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自2020年抖音開啟“人格化賬號”打造計劃以來,以抖音、快手為主的短視頻市場中涌現出大量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記錄生活趣事的視頻賬號。字節跳動媒體總監栗瀟在“N視頻我們正發光”的短視頻傳播宣講及培訓中曾詳細描述過該計劃孵化路徑的特征:減少策劃痕跡,選擇最為舒適日常的表達方式,在持續輸出中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在該計劃的孵化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年初,抖音上以第一人稱為主的敘事頭部賬號已有30多名,所有賬號粉絲均在1000萬以上。
火遍全網的“瘋產姐妹”便是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短視頻。該賬號發布的“閨蜜合租的日常”短視頻充分利用女性朋友在刷短視頻過程中喜歡相互“@”的傳播特性,在上傳次日便擁有了上百萬的點贊量。截至2022年3月初,這段56秒的視頻已獲得337.8萬贊,12萬余次轉發,“瘋產姐妹”這一賬號的粉絲數量達4394.9萬。以展現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張同學”開啟了抖音內容新潮流。截至2022年年初,該賬號發布作品僅73條,但獲贊量已高達9227.1萬。“第一人稱拍攝視角”是這些短視頻不容忽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媽媽和姥姥為主要拍攝對象的“張若宇”賬號,以“張若宇”為視線引領者,指引觀眾共同“參與”到與家人的有趣對話中。在單條視頻多達6萬條回復的評論區中,不少人會以“張若宇”口吻同視頻中的被拍攝者進行對話,充分體現出第一人稱敘事所帶來的高度參與感。
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短視頻并非這幾年的首創,此前已經席卷過視頻界的Vlog形式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無論是包裝精美的視頻日記,還是以持鏡者視角與出鏡者進行搞笑的日常對話,都在第一人稱視角的修飾下抹平了策劃的故意感,將戲劇化的真實生活以具有敘述局限的視角呈現,引起了觀看者充分的代入感與分享欲。
作為影像敘事,短視頻敘事與電影敘事一樣同時具備“技術手段上影響語言的呈現性”和“作為敘事媒介在傳達過程中的影像語言的意義傳達作用”。但相較于精心制作與編排的電影,短視頻的敘事分析往往更加偏重敘事媒介的傳達作用。以費爾克拉夫提出的當代社會話語的“三化”(民主化、商業化、技術化)理論進行分析會發現,第一人稱短視頻敘事話語追求通俗的生活式展現,亦注重在短時間內講明因果邏輯,盡可能實現“話語增值”。
從表達敘事學角度來看,第一人稱短視頻似乎是被平面了的、簡化的內容。在這類短視頻中,單人手持手機或相機進行拍攝,視線隨著拍攝者的運動而運動,沒有巧妙設計的構圖、光線,一切拍攝條件都隨著敘事發生時發生內容的特性而轉變,盡可能便捷且貼近實際。相較于電影,這類短視頻更加注重影像記錄手段,而非美學意義。
從敘事視角來看,第一人稱短視頻與其他短視頻相比而言的最大特征便是強調“我在”,即在敘事文本范圍內,“敘述者作為文本話語所創造出的‘我’與敘述者的‘我’是同一個‘我’,不存在主客體關系”。第一人稱短視頻強調以“我在”視角進行敘事,盡管有所限制,但能增進屏幕限制的敘事者與接受者的雙方關系。
敘事學的學科提出者是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家茨維坦·托多羅夫。敘事學首先被應用于文學敘事的研究領域,隨著影像的出現與發展,也逐漸被應用于電視、電影中。影像敘事是指“從事影像工作的工作人員運用視聽語言的技巧,將時間與空間再次組接完成對故事的表述,從而傳達主題與思想的一種手法”。實質上就是對影像、聲音與時間和三維空間的組合方式進行探討,得出敘事者故事與主題的講述方式。
