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霞,楊夢婷
惡性腫瘤是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常見惡性疾病,治愈難度、死亡風險高[1]。當腫瘤處于晚期時已完全喪失治愈機會,病人會伴有不同程度癌性疼痛、疲乏等不適癥狀,增加其身心負擔,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2-3]。因晚期腫瘤病人隨時面臨死亡威脅,會給病人造成心理壓力,導致多種負面情緒,對臨終生活喪失信心,難以正常看待死亡,增加病人痛苦,需更加注重緩解病人疼痛,維持其生命最后的尊嚴。人文關懷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其核心是關心人、尊重人,在改善人心理及生活質量中效果確切[4]。安寧療護是一種特殊的醫療護理,主要服務于臨終者,最大限度幫助病人積極面對生活,讓其安心、舒適、有尊嚴地走完人生[5-6]。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晚期腫瘤病人實施人文關懷結合安寧療護的應用效果,為更好地改善晚期腫瘤病人生命質量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晚期腫瘤病人84例為研究對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2例。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36~78(59.94±6.07)歲;腫瘤類型:胃癌10例,宮頸癌6例,結直腸癌8例,肺癌11例,肝癌5例,食管癌2例;學歷:小學6例,初高中19例,專科及以上17例。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36~77(59.85±6.12)歲;腫瘤類型:胃癌11例,宮頸癌5例,結直腸癌9例,肺癌10例,肝癌4例,食管癌3例;學歷:小學6例,初高中19例,專科及以上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處于惡性腫瘤Ⅳ期;②年齡>18歲;③預計生存期>3個月;④期間未接受手術或化療;⑤病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或相關病史者;②意識不清或存在認知、語言、聽力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③拒絕參與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對照組病人采取常規心理支持、癥狀干預、健康宣教、環境管理、飲食指導等,要求家屬多給予病人支持,持續干預3個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人文關懷結合安寧療護。①評估病人需求。應用相關量表綜合評估病人心理、自尊水平、癥狀及生活質量,通過溝通情況確定病人疾病認知度,并根據評估結果量化病人護理需求,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護理評估每1周或2周進行1次,根據每次評估反饋結果調整干預重點,完善干預方案。②心理關懷。情緒疏導:每日與病人一對一、面對面溝通,了解其對死亡的態度,耐心傾聽病人不滿、恐懼等,并結合心理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心理輔導,引導病人通過深呼吸、哭喊適當緩解、宣泄負性情緒;生命教育:推薦病人觀看《遺愿清單》《當怪物來敲門》等死亡教育相關電影,引導病人對生死進行思考,理解死亡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幫助其坦然面對,在最后時間活得幸福、有尊嚴。③疼痛干預。應用量表量化評估病人疼痛度,并根據疼痛程度采取癌痛治療三階梯方法進行藥物鎮痛干預,滿足病人個體化鎮痛需求;在藥物鎮痛基礎上聯合應用按摩、針灸等理療方法進行鎮痛干預,同時教會病人正念冥想、肌肉放松等方法,以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感受。④膳食關懷。根據病人癌癥類型、病情程度、體質指數、營養指標等確定病人營養攝入比例,結合病人飲食喜好制訂膳食攝入方案,禁忌辛辣刺激、腌制、油炸、燒烤類食物,適當增加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攝入量,指導病人或其家屬利用飲食交換法豐富食物種類,確保每日食物種類不低于10種,每周不低于25種。⑤家庭關懷。將病人家屬納入干預范圍,針對腫瘤病人治療、護理相關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告知家庭支持在晚期腫瘤病人中的重要意義;要求病人家屬參與護理,多與病人進行溝通,給予情感支持及語言鼓勵,配合病人進行日常活動及娛樂活動。⑥社會支持。定期組織晚期腫瘤病人活動,加強病人之間的相互支持,互相鼓勵;開放親友探視,在做好保護情況下允許病人與朋友、親屬見面,使其充分感受到親友支持。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應用相關量表評估病人心理狀態、自尊水平、癌性疼痛度、癌因性疲乏、生活質量及病人滿意度,量表由與研究無關人員負責發放,核對檢查無漏填、多選等疏漏后回收,統一錄入系統計算分析。①心理狀態:于干預前后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7]評價,共90個項目,10個因子(抑郁、焦慮、軀體化、恐怖、偏執、敵對、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和其他項目),采用5級評分(1~5分),評分范圍90~450分,評分越高則心理狀態越差。