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優點與缺點同樣突出的核能,普通人大多關注其缺點,談核色變,唯恐避之不及,科學家卻更看重它的優點,并堅定地與核為伴。他們拆解、分離、研究核的每一個元素與功能,只為了在充分規避核能缺點的前提下最大化發揮它的優點。中核集團首席專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葉國安,就是這樣一位馭核人。
——《科技創新與品牌》2022年4月刊
核燃料后處理是分離鈾、钚以及镎、镅、鋦等錒系元素的復雜化學化工過程。通過后處理,可將乏燃料中的鈾和新生成的钚等元素回收并利用,不僅可以豐富我國鈾資源,確保我國核電進一步規模化、自持式發展,還可大大減少乏燃料放射性物量,降低其長期潛在危害。
后處理本身就是一個流程化工廠,物流組成復雜、各成分之間差別大、物流形態和放射性差別大,導致相應的處理工藝、操作手段、防護要求不一樣,所以它的設備很多??梢哉f,后處理是一個各種高端裝備、檢測與控制技術高密度集中使用的場所,如何集成匹配、優化運行至關重要。
這是開展后處理工作的難點,也是葉國安30多年攻關的重點。
1986年,四川大學化學系畢業的葉國安來到原子能院放射化學研究所,由此開啟了其后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三十多年間,伴隨著核能發展的起起伏伏,他也產生了諸多的“變”與“不變”。“變”的是更加耐心的性格、愈發精進的專業能力,“不變”的則是純粹且執著的初心。
“科技創新是一個肩上有責任、心中有目標、不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思考以達到點滴成溪”,面向未來的發展,葉國安表示,自己的信念依舊飽滿而堅定,在科研攻關這條道路上將走得更遠。
如今,葉國安雖各項事務繁忙,但他仍堅持每天看科技文獻,時刻關注專業領域的前沿動向。他還推進產學研結合,培養了一批青年專業人才,獲國防工業“優秀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