電影將靜態固定的攝像以生動動態的方式帶向觀眾,成為影像敘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講求美學與結構。正如美學家莫·卡岡所言:“藝術不是物質現實本身,而是現實的反映,現實的影像模式。”不同于已有數百年發展歷史的電影,短視頻作為大眾敘事手段經歷了短期且快速的發展歷程,打破了長久以來電影敘事中構建的敘事線索時間先后順序、敘事脈絡的層次順序等具備內容表達、美學意義與記錄手段的影像敘事方式,同時卻保留了電影敘事中的戲劇性特征。電影故事敘事中常使用的矛盾制造、反轉、對比等戲劇手法,同樣也是短視頻在“無痕跡”編排生活中常使用的手法。與文字敘事的抽象性不同,電影與短視頻都能直觀地運用視覺、聽覺來進行戲劇傳達。
第一人稱視角短視頻更是將生活戲劇化呈現的極致表現。不同的短視頻賬號會在持續內容更新中確立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與表述內容,但對于獨特卻具備代表性的生活呈現,卻是其存在的共性。“瘋產姐妹”主推兩位女性朋友的打鬧生活,其典型特征在于拍攝者笑聲的持續存在,同時以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有趣互動引起觀看者的共鳴,從而獲得評論與轉發。“大慶趕海”以趕海生活為主要呈現內容,拍攝者對拍攝內容進行實時解說,將趕海漁民的日常生活呈現在無法時常看到海邊生物的人的眼前,以其拍攝內容的獨特性引起受眾的點贊與評論。“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該視頻博主的其他知名賬號為“博物雜志”),其“網絡熱傳生物鑒定”系列短視頻在抖音上獲贊均達百萬以上,在微博賬號“博物雜志”上,同樣的視頻也能獲得數十萬的點贊量與轉發量。此系列視頻以“不耐煩式語氣”吐槽網絡熱門生物科普,且將日常科普融入“吐槽”之中,成為網友調侃評論的語料。這些賬號都有著自身的獨特表達語氣與表達內容,在發展至一定的熱度與流行程度的基礎上,極易出現模仿者,同時也會有一批粉絲自動成為盜版與模仿的抵制者和舉報者,加固了原創短視頻賬號敘述的自我特性。從某種程度而言,獨特的生存空間是由短視頻博主與其粉絲共同打造出來的。
熱奈特認為,所有敘事,無論明確與否,都是第一人稱。也就是說,敘述者無論以第幾人稱指涉故事中的人物,都始終占有“本源性”的“我”,無論敘事文本中這個“我”字是否明確出現。但在日常習慣性用法中,區分某人稱敘事,并非對“我”字的實際占有,“而是敘述者指涉故事中的人物時所使用的人稱”。因此,我們在討論第一人稱短視頻時,針對不同類型進行不同的關切重點有所不同。如“瘋產姐妹”的搞笑短視頻多以畫面出現人物,即被第一人稱指涉的人物為重點,而第一人稱,即視線的實際占有者“我”則只作為相對而言的客體出現。而對于Vlog這樣的個人視頻日志而言,“我”是真正主體,同時占有主體與視線引導。
學者王陽將“事后”記錄的被動敘事行為作為文字中“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的重要條件,而對于實時記錄的短視頻而言,客觀存在的“先在性”與短視頻記錄的“實時性”同時存在,仍能構成第一人稱區別于其他指涉事物的敘事結構。因此,對于第一人稱短視頻而言,敘事的視角關系區分點應當在于視線占有者與被指涉人物或事物之間的關系。無論被指涉的過程是否存在“事后”性,這樣的“形式敘述者”都實際存在于其創造的聲音、視線、時間、主客體的偽“虛擬四維時空”。
費爾克拉夫認為,當代話語存在三種主要發展趨勢,即“民主化、商品化、技術化”,同時認為這些趨勢正在對當代話語秩序產生普遍影響。這三種趨勢同樣在短視頻所使用的話語中得到印證。借用這三個概念,可以對當下第一人稱短視頻的流行進行描述與分析。
