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鞏利軍
(1.甘肅泓文建筑設計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長城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某食堂配套用房建筑面積2 916 m2,層數2層,地下一層,層高5.1 m,建筑高度10.2 m,塔樓高度18.85 m,結構型式框架結構,建筑外窗為玻璃幕墻,建筑功能包括變電所、超市、物業管理、物流房、員工辦公室等;機電安裝工程包括給水排水專業、采暖與通風、電氣專業。
設計階段BIM協同包括方案階段、項目初設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
2.1.1 方案階段
根據建設方設計意圖和項目場地概況等相關資料,綜合考慮建筑設計概念、規劃布局、形體塑造等要求初步構思建筑方案,做好BIM設計應用策劃,開始創建項目方案模型,項目深度以項目各性能化分析和評估要求為依據,為項目方案比選和確定提供方案模型,確定項目建筑設計方案,控制建筑規模及投資。
2.1.2 項目初設階段
各專業設計人員在方案階段設計模型基礎上,各自細化設計項目各專業模型,進行可視化分析和碰撞檢查,對分析結果和碰撞檢查結果進行優化調整,形成初步設計模型,并導出初步設計圖紙,各項性能分析報告及檢查碰撞報告。
2.1.3 施工圖設計階段
繼續積極爭取監測經費,進一步提高監測點的代表性和覆蓋率,完善浦口區耕地質量監測預警預報體系,動態監測全區的耕地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形成網絡健全、層次分明、管理規范與現代高效農業相適應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常年性系統開展動態監測,全面掌握全區耕地質量變化趨勢,建立耕地質量長期動態監測數據庫。繼續開展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加強監測隊伍建設,提高耕地質量監管水平。
在初設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深化設計,再次進行數字化分析和碰撞檢查,對其結果進行優化調整,導出符合施工圖設計階段模型深度的圖紙和各項性能分析報告。
由于不同階段對模型交付目的和交付要求不同,不同設計階段根據設計意圖創建模型設計深度和模型構件信息。
2.2.1 方案概念設計深化方法
方案概念設計階段采用Autodesk REVIT(歐特克建筑設計和施工軟件)、SKECHUP(草圖大師)等三維軟件中“放置體量”功能對建筑群進行整體布局,對各建筑群體量關系進行推敲后,形成初步的建筑項目方案概念體量,通過幕墻系統、屋頂、墻體、樓板和門窗等功能對建筑體量進行深化設計,創建具有建筑構件信息的初步模型;日照模擬計算,分析建筑日照優化設計布局及模型;渲染出建筑全方位效果圖,展示各設計方案應用效果,生成各方案項目估算投資,供業主確定項目方案。
2.2.2 初步設計階段深化方法
初步設計階段模型是在方案概念設計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深化設計,確定建筑群體項目原點和參照點,確定各單位工程的軸網及標高等,添加項目圍護結構的材質、顏色等面層信息;各專業初步協調后,確定房間布置及其功能;建筑專業細化各房間所有門窗材質、洞口尺寸及定位,細化樓梯參數、臺階、欄桿扶手、屋面形式及構件樣式、外立面造型等外裝飾細節;結構專業按計算結果添加梁、柱、樓板等組件創建項目主體結構模型項目,并進行基礎設計及模型創建;設備專業在建筑模型基礎上添加各自類別的管網、設備和電氣線路等,形成各專業模型。各專業模型整合,碰撞檢查,各專業相互溝通、協調確定項目初步設計模型,生成項目二維CAD圖紙、技術經濟指標、各專業材料及設備表,細化標注完成初步設計圖紙。
2.2.3 施工圖設計階段深化方法
施工圖設計階段在初步設計項目模型基礎上對各專業細化設計,建筑專業細化設計建筑各部位節點構造、內外裝修材料及構造要求,建筑結構敲定主體各構件截面、定位信息、配筋及細部節點連接要求,機電專業設計各管線及設備、大小、型號以及安裝要求;各專業再次進行數字化分析和碰撞檢查,相互溝通、協調、進行優化修改,形成項目最終施工圖模型,導入CAD制圖軟件生成項目二維圖紙,深化細節標注、說明等內容完成施工圖出圖。
BIM協同設計方法常用的包括文件鏈接協同、文件集成協同和中心文件協同等多種方式,每種協同方式各具有優劣勢,本文著重介紹較為常用的文件鏈接協同方式和文件集成協同方式。
文件鏈接協同流程:在Autodesk Revit 2019中打開食堂配套用房工程結構模型,通過插入功能,鏈接Autodesk Revit模型,分別導入建筑模型、給排水模型、采暖與通風模型、電氣模型,定位選擇“自動-原點到原點”;為了確保導入模型在結構模型中可見而不被覆蓋,在參照類型中選擇“附著”,文件鏈接完成后,文件鏈接協同方式如圖1所示。

圖1 文件鏈接協同方式圖
