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蓉,秦小銀,張燕玲
(甘肅省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已成為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1]。2021年,甘肅省市場主體累計達到203.27萬戶,比上年增長8.87%;全年新增市場主體30.98萬戶,同比增長10.4%;企業總數累計達到53.91萬戶,同比增長11.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 037戶,中小企業增長貢獻率達到5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9 601.7億元,同比增長29.6%,其中:民營經濟完成2 085.7億元,占比21.72%,中小企業完成3 603.0億元,占比37.5%。甘肅省50強民營企業總營業收為1 036.29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24.5億元;中小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63.1億元,中小企業完成稅金總額74.3億元,同比增長22.6%,遠超規上企業平均增速。
不斷優化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營商環境,提升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促進惠企政策落地見效,切實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改善提升營商環境,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如下。
甘肅省高度重視促進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工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和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舉措。將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支持引導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等關鍵指標和重點工作納入實績考核指標評價體系,大力推進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行網上申報辦稅繳費服務,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網上申報率達98%以上;積極推進創新工作,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力度,部分市州積極推進和落實政務服務,促進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行出各項措施,見表1。

表1 甘肅省部分市州優化營商環境的各項措施
部分市州建立了“一個企業(建設項目)、一套幫扶方案”和重點企業(項目)領導幫扶工作機制,幫助企業理清發展思路,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各市州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力度,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用工、土地、環保等方面的問題,激勵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創業創新,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通過多形式融資對接服務,支持各級融資擔保公司擔保降低費率,減輕中小企業融資負擔。擴大中小企業融資的途徑與方式,充分發揮“隴信通”“信易貸”等平臺作用,目前,“隴信通”平臺注冊企業9 059家,入駐金融機構130家,實現融資146億元;截至2021年10月底,“信易貸”平臺已覆蓋全省53萬多戶企業,4 599戶次企業在平臺發布融資需求562億元,市場主體活力和企業生存能力不斷增強。金融支持方面:截至2021年6月底,甘肅省中小微企業新增發放貸款達到538億元。社保惠企方面:對12.10萬戶小微企業的工會經費于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減免社會保險費24.54億元,為1.03萬戶企業返還失業保險穩崗資金4.56億元,惠及職工79.75萬人。降低成本方面:為小微企業紓困解難,承租國有房屋可免3個月房租。穩崗就業方面:2021年,全省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4億元,城鎮新增就業33萬余人。
積極引導中小微企業創建技術研發中心,大力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工作。2021年,甘肅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42%,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53.71%,截止目前,甘肅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 832家,高新技術企業1 371家,認定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234家。通過不斷加大對新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培育認定了一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行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組織企業研發工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鼓勵企業研發創新,推動產學研成果轉化,技術市場。
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和項目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制度,截至2022年9月底,甘肅省涉企政策精準推送和“不來即享”服務系統錄入企業42.9萬戶,注冊登錄企業214 979戶,企業累計登陸397 301次,發布政策1 155條,政策閱讀399 676次。通過發揮涉企政策精準推送和惠企政策“不來即享”服務平臺作用,完成服務平臺升級運行,加快政務數據聯通共享,提高政策知曉率。組織并開展中國創新創業(甘肅賽區)大賽、“創客中國”甘肅分賽和第五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甘肅省選拔賽;深入實施甘肅省“百千萬”創業引領工程,進一步鼓勵中小企業技術研發、創新,促進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開展“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難。