“話語的‘民主化’是指消除話語權利和語言權利、義務和人類群體聲望方面的不平等和不對稱。”在第一人稱短視頻中,無論是央視新聞主持人的Vlog,還是“瘋產姐妹”的搞笑短視頻,都屬于民間話語,在與官方話語和精英話語進行對話的同時擴大著公共空間,“帶來了話語主體身份的多元化和話語權力的分散”。話語民主化的最大特征便是這種身份的多元化與去中心化。抖音及其海外平臺TikTok包容著足夠龐大且多元的短視頻創作者。新聞、科普、娛樂在同一平臺共生,但與其大格局相對應的特征是這些作品的切入點與使用話語之“小”。第一人稱短視頻更能體現這樣的特征矛盾體。這并不難以理解。在第一人稱短視頻中,導演缺席的民眾自行我型我秀,以最為原生態的方式“書寫”私人生活。正是這種真實生活的呈現特征,才足以引起民眾之間的共鳴,以共生之情進行進一步的傳播與討論,從而形成現象。多元話語的并存使得往日嚴肅的新聞播報者走出光環,這并非對嚴肅政治的破壞,反而是一種輿論場開明與包容的充分展現。
費爾克拉夫將商品化定義為“文化、教育等話語的產業化”。在第一人稱短視頻的生產過程中,產業化生產同樣存在——通過平民話語進行生產,獲得關注度后進行營銷從而盈利的經濟屬性。短視頻博主在重復的表達方式或內容特征中不斷增強已形成的賬號“人設”,從另一角度看亦是其產業的生產模板。每一個短視頻博主的持續內容輸出便是一條小型“產業鏈”,在自己獨特的產業模板下進行累積流水線式生產。盈利與模板成為第一人稱短視頻產業化的顯著特征。
第一人稱短視頻能夠實現井噴式繁榮的原因,從根本上而言,是它的可消費性。只有當消費形成完整鏈條時,才能為這種視頻的成熟提供充足動力與發展改善的反饋來源。此外,只有找準市場空白,才能有效進入。這在某種程度上同樣豐富了短視頻的話語場域。
在“瘋產姐妹”火爆期間,早在抖音發展初期便小有名氣的網紅“維維啊”也逐漸轉變了拍攝風格與內容模式,開始將第一人稱參與式展現作為內容呈現方式。但不同于“瘋產姐妹”主打的閨蜜間的有趣日常,“維維啊”是以男性朋友間的打鬧玩耍為主,同時增添其曾經的模仿風格,在第一人稱的貼近特征中維持賬號“人設”。賬號“耀陽他姥爺”以一名東北老人為“人設”,視頻中的東北式幽默成為其獨特優勢。該賬號視頻在東北口音中加入網絡用語、當下流行的笑話與“梗”,以其年老的身體卻年輕的對話方式而流行于網絡。“我是田姥姥”以一名東北女性老人的“碎嘴”日常為主要內容,展現“田姥姥”與其外孫的拌嘴日常。“嘴碎”是“田姥姥”的典型特征,同時具備網友們家中老人的普遍性。眾多第一人稱短視頻正是將這樣典型性與普遍性共存的生活以戲劇化的語言、與鏡頭對話的形式呈現出來。這類視頻盡管擁有相似的生產模式,卻有著不同的生產定位,形成了在短視頻市場中的獨特生存空間:將話語作為具備不同特征的商品在短視頻平臺進行“出售”,以點擊量、點贊量、轉發量、評論量等作為售賣得到的報償。
費爾克拉夫基于福柯的理論,將話語的“技術性”定義為“話語對他者實施權力影響的技術”,即一種傳播與勸服的技術,同時也包括物理技術。學者黃海認為,技術性并非當代話語的標志性特征,因為“傳播與勸服的技術是話語歷來所具有的”。但對于第一人稱短視頻而言,其在傳播與勸服時所使用的話語技術、拍攝制作時所使用的物理技術,都可以被視為其顯著特征。
無論是無他者作主體的Vlog,還是以第一人稱視線拍攝他人為主的短視頻,都會將與鏡頭對話作為主要勸服手段,以拍攝者的視線與對話將故事呈現在受眾面前,以平視的視線將勸服盡可能貼近所呈現與代表的生活日常。同時,第一人稱短視頻多使用手機進行拍攝,以其便攜性為設備首選,或作加速變聲處理,或加以彩色字幕方便閱讀,或制作系列封面引起粉絲認同,都是技術性在第一人稱短視頻中的典型表現。
短視頻博主“張若宇”將“貼面膜對話”“母親與兒子的吵架日常”作為典型代表形象,每個出鏡者臉上都會貼有面膜。這一審丑、土味、惡搞行為最初被用來作賬號打出名聲的奇怪噱頭,在產出的積累中,逐漸成為某種傳播符號——對于粉絲而言,以這樣的形象出場便是搞笑開始的地方。此外,第一人稱短視頻通常不注重燈光與構圖等電影基礎技術的運用,常常使用手機呈現看似“不經構思”的簡單畫面。展現視頻拍攝的極端低門檻性,是其話語技術的另一種表現。
在費爾克拉夫提出“三化”的基礎上,對當下第一人稱短視頻進行大量觀察與總結后,本文認為,聯動化亦是這些短視頻發展話語中的一大顯著特征。聯動化在這里指的是基本處于同樣熱度的賬號間同時進行互動與熱度互通,包括且不限于在其他人的視頻中出鏡、為其他人的短視頻轉發和評論等。聯動化發展并非抱團,而是在充分差異化的基礎上互相發展的一種傳播模式。聯動的過程不僅可以在粉絲間形成流動,還可以對外打出一定的聲勢,對內更新視頻形象等。
