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培,錢連連,王云霞
甲狀腺全切術是治療甲狀腺癌及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臨床治療方式之一,其降低了病灶殘留的概率,提高了臨床治療有效率[1]。甲狀腺切除術后的相關干預對病人預后恢復程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目前臨床上通常通過頸部運動的干預手法促使病人頸部功能恢復,但治療效果不太理想,對病人頸部功能提升、術后瘢痕形成、術后頸部活動度影響相對較小[3]。有臨床研究提出,漱口運動法可以提高病人的術后舒適性和治療安全性[4]。本研究在此項研究的基礎上探究漱口運動法聯合頸部功能鍛煉對甲狀腺全切除術后病人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科室2018年9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7例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8例,男28例,女30例;年齡(37.65±10.39)歲;左側甲狀腺病變病人20例,右側甲狀腺病變病人38例。觀察組59例,男27例,女32例;年齡(38.19±10.98)歲;左側甲狀腺病變病人22例,右側甲狀腺病變病人37例。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因素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兩組病人均符合甲狀腺全切術的診斷標準[5];②兩組病人年齡≥18歲;③兩組病人既往無重大手術史;④本次研究已取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與病人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病人本人或其家屬拒絕參與本次研究;②入院前2周內在其他醫院接受過系統治療的病人;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病人實施常規頸部功能鍛煉干預:詳細告知病人頸部運動的方法和目的,解答病人疑惑;術后第1天為病人清洗口腔,引導病人開始進行頸部鍛煉;術后前3 d頸部左右活動的角度<60°,每天1次,每次保證時長<10 min;術后前3 d頸部上下活動的角度<30°,每天3次,每次運動時長<10 min;術后4~7 d,頸部左右、上下活動幅度及方法同術后前3天,但運動時長延長至20 min,每天4次。
1.2.2 觀察組 病人聯合漱口運動法干預:病人術后6~8 h后給予溫熱生理鹽水漱口;向病人介紹漱口運動方法及應用目的;于病人頸前鋪治療巾,囑病人口含漱口液漱口,保證漱口液充分清潔口腔;護理人員取1個彎盤置于病人左側或右側,使病人頭部向彎盤側偏倚30°左右時可使漱口液流入彎盤;囑病人口含漱口液,然后保持鼓腮,囑病人使用舌尖部舔舐口腔內壁,此組動作每天2次,每次保證時長在10 min以內;術后前3 d,病人漱口方式與上述方式相同,但彎盤可放置于病人左側或右側頭部活動60°范圍之內,同時可囑病人仰頭漱口,仰頭角度以30°為宜,此組動作每天運動3次,每次保持在15 min以內;術后4~7 d漱口方式同上,頸部左右活動角度同上,在60°以內;但病人仰漱口角度可擴展至60°,隨后可囑病人嘗試低頭60°吐出漱口水,本組運動每天4次,每次運動時長20 min以內。兩組病人干預時長均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頸部疼痛失能情況 應用頸部疼痛和失能量表(NPDS)評分監測干預前及干預1周后病人頸部失能情況、頸部活動疼痛水平、頸部敏感性。NPDS評分標準:該量表包含疼痛、殘疾、頸部功能、認識、情緒4個部分,共包含20個子項目,總分值為100分,病人的最后分值越高說明頸部失能程度越大;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別為0.955、0.910。頸部敏感性指對頸部特定位置進行觸診時,觸診部位的疼痛評分,無疼痛感為0分,深觸診感覺疼痛為1分,淺觸診感覺疼痛為2分,總分值為20分,病人得分越高,敏感性越強。頸部活動疼痛水平包括7個動作,每個動作分值為0~2分,總分為14分,病人得分越高活動后疼痛程度越重。