建立清欠工作保障機制,協調轉辦、分辦清欠投訴問題有效維護了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合法權益。截至2021年10月底,已累計清償無分歧賬款315.21億元,受理轉辦拖欠中小民營企業投訴線索214件,經核實已清償16 191.43萬元。不斷持續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積極培育拓展職業培訓、管理咨詢、信用評價、創業輔導等服務機構,服務中小微和民營企業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通過調研走訪、座談研討、協調督辦等各項工作,全方位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更好服務市場主體,更大激發市場活力[2]。
市州、縣區、部門在促進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方面職責還有交叉和不足,優化發展環境的工作合力仍需加強;中小企業中長期貸款投放不足,企業信用等級普遍較低,融資供需矛盾長期存在;市州縣區建立中小企業統計體系還需全省統一自上而下構建,目前運行監測工作還比較薄弱,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
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產業鏈、創新鏈與資金鏈總體上缺乏聯動,部分中小企業存在資源利用效率低、管理經營水平不高、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同時缺乏做大做強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轉型升級的動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不斷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幫助企業在管理、營銷、創新等方面增強創新創業意識和轉型升級。
對外交通條件、區域基礎設施條件仍然存在明顯不足,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明顯滯后,對重大項目的承載力不強;工業園區產業規劃引領作用較弱、平臺建設還需完善,對優勢產業、優質企業的吸引力不高;對招商引資的重視、跟進、考核等還需加強。
部分中小和民營企業因其規模小、工作穩定性差、福利待遇不足等問題,難以吸引高端型專業技術人才,現有的技術人員往往又因為專業素養的不足無法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內生動力。高端型專業人員匱乏、人員思想不穩定、人才流動性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
要在企業主動研究政策、對接政策、用好政策方面,幫助企業補課,完善民營企業權益維護機制[3]。一是發揮協會的作用,政府定期向各商協會發布政策信息并組織專項培訓,培養一批商會、協會政策輔導員。商協會政策輔導員根據各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幫助企業對接相關政策執行部門,為企業一對一服務,逐條落實政策,政府對落實惠企政策好的優秀單位和優秀輔導員給予表揚獎勵;二是發揮工商聯的牽頭組織作用,由工商聯牽頭組織各商協會和民營企業,對接政策、宣傳政策、對企業反映的政策落實方面存在的問題,建立工作臺賬,限時協調解決,反饋政策落實情況,提出工作建議。
全面落實《甘肅省關于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若干措施》,組織專業社會組織、科技中介服務組織,以解決企業現實問題為目的,圍繞優勢產業鏈開展產業幫扶活動。不斷完善中小和民營企業投訴舉報辦理工作機制,妥善解決矛盾問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問題。特別是在補短板、疏堵點,優服務、保要素,解難題、延鏈條,減審批、柔監管,政府出臺一系列強力措施服務企業發展,營商環境大幅改善,為企業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服務。
組織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幫扶政策專項研究,通過政府搭橋,引導各類資源和服務向企業聚集,建立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儲備庫,形成科技型企業、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度培育模式。不斷推動中小企業在創新能力、市場開拓、智能轉型中打造不同類型的特色載體。加強“專精特新”和“規下轉規上”中小企業培育,圍繞補短板、鍛長板、強企業,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改造,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加快產業協同創新和產教融合建設,完善配套服務功能建設,讓高層次人才能夠引得來、留得下。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在加大對企業集中區的生活設施投入的同時,在交通設施上也需要改造,提供更多更便利的交通工具,使園區人居環境更優美,人們的生活更便利。對中小企業特殊人才職稱評審開通“綠色通道”,放寬學歷、專業、論文等條件限制,推薦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各級職稱評審的工作,有力調動企業技術人才工作的積極性。
發揮各類平臺作用,通過組織用人單位舉辦招聘會、發布用工信息等形式,幫助企業解決招工、用工難問題。加強與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地區勞務機構建立協作關系,幫助企業規避用工風險、降低用工成本、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積極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緊密對接,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實現互促共贏。
建議用現代營銷理念,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廣多種創新合作模式,建設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為產業鏈企業、創新創業中小和民營企業提供人才、市場、技術等方面服務;鼓勵股權結構改革,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民營企業之間互相兼并重組,促進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增強技術優勢,開展管理創新,淘汰落后產能,推進轉型升級;主動延伸產業鏈條,圍繞產品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升級改造,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省屬企業實力與民營企業活力相結合,發揮龍頭企業牽引作用,通過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改造、創新科技和提質增效,帶動上下游、產供銷、大整體配套的中小和民營企業發展,提高全產業鏈整體效益和水平。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培育庫,精準服務企業,全力做好“規下轉規上”工作。加快新興產業、綠色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增加新產品數量和質量,聚焦產業發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創新產業集群,全面助推甘肅省工業了綠色地攤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