“瘋產姐妹”與“維維啊”之間便是以聯動的方式引起雙方粉絲的互動,在形式上呈現的是“瘋產姐妹”在旅游過程中偶遇“維維啊”,以盡可能無痕跡的編排方式,隱藏聯動的故意感。類似的還有在“張若宇”家中做客的,扮了女裝的“馬小跳”。由于此前“張若宇”賬號中出鏡的媽媽是一個經常催婚、疼愛兒媳、嫌棄兒子的形象,女裝“馬小跳”的出現剛好彌補了“張若宇”媽媽對“兒媳”渴望的形象展示。這樣的聯動話語即是對自身形象的發展與補充,同樣能夠發掘不同的“自我”,彌補第一人稱視角短視頻中出場人物少、對話方式簡單、畫面單調等缺陷。同時,由于不同賬號的風格不同,主推內容不同,也會出現受眾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其造就的新奇感亦是鞏固粉絲的有效方式之一。比如,“維維啊”賬號曾發布“瘋產姐妹”中的女主角邵雨軒的模特照,該照片一經發布便迅速登上抖音熱搜榜。照片中所展現的邵雨軒嚴肅與冷酷的形象完全不同于以往短視頻中“禿頭、搞笑”的模樣,因此引起受眾驚奇之下的火熱討論。
短視頻發展方興未艾。官方的介入與使用在見證了短視頻重要性的同時,也穩固和發展了短視頻的話語地位。無論是嚴肅還是娛樂,這些短視頻都能在短視頻平臺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第一人稱短視頻以其充分的貼近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第一人稱敘事為短視頻賬號賦予了生動的人格,在持續產出中形成了獨特的賬號“人設”,成為深受受眾喜愛的一種短視頻內容呈現形式。
第一人稱短視頻在敘事上既有影像敘事鼻祖——電影敘事的雙重敘事功能,又區別于電影敘事追求的美學意義與專業畫面語言。這類短視頻以便攜程度與剪輯的簡易程度作為制作時所選設備的標準,不注重燈光、構圖、人物排布、蒙太奇鏡頭組接等,而是盡可能以其低門檻的特征呈現“不經編排”的日常生活,在引起受眾共鳴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典型特性。區別于文字敘事,第一人稱短視頻的敘事視角并不復雜。指涉事物與拍攝者并不存在“事后”性這一顯著特征,反而以其同時發生作為重要的區別指標。
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事的短視頻話語具備費爾克拉夫所提出的當代話語的三種主要趨勢:民主化、商品化、技術化。同時,本文認為,第一人稱短視頻亦具備聯動化的特征。當然,短視頻賬號之間不僅可以聯動地傳遞熱度,更可以在短視頻賬號與受眾之間形成聯動。但目前這樣的聯動仍主要存在于二次至多次傳播的過程中,而非直接參與短視頻內容。
Vlog作為較早開始發展的第一人稱短視頻形式,在販賣個人私生活的過程中獲得受眾的贊同與欣賞。與鏡頭對話式的第一人稱短視頻往往隱藏拍攝者本人形象,拍攝者僅以對話或笑聲作為出鏡者的配合者與觀眾視線的引導者。這樣的短視頻通常可以引起觀眾對自己所處生活的共鳴,從而進行更為廣泛的傳播。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第一人稱短視頻,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短視頻的話語模式與敘事方式,也豐富了短視頻市場的進入層次。使用生活化的老百姓語言進行演繹呈現,是第一人稱短視頻最根本的話語邏輯。因此,只要能夠給予充分的引導,第一人稱短視頻就能夠發揮其在不同垂直領域的應有作用。同時,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短視頻盈利模式逐漸成熟,亦能夠形成一條健康的經濟鏈。當然,短視頻行業不僅要內容、要娛樂,也應當要方向、要格局。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