不在乎,一直搬運了幾個小時,完成了裝車任務。
宋綺云考慮到光有印刷機還不行,為了盡快使機器投入工作,他動員了政治上可靠、技術優秀的黨志英(原名黨應孝)、唐永謙、胡文伯、李廣元、劉清玉和工作人員李蔚然、姜盡如、張桂華一同前往,并委托李蔚然帶隊,隨印刷機同到三原。
印刷機器運到三原后,安放在城隍廟街一處房子里,試機排印了《中國革命向何處去》一書。到了3月,才又將機器運往延安,安放在東關外萬佛洞解放日報社。此時,周恩來已從西安回到延安,他把印刷設備的事告之有關人員。財政部長林伯渠、解放日報社社長祝志澄等前來歡迎同車到達的16位技術人員。從此,《解放日報》由石印改為鉛印,每日出版對開一大張。中央首長十分重視,毛澤東、周恩來、博古、丁玲及吳亮平等經常到報社檢查工作,周恩來還贊揚宋綺云想得周到,不僅送來了機器,還送來了技術人員。并告訴有關部門,對從西安來的工作人員予以特殊照顧,經常派人到西安去購買大米白面,每人每月還發工資30塊銀元。這種待遇,在延安各單位是極少的。
延安有了印刷機,大大改變了中央機關印刷落后的局面,也改善了中央對外宣傳的條件。
由于宋綺云在西安事變和以后的歷次革命活動中,出頭露面較多,引起國民黨特務機關的仇視。1941年9月,宋綺云在西安郊外蒲陽村家中被國民黨特務機關誘捕。兩個月后的一天,國民黨特務又設騙局,誘捕了他的妻子徐林俠和幼子宋振中。
宋綺云被捕后,開始被關押在西安大雁塔(胡宗南司令部內),隨后又轉押在重慶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館”“渣滓洞”、貴州“息烽集中營”和貴陽“麒麟洞”監獄。獄中8年,三進山城,四易魔窟。宋綺云在獄中黨組織的領導下,團結獄中難友,保持革命氣節。時刻不忘黨交給的統戰工作。在獄中,宋綺云遭受了非人的嚴刑拷打和折磨,但他始終不屈不撓,和敵人展開斗爭。1949年9月6日,宋綺云、徐林俠和幼子宋振中同時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重慶歌樂山松林坡“戴公祠”警衛室。
1949年11月29日,重慶解放。第二天,西南軍事委員會找到了烈士的遺體,成立了治喪委員會,為楊虎城、宋綺云等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鄧小平、劉伯承、張際春等西南黨政軍主要負責人和各界人士1000多人參加了追悼大會。黨中央專門發了唁電,深切地悼念楊虎城、宋綺云等烈士。陜西省人民政府為宋綺云、徐林俠、宋振中烈士在西安南郊風景秀麗的韋曲少陵杜公祠,修建了烈士陵園,供人民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