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靜波
1939年4月19日,在結束緬甸的考察后,范和鈞與幾位華僑一道,踏上回國到佛海(今勐海縣)的道路。此番從昆明出發,輾轉緬甸再到佛海,他的任務是調查佛海茶業情況,著手佛海茶廠建廠事宜。在仰光,范和鈞還購妥了鋼板、鐵管、銅網等,運往佛海,這些鋼板、鐵管、銅網就是為制造茶葉采摘、烘焙、篩選及切茶簡單機械準備的。
范和鈞,江蘇省常熟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留學法國,勤工儉學,1931年回國,在陪同法國農業工程師考察茶業后即從事茶業工作,他先后在上海商檢局、實業部茶葉產地檢驗監理處、中國茶葉公司任技師。范和鈞精通英法日文,從事茶業工作后,廣泛閱讀各種茶葉相關書籍文獻,翻譯了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尼茶葉技術資料,深入茶葉產區考察研究,積極撰寫論文,成為茶業發展專業人才。1938年,范和鈞籌建中國茶葉公司湖北恩施實驗茶廠。1939年,受云南中國茶葉貿易有限公司委托,籌建佛海實驗茶廠。

范和鈞關于佛海茶廠進行困難各點給云南中國茶葉公司經理鄭鶴春的信函
設立佛海實驗茶廠,是中國茶葉公司開發西南茶區,與云南方面合作計劃內容之一。1938年12月,中國茶葉公司與富滇銀行合資成立云南中國茶葉貿易有限公司,決定下設順寧、佛海兩個實驗茶廠及宜良茶場,開發云南茶業。順寧茶廠已于1939年春季開始制茶出品,佛海茶廠的籌建亦加緊推進。
1939年5月27日,范和鈞到達佛海。自4月1日起程,由滇緬公路赴緬甸臘戍,轉仰光,折至景棟,最終到達佛海,歷時近兩月之久。一路上,范和鈞對佛海茶葉的產地、產量,生產及運輸情況均作了詳細了解。佛海茶區,包括佛海、車里、南嶠、鎮越4 縣。該茶區年產茶量過去曾達5萬馱,近年因銷路不暢,減至2 萬馱,主要運銷西藏。一路調查,一路思考,范和鈞認識到,年內要在佛海大規模生產,萬難辦到。他在4月17日從緬甸寄給云南中茶公司經理鄭鶴春的信函中寫道,“不管任何環境,今年總要做些紅茶、綠茶、白茶拿到市面上試試看,確定了佛茶地位、市場價格,雨季后,再來興工規劃”。
一到佛海,范和鈞就在最短期內尋覓臨時廠房,制造各種應急機械及簡單工具。檔案記載,在100 天內,他們自己動手,親手造出可供500 斤生葉萎凋的萎凋掛簾120 張,每次可容萎凋葉100 磅的牛力大型揉茶機1 架,每次可容萎凋葉12 磅的手推小型揉茶機1 架,每分鐘排氣量達25 立方公尺的上抽式熟風烘茶灶1座,手搖切茶機1 架,無盡練式發酵塔1 座,手搖滾桶1 座,茶篩4 把。利用這些簡單的工具,范和鈞等試制了各種茶葉,計制成白茶1 種,紅茶2 種,綠茶2 種,緊茶1 種,老青茶3種,合計1470 斤。各種茶樣分別寄往香港及英國倫敦各處請專家品鑒,之后,中國茶葉公司總技師兼貿易委員會茶葉科科長吳覺農先生、香港富華公司茶葉部營業組組長馬世滏先生及對俄易貨組茶師錢樑先生等紛紛來函,告知佛海茶葉品質令中外茶師吃驚,其紅茶白毫條索美觀,質味淳厚,水色及葉底鮮艷,他們甚至懷疑不是中國所產。而俄國茶師對于佛海所制的老青茶特別感興趣,拍來急電詢問青茶的產量及價格,并立約訂購了一批青茶。專業茶師的評價,老青茶的定單,為佛海茶葉外銷點燃了希望。

范和鈞關于報告佛海茶業各情形給中國茶葉公司總技師吳覺農的信函
在佛海設立實驗茶廠,茶葉產量豐富、價格低廉且品質優良,是其最大的優勢。但面臨的困難卻很特殊,一是當地政府不支持,二是佛海市面幣制混亂,三是勞力缺乏情況嚴重。茶葉是佛海唯一的出品,是當地經濟命脈所在,當時已有多家茶商經營茶葉,各茶商情形復雜,而佛海當地政府對有著官方背景的佛海實驗茶廠的籌建并不支持。一開始,縣政府對于茶廠興工制茶尚持觀望態度,后見范和鈞等人在裝置各種“自制機械”完成后,竟收買鮮葉,開工制茶,大大出乎意料,于是在了解到茶廠制茶必須用炭,而全佛海僅有一個人燒炭的情況下,竟然將賣炭人無故扣押到縣府。茶廠方面請本地方士紳多人說情,又請人作擔保,請求釋放賣炭人,均遭拒絕。茶廠技師張石誠到縣政府說理,請縣府公布賣炭人犯了什么罪,縣長竟然說“我當佛??h長已五年,你無權責問”,并把張技師趕出縣政府。見此情形,范和鈞知道無法繼續工作,只得下令停止收購鮮葉,結束當年制茶工作。范在其后給公司的報告中,不無遺憾地寫到:“自5月27日到佛海后,籌備4 個月,制茶僅18日?!?/p>
