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婷
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會交往方式決定了人們需要結為不同的社群。移動互聯技術的出現打破了人們過去形成社群的物理空間的限制,社群開始成為力量更強大、話語更有效的“網絡社群”,成為人類延伸現實生活的虛擬空間。豆瓣網作為Web2.0的產物,匯集了擁有共同興趣、愛好、認知與文化共鳴的群體。其中,作為網絡社群代表的豆瓣小組目前已經達到60多萬個,話題涉及生活、工作、娛樂、情感等方方面面。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行選擇創建小組并進行自治,小組的準入制度、內容產制要求、公開與否都由組員共同決定,為現實生活中跨越物理距離的陌生人實現虛擬網絡的社會交往提供了空間。其中有少部分的豆瓣私密小組,即隱藏在豆瓣網中不對外開放,但仍然受平臺的管理條例約束和監管的小組,僅允許組內成員在小組內展開信息分享與交流活動。本文以“體制內茶話會”與“我們代表月亮消滅居心不良的樂手”(下文簡稱“月亮組”)兩個豆瓣私密小組為例,從互動儀式鏈視角探討其隱匿聚合與社群功能。
互動儀式鏈理論起源于涂爾干的宗教社會學,他認為“宗教觀念誕生于歡騰的社會環境,集體歡騰的重要外在表征就是儀式符號和象征體系等”①。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戈夫曼提出的“互動儀式”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微觀情境系統探討了互動儀式的作用機制。他提出互動儀式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要素:“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并都能通過身體在場而相互影響;二是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三是人們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彼此知道關注焦點;四是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②
柯林斯強調身體在場對互動儀式開展的必要性,他認為:“電子郵件與互聯網缺乏實時的互動交流,不能直接語音參與等局限性會影響到互動儀式中建立起的團結意識。”③但當前媒介技術的進步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區隔,跨越屏幕,人與人之間也能開展實時的互動與交流,即便身體“缺場”,人們也能通過電子設備實現“虛擬”在場,為互動交往提供了底層邏輯。相較于普通的網絡社群,豆瓣私密小組的互動實踐場域中并未呈現出公開性、可見性的特點。豆瓣私密小組在互聯網中是不可見的,即小組名稱在互聯網公開頻道中檢索不到,小組內部的互動交流雖然受到互聯網規則的約束,但其內容也不是公開可見的。即便不屬于社群的“外部人”通過組內成員分享的鏈接進入小組,也僅僅停留在觀看的層面,沒有與小組內部的成員交流和互動的權限。豆瓣網的私密小組內容與場域的雙重退場使其呈現出“隱蔽化”的特點。以“月亮組”為例,其雖屬于合法合規的網絡社群,但在沒有被封禁的情況下,其檢索結果無論是在豆瓣外部的公共網絡還是豆瓣內部的搜索引擎中均顯示“不存在”。這是豆瓣獨有的“私密小組”功能的結果,即小組組長自行將小組轉成私密小組,或不適合公開討論,以及影響豆瓣安全的討論小組都會被豆瓣平臺主動隱藏。設置“私密”以后,小組內部成員的人際互動、情感的流動與共享仍然可以進行,但非小組成員將無法檢索到該小組。“月亮組”雖然作為網絡社群在互聯網空間中展開內容的產制與互動交流,但這種生產互動僅存在于小組內部,組員具備一定的自主性,生產的內容不向外分享和交流。正是在這一私密的虛擬空間下,“月亮組”以“搖滾”作為群體統一的關注焦點,產生交往與互動行為。
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的起始條件還包括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④。豆瓣小組建立了包括身份核查、卷入度調查、進組暗號等一系列完備的審核準入制度。“月亮組”不接受新注冊的豆瓣賬號,申請入組必須是有頭像、昵稱的賬號,賬號必須有足夠活躍的個人動態,不設置隱私保護以保障賬號的透明性,被踢出以及封禁次數少等潛在規則。除了這些默認的準入規則,“月亮組”也建立起一套透明的準入程序,進組需要提供進組暗號并回答問題,暗號和問題隱藏在組規中,即便是擁有共同身份和共同興趣愛好的個體也需要閱讀組規才能申請成為小組成員。此外,不僅僅進入社群內部需要一套嚴格的程序,豆瓣私密小組對外傳播的途徑也是邊界明確的。同樣作為私密小組的“體制內茶話會”對外宣傳與傳播途徑也幾乎是封閉的。該小組不允許私自拉人進組,并且在其他組的發帖與交流中也嚴禁截圖本組內容,一旦發現將被踢出本組。組員不能主動披露自己屬于“體制內茶話會”小組的成員身份,組員在“組務/專樓”類的帖內明確表示“請不要放人進來”“嚴禁拉人進組”。小組管理員也明確規定從7月起“小組暫停審核放人進組,在這段時間內采取特殊管理措施”,以及“禁止以偏概全、惡意搬運本組發帖至其他組”。由此,“不拉人進組”已經成了“體制內茶話會”小組的默認群體規范。以上這些個人身份的硬性條件與賬號活躍度的軟性條件都為豆瓣私密小組過濾外來人員提供了限制,篩選了符合小組調性的用戶,有利于維持網絡社群內部生態。
