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曉潔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桂林,541001)
科學題材選文在語文教材中的占比越來越大,以不同的文體類型(包括但不限于科普文)存在于不同階段的語文教科書中。科學題材作品是指通過科學語言和科學方法,鍛煉科學思維,傳播科學文化和科學家偉大精神的一類作品,經過教材編寫者加工處理后,其成為教科書選文,形成一類獨具特色的主題文本。這些作品所體現的科學素養,對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質有重要作用。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要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1]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科學素質的培養也占有重要地位,不僅在總目標中提到“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2],在第四學段(7—9年級)閱讀與鑒賞中也特別強調“閱讀科技作品,還應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2]。這既體現了新時代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也體現出語文獨特的學科特點。科學題材類選文不僅能夠補充語文知識以外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值得深入研討。
科學題材選文體裁多樣,形式上有演講詞、人物傳記、紀實文學、科普文學、科幻小說、自然和社會論著等,內容上涵蓋愛國敬業、奉獻科研的科學家故事,美麗神圣、充滿奧秘的大自然,傳遞方法、指明方向的經驗演講,大膽幻想、探索未來的冒險場景,既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又特別注重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精神品格的提升;既聚焦歷史,又關懷當下、面向未來。根據教科書發展歷程,本文總結出科學題材選文在教科書變化中經歷了探索、發展和創新三個階段。
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科學題材選文貼近學生的生活,部分選文比較經典,如《看云識天氣》《大自然的語言》等,當下的統編版教科書依然將其保留了下來。這版教科書還包括了很多有關中國建筑文化方面的科普知識,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館》等,對當時的學生了解中國建筑文化、增強愛國熱情有一定的幫助。
在這一階段,語文教科書編寫者已經意識到科學題材文章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視科學元素在教科書中的呈現,對科學題材選文展開了初步探索。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選文的不足之處在于文章類別較為單一,多為說明文,選文范圍較狹窄且語言性和文學性不高。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頒布并實施,強調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材編寫建議中強調教材編寫要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原則,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3]在課程標準以及相關政策的指導下,2003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對選文做了調整,其中科學題材的選文有35篇,相較于1982年版增加了51%,體現出教材編寫者對科學題材選文的重視。
與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相比,該版教科書中關于科學題材的選文變化較大,幾乎都是新入選的課文。最突出的變化是入選了外國的部分科普文章,如法布爾的《綠色蟈蟈》、阿西莫夫的《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等,體現了教材要面向世界的原則。該版教材首次選入科幻微小說,如星新一的《喂——出來》;首次選入有關高新科技的文章,如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寫了克隆的實驗以及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晰,體現了教材要與時俱進,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進程的特點。該版本教材文章涉及的內容也更加廣泛,體裁更加多樣,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小學教材建設,要求重點抓好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教材的統編、統審以及統用工作。通過整理統計,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有31篇科學題材選文,涉及物候學、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等諸多方面的科學知識。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編寫注重創新,排版美觀,內容符合學生的需求,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特色。從閱讀內容單元設置上說,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利用雙線組織單元,使工具性與人文性形成閱讀素養的堅強的兩翼。[4]此版本教科書有專門設置科學題材選文的單元,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群星閃耀”為主題,講述了鄧稼先和愛迪生兩位偉大科學家的故事,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通過對1982年版、2003年版以及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科學題材類選文變化比較大,在編排上越來越合理,編選的文章也更加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科學題材選文自從進入教科書以來,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從科學題材選文數量上看,總體呈現上升趨勢。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總課文數166篇,其中科學題材類選文有17篇,占總篇數的10.2%。2003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總課文數169篇,其中科學題材類選文有35篇,占比20.7%。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總課文數144篇科學,其中科學題材類選文有32篇,占總篇數的22.2%。相較于2003年版的教科書,總數上變動不大,趨于穩定。
科學題材選文的科學性和人文性一以貫之。科學性是科學題材的本質特點,上述教材中涉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精神,以盡可能精確的表達向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同時,為了保證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專業化的科學知識,選文語言往往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增添了人文和藝術的色彩。因此,科學性和人文性是科學題材選文不變的堅守。
科學題材選文體裁逐漸多樣化,類別越來越豐富。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科學題材選文多為說明文,偏重生活化;2003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選入了科幻小說、科技論文以及外國科普文學等;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入選了法布爾的科普論著《昆蟲記》、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重視學生對名著的閱讀。選文的類別也越來越豐富化,1982年版初中語文涉及的主題有物候學、天文學、科學人物等,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新增了探險類、紀實類、科幻類等。