1.3.2 頸部瘢痕 應用溫哥華瘢痕評分監測兩組病人的瘢痕情況,對比兩組病人的瘢痕攣縮發生率。溫哥華瘢痕評分:該評分標準從色澤、血管、柔軟性、厚度、疼痛、瘙癢6個方面對瘢痕進行評估,每個方面含0~3分,總分共計18分,病人得分越高說明瘢痕情況越嚴重。其中0~6分視為無瘢痕形成;7~18分視為有瘢痕形成;瘢痕攣縮發生率=(瘢痕攣縮例數/組內總例數)×100%。
1.3.3 頸部運動度 測量兩組病人干預前和干預1月后頸部活動向健側側屈、向健側旋轉活動度。


表1 兩組病人NPDS評分、頸部敏感性、頸部活動疼痛水平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頸部向健側側屈、向健側旋轉活動度比較

表3 兩組病人瘢痕攣縮發生率、溫哥華瘢痕評分比較
甲狀腺全切術雖然在治療甲狀腺癌等疾病上臨床作用相對比較明顯,但此種手術方式手術范圍相對較大,病人在恢復中后期往往會產生局部組織粘連的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肢體不協調,如肩部下垂、肩部肌肉萎縮等,不但影響病人體態,更降低了病人的預后水平和生活質量[6]。對此,促使甲狀腺切除術后病人盡早展開頸部康復鍛煉是必要措施。但傳統的干預手法主要以病人進行頸部運動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容易使病人產生疲憊感;且術后運動對切口的牽拉作用較為明顯,活動后病人疼痛程度加重,臨床推廣較為困難[7]。漱口運動法是臨床干預治療的新舉措,其通過對日常行為活動的改進,使其順利投入臨床應用,增強了術后干預的趣味性,同時降低了術后干預過程中對病人帶來的痛苦[8]。漱口運動法通過簡單的漱口運動帶動頸部肌肉的運動,通過高頻率低幅度的運動方式,減輕術后組織粘連程度。
3.1 漱口運動法對病人頸部失能情況的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NPDS評分、頸部敏感性和頸部活動疼痛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證明漱口運動法可以降低病人的頸部疼痛失能情況。病人術后頸部失能情況取決于緩和術后切口愈合程度、組織粘連程度。對照組中病人在進行頸部側偏運動、上下低頭運動時對手術切口及術中分離組織牽拉力量相對較大,組織愈合進程相對緩慢,因此對外界刺激較為敏感,功能恢復程度相對較小。觀察組病人通過漱口運動,帶動頸部肌肉運動,減輕了粘連程度;同時相對高頻率震動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了養分的供應;高頻次漱口運動保證了口腔衛生,降低了傷口感染風險;三者綜合作用促進了頸部功能恢復。
3.2 漱口運動法對病人頸部活動度的影響 同時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瘢痕攣縮發生率、溫哥華瘢痕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頸部活動向健側側屈、向健側旋轉活動度高于對照組(P<0.05),佐證了漱口運動法聯合頸部功能鍛煉可降低術后瘢痕形成及提高術后頸部靈活度。瘢痕攣縮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切口周圍組織的不規則粘連,皮膚及組織粘連程度加重,皮膚彈性隨之降低,進而限制了頸部活動范圍。對照組通過對病人進行運動干預,增強了病人頸部肌肉力量,但對頸部靈活度影響較小,且對切口二次傷害相對較大,增大了切口對合錯位的風險,進而瘢痕形成概率提高[9]。觀察組病人鍛煉幅度相對較小,對肌肉刺激卻在生理范圍之內,既減輕了病人疼痛程度,又提高了切口愈合質量,保證了病人預后水平的提高。本次研究與陳曉俠等[10]漱口運動法對甲狀腺癌術后病人頸部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應用漱口運動法聯合頸部功能鍛煉對甲狀腺全切除術后病人實施干預,有助于降低病人頸部疼痛失能程度,促進切口恢復;有助于減輕瘢痕形成,提高術后美觀;有助于擴大頸部運動度,提高預后效果。且該干預手法簡單實用,方便快捷,對病人疼痛刺激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