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凡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勘察設計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近年來多地印發了關于水生態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旨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攬,深入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持續解決水生態環境惡化,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為城市高質量建設提供水安全保障和支撐。
河道整治是解決水生態環境惡化,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措施有河道疏浚,地方填筑,生態濕地建設,文化建設等,提高河道行洪流量。對跨越河道的既有鐵路橋梁產生改造需求。
鄭州市人民政府于2020 年發布了《鄭州市2020 年水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對市區內多條河道進行綜合治理,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鐵路縱橫交錯,河道整治工程引起多座鐵路橋改造。本文以鄭州市潮河綜合治理引起京廣鐵路既有橋梁的改造為例,討論橋梁改造的幾種方法。
現狀潮河不滿足防洪除澇要求,河道治理主要目的為形成統一完整的防洪除澇體系。主要治理內容為:河道疏浚、堤防填筑、生態濕地建設、攔蓄水建筑物、配套橋梁工程、濱河景觀及水文化建設等,使治理后的河道具有防洪、景觀及旅游等多種功能,達到水清、界明、岸綠、通暢。生態治理標準:100 年一遇防洪,5 年一遇防澇;50 年一遇的流量為742m3/s,100 年一遇的流量為879m3/s。

圖1 鐵路橋梁現狀(一)

圖2 鐵路橋梁現狀(二)

圖3 河道改移平面示意圖

圖4 河道改移方案橫斷面布置圖
現狀京廣鐵路跨越潮河上下行分離,均采用單線橋梁跨越河道,線間距約50m,橋梁于1991 年完成上部結構換梁改造,改造后上行線采用(9.4+9.4+10.35+10.35)m 普通鋼筋混凝土低高度T 形梁, 下行線采用(10+10+9.4+9.4)m 普通鋼筋混凝土低高度T 形梁,下部結構均為實體墩,1 號、3 號墩為沉井基礎,2 號橋墩為木樁基礎,橋臺均為T 型橋臺,木樁基礎。既有橋梁處百年流量為442m3/s,不滿足河道整治流量要求。
結合河道設計流量及河床底標高等因素,現狀京廣鐵路潮河橋在規模、基礎形式上,不滿足要求。若原位通過須對既有鐵路橋梁進行改造才能滿足需求。京廣鐵路為繁忙干線,根據生態治理河道線位及河道斷面,盡量減少對既有京廣鐵路線路運營的影響、河道沖刷對鐵路路基的影響。綜合考慮河道走向、鐵路狀況、地形、地物、地質、施工、經濟和技術等條件進行方案研究。擬定以下三種方案。
對既有線路進行架空加固,在既有京廣鐵路潮河橋小樁號側,頂進新建框架橋滿足規劃河道過水斷面的需求。
在既有京廣鐵路潮河橋的小樁號側,新建(2-12)m+(2-12)m 框架結構,采用架空頂進施工方案。框架橋按照69°斜交斜做。在京廣鐵路上下行線間及上下行坡腳外大于20m 范圍均設置“U”型槽順接,防止沖刷鐵路路基,并方便與兩端河道順接。堤頂路在改移河道的位置斷行,河道右側的堤頂路通過既有潮河橋下通道貫通。
充分利用交叉位置處京廣鐵路線間距較大的特點,修建便線,對既有跨潮河鐵路橋拆除重建,并滿足河道行洪要求,完成后恢復上下行線路。
根據《鐵路大型臨時工程和過渡工程設計暫行規定》8.0.4 條相關要求,正線過渡工程設計采用便線過渡方案時,應根據被改建線路的既有技術標準,客貨運輸最低要求,以及過渡期限等因素,確定便線的速度目標值及相應的技術標準。便線的速度目標值不宜小于100km/h,相應的最小曲線半徑為600m;便線的最大坡度不應大于既有線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圖5 便線方案平面示意圖