在佛?;I建茶廠,除了佛??h府不僅不支持且還從中阻撓外,最大的困難是佛海市面上幣制混亂。由于佛海地處極邊,政令每難貫徹,車里、南嶠各縣長通過征收“半開”(近代云南鑄造,通行于滇省的銀元,價值為通用銀元的半元,得名“半開”)報解紙幣(銀行發行的、認銀元為本位的紙幣貨幣)從中漁利,市面通行半開,不用紙幣。初到佛海,范和鈞手上并無半開,而試制茶葉須用半開購買鮮葉。為解燃眉之急,他想了一個臨時辦法:由茶廠向銀行借到五分鎳質輔幣,在鎳幣上蓋戳與半開等價使用。茶廠承諾以盧比作為兌換準備,每一盧比可兌換半開2 元,故持有2元蓋戳鎳幣者允兌換盧比1 個,以此辦法,茶廠購到茶葉,完成了各種茶的試制工作。
但以蓋戳鎳幣充半開之用,畢竟只時臨時之計,要大力發展茶業,范和鈞認為還是要大力推行法幣,“佛海、車里、南嶠幣制不改,任何事業都無從辦起”。佛海茶大都經印度行銷西藏,因有藏印條約,茶葉只能在加爾各答或加林崩售出,然后由藏人自購入藏,故茶價均以印度盧比計算。茶商取得盧比尚需設法換取半開,而茶商不得不將大批盧比(每年在三十萬以上)直接或間接地購買洋貨,運到邊境銷售換取半開。在這些大宗洋貨中,由泰國來的花布全為日本貨,有時邊境不能消化這些洋貨,常常須在越南、緬甸、泰國辦種種不必須要的洋貨運到昆明銷售,得到法幣后,再在昆明辦貨運往思茅銷售,數度轉折后才能換得半開。茶商資金周轉常常須達一年以上,特別是中小茶商,更是深受幣制混亂之苦,有的甚至不得不關門歇業。佛海市面上流通的半開少,還有一個原因是佛海當地民眾除了供佛及日常開銷以外,花費較少,賣茶所得的半開銀元用不完的,他們會將其埋在深山密林中,這部分半開沉睡在地下,不再流入市場,無形中加劇了銀元的稀缺性,間接推高了盧比在黑市的價格。貨幣來回兌換,又使茶商損失不小。
范和鈞等考慮,佛海經濟全恃茶葉,若茶商能一律采用法幣,拒用半開,則半開來源自然斷絕,法幣通行自然也就容易。為此,趁李毓茂縣長外出之際,范和鈞召集全佛海茶商開會,組織成立了佛??h茶葉同業公會,同業公會鄭重議決以后經營茶葉業務必須以法幣為本位,不得用半開現金。不料不幾日李縣長回到縣里,次日晚就召集一部分茶商將公會議決案完全推翻,范和鈞欲通過茶葉公會推動法幣在佛海流通的意圖未能實現。
經過調研,范和鈞發現,在佛海建設茶廠,勞動力缺乏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當時佛海茶區居民總數,估計20 萬左右,其中以少數民族為主,漢人較少。從人口數量上看,當地勞動力并不算少,但因為該地民眾習慣被征工,恥于受雇做工,使招雇工人成為難題。范和鈞在其給公司的報告中說:“抵佛后,多方招雇,僅得泥工1 人、木工1人,竹木泥鐵一切工作,均須親自動手,直至制茶時招到學生7 人,始感有人助理?!绷攘葦嫡Z,可見招工之難。范和鈞認為用工缺乏,將是影響茶廠建設及建成后擴大生產的不利因素。
1939年末,范和鈞從佛海回到昆明,即向云南中國茶葉公司報告稱,“茶的品質及經濟價值可以設廠,但因政治的阻礙、幣制的混亂與勞力的缺乏,佛海無法設廠?!?940年2月,云南中國茶葉公司董事長繆嘉銘同意設立佛海服務社,由范和鈞任經理,以設法解決幣制與勞力困難問題;同意推薦梁宇皋為佛海縣縣長兼富滇銀行佛海分行經理,改進佛海地方政治與金融。范和鈞“始欣然就道,立志改進邊區社會”,成立佛海實驗茶廠。
1940年,佛海實驗茶廠成立。3月初征撥佛海縣治新市區博愛路地基一段作臨時廠址,先行搭蓋茅屋52 間作為員工宿舍、辦公室及工作室,在附近村寨設立初制推廣所,推廣茶葉初制技術,并派張石城赴緬甸景棟購辦制茶機械。因交通梗險,運輸困難,人工缺乏,法幣推行的困難沒有解決等,當年佛海實驗茶廠廠房的建設、機器的購置都僅完成一小部分,但該廠仍在萬難之中,收制僑銷紅綠茶達270 余箱,僑銷圓茶800余箱,藏銷緊茶10000 擔。
創業艱辛,困難重重。范和鈞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建設茶廠,開辟示范茶園,設立佛海服務社,組織緊茶聯運、開拓市場——倍加艱辛,亦倍加努力。到1942年10月,佛海實驗茶廠建設已初具規模:有廠房面積3521 平方米,廠內有約1 里長4 米寬的車路,路旁遍栽櫻桃樹,小樹已在半米高,有放牧牛馬的草地豬廄及蔬菜園等。茶廠設有初制部、精制部和工程部。初制部萎凋面積達14000 平方米,有手揉和牛力揉茶機,烘茶機,焙籠。精制部有切茶機、篩分機、揀梗分級機、飄揚機等。工程部有車床、鉆床、沖床等,能自造修配簡單機械零件。茶廠工人制茶技術亦大幅提高。
1942年4月,緬甸失守,邊境形勢日趨緊張。8月,云南中茶公司決定結束佛海實驗茶廠工作,12月8日,范和鈞率領遣散員工到達昆明,結束其籌建佛海茶廠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