有節奏地合作與情感連帶是互動儀式的必備構成要素,相互關注的焦點與情感相互連帶,能夠產生共享的情感與認知體驗,通過有節奏地連帶與情感反饋強化,達到集體興奮的狀態,進一步產生情感能量,并強化群體團結感⑤。豆瓣私密小組為成員提供了情緒釋放與情感交流的隱蔽場所,在豆瓣小組內,所有人都是擁有同一個身份的共同體。“體制內茶話會”的所有成員將忽略現實生活中的頭銜、姓名、年齡、財富、社會關系等身份標識,作為體制內工作者的共同體,處于一個隱蔽的共同體場域,針對工作壓力、同事相處、工作瑣事等日常事務展開情感交流。組內成員通過開貼的方式將自己工作中的困惑與不解醒目地寫在帖子標題中,如“生存技能|提醒自己,瑣事再多也不能打亂工作節奏”“日常感嘆,聊聊工作中那些驚人的情商與反應力”“求助|職場新人入手好難,也沒有人教怎么辦?”等關于普通人日常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喜悅、困惑。圍繞這些話題,組員之間無需過多的圖片、視頻、精心的排版、精湛的文字描述,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文字與表情包向組內其他成員傳遞情感并展開交流。即便是在以搖滾圈為個人愛好的“月亮組”內,組內成員也不需要借助復雜的文字和語言規則,只言片語便可表達自我、透露情緒、分享內容。組內成員共同圍繞“搖滾圈”這一核心,延伸出如“請問大家看完live是怎么走出來的?”“有無西方樂隊但又很東方意蘊的歌?”“和海水有關的音樂那么多,有什么是和河水有關的嗎?”等內容,并在不斷的交往互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能量,以滿足其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豆瓣小組內的正向情感表達與傳遞不需要視覺文本的沖擊,沒有精心編排的版面,而是來自于每一位成員通過簡單文字描述的真實生活經歷。這種正向情感的傳遞更具接近性與真實性,并將網絡社群內部的成員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的核心機制是:高度的相互關注度是利用身體協調一致、刺激參與者神經系統形成的。與認知符號有關的內容,會讓參與者產生身份認同感,也會為參與者帶來情感能量,使他們充滿信心與激情,信念堅定地開展他們道德上允許的活動。這些互動和儀式能不斷產生情感能量,把儀式中的能量和符號建立關聯,就逐漸形成組織規范和組織文化的價值理念。個體再次利用儀式產生的情感和符號,實施新一輪的互動。長此以往,這種循環成為固定的模式⑥。不同于一般的互聯網用戶,豆瓣私密小組成員的身份具備虛擬性與匿名性,用戶可以選擇扮演任何自己樂意的身份在互聯網中參與表達,從而將自己的真實身份隱藏起來。豆瓣私密小組基于成員共同的情感需求與排他性的社群邊界,往往比公開的網絡社群更具凝聚力,組內成員也更樂于展現符合群體調性的個體身份,更能保證柯林斯提到的“人們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彼此知道關注焦點”的互動儀式的滿足條件。由此,在邊界分明且私密的網絡社群內部形成更強的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感,打造一個屬于社群內部的共同體。以“體制內茶話會”為例,該小組的成員具備明確的身份統一指向,即“體制內工作者”的統一的身份標簽。在社群成員身份固定的前提下,身份的隱匿性主要表現在小組成員拒絕自我披露,尤其是性別、年齡、文化水平、收入、地域等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但小組內成員在自我表達和交流分享行為中又樂于展現其“體制內工作者”的共同身份標簽。
“一切存在于共同體關系之中并對它具有一定意義的東西都是共同體關系的法。”⑦豆瓣網賦予了豆瓣各個小組更加自由的自治空間。在《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的管理規則下,豆瓣網把自治權力下放到各個豆瓣小組。以“月亮組”為代表,組內成員共同設定行為規范框架,該小組的組規不是由組長一人獨斷式地把控和制定的,諸如發帖內容、發帖規范、討論規范、組務日常等都由小組內成員通過投票的方式共同商討、參與、決定,屬于一種內部的協商與自治。但是,即便是“月亮組”自行區隔出屬于群體自由討論的私密空間,也不存在成員肆無忌憚地發言的情況,組內建立了舉報專用貼用以規范大家的行為。為了維護小組內的生態,組內成員更多地是展開平和、客觀、含有自省意味的討論和分享,這種自糾自查的言論環境就是不同于其他網絡社群的優勢與特點。