圖6 橋梁改造方案平面示意圖

圖7 橋梁改造方案立面示意圖
京廣線為客貨共線Ⅰ級鐵路,結合既有線主要技術標準,本次施工便線設計速度目標值為120km/h,最小曲線半徑800m,限制坡度采用6‰,其他技術標準及軌道結構標準與既有京廣線標準保持一致。
先期實施上行便線,上行便線由既有上行線SK619+477.72 處引出,終點至既有上行線K692+507.62,便線長度1.03km,對孔既有線潮河橋處新設1-10m 框架橋,保證潮河正常排水。
上行便線施工完成后,在一個天窗時間內,將既有上行線兩端撥接至便線,利用便線行車,限速120km/h,然后封鎖既有上行線,拆除既有上行線潮河橋,新建6-16m 簡支T 梁潮河橋,新建潮河橋施工完成后,恢復既有線路,在一個天窗時間內,由便線撥接回既有上行線,恢復上行線行車。
上行線工點建設完成后,實施下行便線,下行便線自既有下行線XK691+509.06 處引出,終點至下行線 XK692+491.82, 便線長度0.98km, 其 中 XAK691+960.17~XAK692+037.94 段為利用上行便線。
下行便線施工完成后,在一個天窗時間內,將既有下行線兩端撥接至便線,利用便線行車,限速120km/h,封鎖既有下行線,拆除既有下行線潮河橋,新建8-16m 簡支T 梁潮河橋,新建潮河橋施工完成后,恢復既有線路,在一個天窗時間內,由便線撥接回既有下行線,恢復下行線行車。
在既有上下行線工點實施完成后,拆除便線工程。
對既有梁橋原位改造,更換2號橋墩,新橋墩采用圓端形橋墩,樁基礎,保留3# 和4# 橋墩,拆除既有橋臺,同時在既有橋梁兩側各增設2 孔12m 橋孔,改造后上行線橋跨為2×12T 梁+(2×9.4+2×10.35)既有梁橋+2×12T 梁,下行線 橋 跨 為 2 ×12T 梁 +(10+10+9.4+9.4)既有梁橋+2×12T 梁,施工采用線路架空結合上部梁橫移完成。
第一步,首先更換2 號橋墩,對橋上四電設備進行遷改防護,拆除第2 孔和第3 孔橋梁人行道,角鋼欄桿支架,電纜槽等設施,切割鋼軌,同時在對應第2 孔和第3 孔橋下和兩側搭設平臺,并在鐵路西側拼裝架空結構,線路架空采用工字鋼梁拼裝的橫抬縱挑法進行。“要點”將上部梁橫移至線路東側,同時將線路架空結構橫移至線路處,整修線路后,滿足通行條件,列車按45km/h 慢行。后在慢行條件下施工樁基礎,并現澆橋墩,樁基礎施工需采用低凈空鉆機進行。橋墩施工完成后,“要點”將線路架空結構橫移至線路西側,同時將上部梁橫移回原位,完成既有2#橋墩更換。

圖8 橋梁改造線路架空立面示意圖

圖9 橋梁改造線路架空平面示意圖
第二步,拆除既有橋臺,增設橋孔,在橋臺后方相應位置開挖支點樁,樁頂2.5m 范圍設鋼結構支墩,完成后拆除橋臺人行道,角鋼欄桿支架,電纜槽等設施,切割鋼軌,對新建橋梁施工范圍進行線路架空,線路架空采用工字鋼梁結構形式。橋臺部分架空系統可在橋梁西側拼裝和后橫移架設,其余路基部分架空系統可在既有軌道下方穿設橫梁和橫梁組,后吊裝安設縱梁方式施工。架空就位后拆除既有橋臺,并新建橋墩和橋臺,期間在線路東側拼裝T 梁,按照步驟一逐孔橫移架空系統和T 梁,將T 梁安裝到位。臺背回填,做好路橋過度段處理,后方可拆除架空。

方案 主要優點 主要缺點方案一1、對既有橋梁影響較小。2、施工工期短。3、避免河道水流過渡。4、工程投資較低。1、不利于兩側河道順接。2、占地范圍大,侵占基本農田。方案二1、對鐵路運營安全影響較小。2、對既有河道影響較小。3、有利于河道兩側順接。1、施工工期較長。2、便線長度較長,影響鐵路運營里程,對鐵路設備影響范圍較大。3、工程投資較高。方案三 1、有利于河道兩側順接。2、改善既有橋梁使用條件。1、“要點”次數較多,對鐵路運營影響大。2、線路長時間架空,多次橫移,施工不確定因素多,風險較高。3、施工工期較長。4、施工臨時措施較多,工程投資較高。
河道整治可有效改善水系面貌和防洪排澇能力,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攻堅人水和諧的社會環境的重要保證。河道整治引起的洪水流量增大,對既有鐵路橋過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老舊鐵路橋梁一般很難滿足。相應引起的橋梁整治可滿足河道整治的景觀要求,同時改善鐵路的通行條件。
既有鐵路橋梁改造對鐵路運營影響均較大,設計方案時可優先考慮河道改移,頂進框架橋的方案,該方案工藝成熟,施工難度低,對鐵路影響較小,但其外部影響因素較多,河道改移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力特性,需綜合評定其對泄洪和河勢穩定的影響,結合地形、地物、地質和地區規劃,分析河道改移的可行性。適用于平原地區場地開闊,等級較低的河道。
新建鐵路便線對鐵路運營安全影響也較小,但因調整鐵路線路,對鐵路運輸組織影響較大,方案設計需調查改建線路的技術標準,客貨運輸最低要求,以及過渡期限等因素,確定便線的速度目標值及相應的技術標準。核實線路的改線條件,主要核實便線的土地使用可行性,便線兩端的線路接駁條件以及沿線主要鐵路構筑物,重要的鐵路立交和隧道將大大增加便線方案的經濟性和合理性。本方案適用于場地開闊地區的等級較高的河道。
既有橋梁改造方案也有一定的可行性,既有橋改造對河道的影響最小,對鐵路運營安全的影響最大,方案設計應綜合考慮線路架空在橋梁改造過程中的應用,針對既有橋梁結構形式作出針對性方案,做到一橋一方案,對于16m、24m 和32m 等跨徑的標準梁,該方案有較好的適應性,不是標準跨徑的橋梁線路架空方案復雜,施工風險較高。本方案適用于場地條件受限,鐵路行車較少的河道。
本文所論述方案僅針對普速鐵路,對于高速鐵路橋梁應避免對其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