文件集成協同方式是利用Autodesk Revit中文件導出功能,將不同專業的BIM模型轉換成集成軟件支持的數據格式,例如Autodesk Navisworks(歐特克可視化和仿真軟件)支持整合.nwc、.ifc等多種數據格式,食堂配套用房工程文件集成協同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文件集成協同方式圖
建筑專業建模采用的建模軟件有Autodesk Revit、Sketchup、Catia(交互式CAD/CAE/CAM系統)、Bentley建筑(Bentley軟件是一種基于圖形服務平臺構建3D模型的軟件)和ArchiCAD(建筑設計的三維CAD軟件)等軟件;某食堂配套用房工程建筑設計開始時,建立初步模型時,計劃后期協同方式采用文件鏈接協同方式,為其他幕墻等建筑專業共享坐標系及軸網;創建模型時選擇統一的建筑樣板文件,統一建模規則和建模深度。建筑專業內部協同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建筑專業內部協同模型
結構專業內部協同主要有計算分析軟件間的協同、結構計算軟件與BIM平臺間的協同、BIM平臺協同三大部分[1]。其中結構分析主流軟件包括YJK(盈建科結構分析軟件)、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有限元分析軟件)、PKPM(結構分析軟件)等軟件,其中YJK已內嵌了PKPM、MIDAS(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REVIT等軟件接口程序,可實現一模多用,避免了重復建模,提高了設計效率;對于群體性工程一般多由多名設計人員協作共同完成,在采用REVIT平臺協同設計時,結構專業負責人根據工程特點,對項目按結構單元拆分、按地上地下部分拆分、按標準組件拆分、按標準戶型拆分和按結構專業(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網架結構等)等拆分。某食堂配套用房工程采用REVIT模型進行結構專業內部協同,如圖4所示。

圖4 結構專業內部協同模型
機電專業設計時,各專業負責人選擇相應的項目樣板,如給水排水項目樣板、采暖通風樣板、電氣樣板;且不同專業應選用同一版本的BIM軟件創建模型,設計模型時復制建筑專業設計的軸網、標高及坐標原點,以保證后期協同時各專業間的一致性。
機電管線排布遵循原則:電氣管線在上,水管線在下;給水管線在上,排污水管線在下;風管盡可能貼梁底布置;管線排布綜合考慮安裝控件、運行操作空間和檢修空間;管線排布綜合考慮支吊架位置。機電管線調整避讓遵循原則:水管避讓風管;有壓管道避讓無壓(自流)管道;可彎管道避讓不可彎管道;小管徑管道避讓大管徑管道;冷水管道避讓熱水管道。噴淋管道安裝標高控制原則:水流指示器后噴淋配水管道穿梁敷設安裝,噴淋主干管及支管均穿梁敷設;根據本項目給水排水專業、采暖通風專業、電氣專業圖紙采用翻模軟件實現模型的快速翻模,其中,噴淋采用上噴頭,距離上部樓板板底≤150 mm;屋面設有變頻多聯室外機;各機電專業內部協同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各機電專業內部協同模型
設計團隊在項目階段性設計完成后,通過各專業BIM模型的鏈接協同和集成協同,對項目進行階段性的綜合協調;由于不同專業采用不同的設計建模軟件,鏈接或集成模型前需統一坐標原點,各專業先行轉換數據格式,采用通用的IFC等格式進行鏈接文件。
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各專業分別創建自己專業的BIM模型,為了及時接收其他專業模型資料,本專業做好自己模型提資標記,鏈接所需專業的模型,及時更新項目項目提資內容;建筑專業和結構專業模型墻、柱、梁、板、梯共用,可考慮建筑和結構專業共用一個模型;某食堂配套用房工程建筑專業包含幕墻和裝飾工程,故將建筑和結構專業分開建模。在初步設計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各接收專業根據基于BIM的設計協同從提資專業提取所需信息,如土建專業需提供房間功能、凈空高度、軸網尺寸及標高、構件幾何尺寸,機電專業根據土建信息提所需條件,包括機械設備規格型號、管線預留洞口位置及尺寸、管線走向及標高、特殊工藝的工藝要求。
(1)基于BIM的某食堂配套用房工程協同設計方式選擇是關鍵;可供各專業間進行直觀的項目信息交流與溝通,減少和消除了設計過程中各專業間設計階段模型存在的錯、漏、碰、缺等設計問題。
(2)設計各階段BIM協同和專業內BIM協同優化了建筑性能、結構布局,房間功能等,機電安裝工程專業間BIM協同優化了管線綜合布置,提高了管線的凈高空間,提高了設計單位工作效率和出圖質量。
(3)基于BIM的協同設計符合綠色建筑設計要求,為建設單位節約投資,提高設計單位工作效率和各環節出圖質量,為施工單位節約了工程成本,為確保項目工程質量、安全和進度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符合項目提質增效和“雙碳”目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