豆瓣小組之間的成員聯結建立在組規的基礎之上,但更多的是靠持續不斷地維護規則以保證小組內部交往的規范性,保持長期的生態平衡。“體制內茶話會”與“月亮組”都有一套透明的組內基本規范,即話題不允許包括謾罵、敏感話題、污穢信息、個人隱私等內容,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商業廣告與營銷,不允許出現為了個人利益抽獎、團購等交易性的內容,并且為小組成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違規內容示范,一經發現有人違規,直接踢出小組。雖然組規在一定程度上給組員的日常行為劃定了清晰的“紅線”,但維護群體內部的規范性與正義感賦予了每個組員平等的權利,并致力于共同維系群體規范,相互監督發帖規范、交流用語和交往規范。“體制內茶話會”開設了“組務/專樓|舉報專用樓”,為小組成員提供維系規范的場所。該貼明確羅列了小組規則,例如,“部分組員因存在言語侮辱、誹謗和豆友騷擾的嚴重問題,若情況屬實,管理員將視情節嚴重程度,采取刪除發言、刪帖、踢出或封禁等處理方式”“嚴禁別有用心之人發污染組內生態、激化矛盾的‘釣魚貼’,包括但不限于群體對立、體制內外對立、故意丑化或者抹黑某一特定群體形象等”等。小組成員長期對規則的維護也成了維系豆瓣小組社群規范的力量。
豆瓣私密小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一個相對隔絕且單一的信息交流平臺,每個小組都擁有一個信息的核心內容。“月亮組”以“搖滾圈八卦為輔,揭露搖滾樂手不良行徑為主”作為其信息生產與交換的核心目標,組內成員通過發帖、評論來建構對搖滾圈的文化認同。這種文化符號具備一定的排他性,組外成員往往因不屬于該群體的身份而不能理解符號含義,比如滾圈、后朋克、短褲等語言符號。“月亮組”聚焦搖滾圈并圍繞搖滾圈的語言符號進行戲謔性的藝術改造,通過拼貼意義創造出以表情包為主的視覺文本,以積極向上的話語為本體,或以一種自我反諷和黑色幽默的話語敘事反觀搖滾圈的社會現實。在“月亮組”內,符號內容的生產者不存在意見領袖等權威身份,信息資源的長久與否更多地依賴內容本身是否具備吸引力和獨特性。在該小組內,組員圍繞彼此共同的愛好、價值觀展開符號內容的生產與交流,造就社群內部共享、共創、共治的多元資源和社群空間。
豆瓣小組在信息產制中伴隨著情感互動的行為。“體制內茶話會”的交流內容以體制內工作者的身份為基礎,但是又脫離其工作場景與個人身份,追求內容產制中的情感互動。組內成員基于同一身份在小組內進行意見互換和共享,集群體智慧為組內成員共同關注的話題建造一個集體智慧產品庫。在這個庫中,成員們彼此交換信息、分享情緒并提供與獲得“社會支持”。在這種身份共享與情感交換的條件下,組員會產生一種自我效能感,被其他組員需要及被認可的感受將會刺激自己持續地在社群內部展開社會交往,對小組的認同感也日益強化。社群內成員會為了維系群體內產品互換帶來的情感滿足以及持續獲得情感力量而規范自己的內容產制行為,如“體制內茶話會”專門建立“基層日常:一棟周一上班發瘋樓”“基層日常:一人一句今日份工作感想”,為組內成員提供抒發日常工作的困惑、煩惱、快樂的內容聚集地,為處于不同地域但同種境地的成員提供跨屏幕的情感支持。“體制內茶話會”作為一個私密小組,為成員打造了一個相對隔絕、單一、平和的信息交流平臺。在這里,由于群體身份的統一性以及交往場所的隱匿性,不存在群體對立,更多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認同感。他們能夠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煩惱、快樂暢所欲言,不必擔心社群外部人員對社群內部的偏見,自發交流與討論基層日常穿搭、工作中的無語事件、同事間鬧矛盾等話題。
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說:“網絡真正的價值越來越和信息無關,而和社區有關。”⑧豆瓣用戶通過移動設備跨越物理距離聚合在網絡社區中,通過一系列的排他性規則與共同的興趣愛好構建出相對穩定且私密的社群空間,并且造就了屬于社群內部的互動聚合與儀式傳播,圍繞社群的核心內容進行簡單符號表征的傳遞與意義的交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激發小組內成員的情感能量,并刺激小組成員持續關注社群內部動態,不間斷地進行內容輸出,長時間維系社群內部的規范,這也恰恰說明了互聯網是包容與開放的。在豆瓣私密小組中活躍的用戶基于共同的群體身份,圍繞群體內成員共同關注的話題,在群體規范的基礎上產制共享性的內容,展開平等的對話,并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互動儀式的顯著結果,即形成群體團結。
注釋:
①[法]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東,汲喆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00.
②③④⑤[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宋麗君,王鵬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4,36,87,125.
⑥李衫衫.互動儀式鏈理論下微博粉絲群體的價值觀培養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⑦[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87-96.
⑧[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