②自尊水平:于干預前后采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8]評價,總計10個條目,采取4級評分(1~4分),其中5項正向評分,5項負向評分,評分范圍10~40分,評分高則自尊水平高。③癌性疼痛度:于干預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應用標有刻度0~10的游動標尺量化評估癌性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評分高則疼痛越重。④癌因性疲乏:于干預前后采用Piper疲乏修訂量表(The Revised Piper Fatigtle Scale,PFS-R)[10]評價,共計22條目(包括思維、情緒、生理、工作或學習活動、社交等),應用10分制(0~10分)量化疲乏度,評分高則疲乏度越重。⑤生活質量:于干預前后采用歐洲癌癥治療研究組織制定的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30,QLQ-C30)[11],共計30個條目,包括功能領域(角色、其他、情緒、認知、社會功能,15個條目)、癥狀領域(疼痛、疲勞、惡心嘔吐,7個條目)、單項條目(6條)和總體健康(2條),前28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1~4分),總體健康對應的2個條目采用7級評分(1~7分),評分高則生活質量高。⑥病人滿意度:于干預后應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12]評估,共19題,采用5級評分(1~5分),滿分95分,分為滿意(>76分)、基本滿意(58~76分)、不滿意(≤57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表1 兩組病人心理狀態及自尊水平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癌性疼痛度及癌因性疲乏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
疼痛、癌因性疲乏是晚期腫瘤病人典型癥狀,與癌癥引起的病理反應、軀體癥狀及心理狀態相關[13-14]。研究發現,晚期腫瘤病人疼痛及疲乏程度越重則生活質量越低,且受病人心理狀態、自尊水平的影響[15-16]。受我國傳統文化及倫理觀念的影響,多數人以消極態度面對死亡,晚期腫瘤病人在生命最后階段不僅受病痛的折磨,還對死亡存在懼怕。多項調查發現,終末期腫瘤病人總體優逝狀況較差,生存質量低,在心理護理、陪伴護理等負面需求度較高[17-18]。
常規晚期腫瘤護理主要側重于治療過程護理及對癥護理,重視技術、技能,在減輕病人病痛中具有一定效果,但對病人心理、生活質量等方面關注不足,且缺乏生命教育,難以滿足病人的多元化需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SCL-90、VAS、PFS-R評分低于對照組,SES、QLQ-C30評分和病人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人文關懷結合安寧護理能夠改善晚期腫瘤病人身心狀況,提升病人的生活質量。人文關懷是一種心理護理理論,關心個體多層次的需求,強調對人的尊重及關愛[19]。安寧療護也稱為臨終關懷、姑息護理,目的是緩解疾病癥狀,減輕病人痛苦,幫助病人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以積極的狀態度過臨終階段[20-21]。心理關懷是晚期腫瘤病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人文關懷結合安寧療護干預,通過情緒疏導、生命教育等一系列心理關懷措施,幫助病人緩解負性情緒,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及死亡,改善病人心理狀態,提升自尊水平,減輕不良心理引起的疲乏癥狀。疼痛是晚期腫瘤的常見癥狀,也是造成病人痛苦的主要原因[22]。通過量化疼痛程度,經藥物治療、理療及注意力轉移、肌肉放松等綜合鎮痛方案,從多方面緩解病人癌痛程度,減輕疼痛造成的負面影響,改善癌因性疲乏程度及生活質量。身心關懷是安寧療護的重要內容,主要是通過健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增強病人體力及抗病能力,減輕病痛造成的影響,有利于腫瘤相關癥狀的緩解。家庭關懷及社會支持則能夠使病人充分感受到家屬、親友、病友等關懷,滿足病人在心理、情感、社會等多方面的需求,激發病人潛力及信心,積極面對臨終生活,達到提升生活質量的目的。人文關懷結合安寧療護干預注重護患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病人滿意度。李茸等[23]研究結果顯示,晚期腫瘤病人采取人文關懷結合姑息護理(安寧療護)干預,可有效改善病人心理狀態及精神狀況,提升病人生活質量,與本研究基本一致,進一步證明人文關懷結合安寧療護在晚期腫瘤病人中的應用價值。然而我國安寧療護開展時間較短,理論及體系尚不成熟,開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倫理困境,臨床主要借鑒國外相關開展路徑,與醫務人員長期以來習慣的道德觀、醫學模式有著較強烈的沖突,但我國為人口大國,腫瘤病人占全球比例較高,對安寧療護需求高,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臨床需大量推廣,以促進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晚期腫瘤病人需求具有多樣性,采取人文關懷結合安寧療護能夠改善病人心理狀態及自尊水平,減輕癌性疼痛及癌因性疲乏,臨床工作中應秉承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深入了解病人需求與偏好,以滿足病人多元化需求,提升病人臨終前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