科學題材選文在每個版本中的篇目均有變動,個別經典的篇目得到保留,也有一些篇目在某個版本中被刪除后又實現“回歸”,呈現出一定的變化。教材重新編寫時會刪減一些不符合時代要求的篇目,新增具有時代特色的選文,緊跟時事與熱點。隨著時代的發展,教科書中的選文越來越國際化,許多外國作家的作品被選為必讀篇目,這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科學類著作的入選,顯示了教材編寫者對科學類論著的重視。在教材的演變過程中,選文的名稱也會有所改動,在2003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羅迦·費·因格寫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只有一個》,在統編版教材初中語文中更名為《談創造性思維》,篇名更簡潔明了,彰顯主題。
總而言之,科學題材選文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并重是一以貫之的“主調”,而不斷調整和形式豐富多樣的選文是不同版本教材編寫者不斷探索和時代發展的結果。
科學題材作品的一大特點是其作品本身蘊含的科學素養。[5]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國家教育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交叉融合,是現代教育的大勢。在語文課程中實施科學素養教育,正體現了人文與科學的融合。科學題材選文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在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滲透科學方法、傳遞科學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整合利用科學題材選文,有助于學生實現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整合,促進學生充分、自由、全面發展。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很多選文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元素,教師可將這些選文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專門的體系。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群文閱讀的方式,主動構建專題學習,組建跨單元、跨階段的教學,整合科學題材選文,將其作為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重要突破口,讓學生了解相關科學知識,潛移默化地接受科學啟蒙教育。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利用雙線組織單元,教師首先要確定群文閱讀的主題,充分利用單元的導讀部分和作品主體內容。例如,從單元導讀部分及單元選文可以看出,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學習主題是“探險與科幻”。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太空一日》和《帶上她的眼睛》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太空一日》講的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的真實探索經歷。《帶上她的眼睛》是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科幻作品。這樣“一真”對“一假”,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科幻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教師在講課時還可以滲透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太空工作生活183天的時事新聞報道,將書本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感知科技進步的力量,在補充科學知識的同時展開合理的想象,不斷激發探索熱情。
語文課程改革,要重視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要既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又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教師要有效利用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以及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從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育其科學精神的角度出發,審視相關內容的教學,有意識地為學生播下科學探索的種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到要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2]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科學題材選文多以文學作品為載體,具有人文性特點,能夠喚起學生的激情,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發揮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重要作用,有意識地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課程的聯系,關注語文教材中科學知識與其他課程相關內容的內在聯系,改變學科本位的固有觀念,適度跳出學科藩籬,重視學科內容的交叉融合。
學生在學習科學題材選文時,不能將視野局限在文本中,要發散思維,聯系相關的學科課程,激發進一步探究相關知識點的強烈愿望。語文素養不是單一的學科素養,是人的整體素養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要與藝術素養、道德素養和科學素養等其他素養有機融合。例如,在學習法布爾的《昆蟲記》時,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昆蟲的習性,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可與生物學科的相關知識結合,不斷思考,產生聯想,加深印象,提升知識遷移能力。教師可以借助語文教材中的相關資源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將不同學科教材中的相關科學知識整合成綜合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系列聽、說、讀、寫活動中全面提升科學素養。[6]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式。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在編選科學題材類閱讀作品時,也安排了相關的寫作訓練。
通過閱讀和寫作相結合,輔助學生樹立創新思維,利用語言文字將個性和所學科學知識融入寫作,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合理安排作文的題材和體裁,處理好生活題材和科學題材的結合問題,寫實與寫虛的結合問題,各種文體的互相穿插問題。[7]科幻小說的創作要求將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自然科學小論文的創作追求嚴謹和科學。學生通過實踐創作,輸入和輸出有機結合,創作出賞心悅目的文章。這既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也能鼓勵學生在創造中感受科學之美。
語文教學要進一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語文教師要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科學題材選文教學使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積累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感受科學之美、提升科學素養,實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在新時代語文教育中,科學題材選文教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順應了課程改革的趨勢,加強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鞏固了語文課程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其整合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境界,使學生不僅成為現代科技文明的學習者和使用者,而且成為創造者,整體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提高中華民族的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總之,培養科學素養不僅是時代的召喚,而且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