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芳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依托微信平臺多人群聊、實時對講、公眾號等功能,以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形式,通過“發布主題—自主申報,建立群聊—制定方案,商討流程—實踐體驗,協同合作—整理制作,交流分享—評價激勵”等環節構建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操作模式,有效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實踐活動;微信平臺;實施操作
一、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相關分析
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整合社區、家庭、學校資源的旨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活動,兼具實踐性和創新性,是學校組織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不僅為能學生打開一扇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窗口,而且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我,尋找到自己滿意的位置,符合其心理需要。為了更好地了解現實生活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筆者對某校近年來組織學生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進行了相關數據的整理。
(一)活動組織無序化
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上級文件通知,再到學校布置,常以主題形式出現且沒有較為具體地活動操作描述,加上活動主要是在假期時間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校教育。給予自由活動,自主創新的同時,涵蓋的大量工作常會導致活動無序,實效大打折扣。
(二)活動開展失衡化
小學生往往是喜愛社會實踐活動的,但參與活動要受家長態度、學業安排等因素制約,參與過程中還會出現家長包辦的現象,導致學生參與度失衡。與開展活動的初衷——鍛煉學生的能力相背離。
(三)活動評價單一化
有效的評價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活動熱情,提升活動實效。然而,目前學校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以總結性的評價為主,過程反饋不多,評價形式較為單一。
二、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可行性分析
(一)便捷溝通,面向全體學生
依托微信平臺可以實現參與活動的學生、家長、教師、校外志愿者等成員間互的動交流,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各個階段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深入活動的體驗。
(二)交流展示,豐富呈現內容
依托微信平臺可以豐富活動形式,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興趣。依托微信平臺可以豐富成果展示形式,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
(三)上下融合,提升活動實效
依托微信平臺可以打破時空制約,教師能及時給予建議,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提升活動實效。
三、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操作模式
以微信平臺為載體,依托其微信群、實時對講、公眾號等功能,通過“發布主題—自主申報,組建成員—建立群聊,制定方案—商討流程,實踐體驗—協同合作,整理制作—交流分享,成果展示—評價激勵”等環節構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操作模式。
操作模式通過微信平臺實現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校外志愿者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各成員之間的實時交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的活動教育網絡,有效保障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有序、安全開展,切實優化實踐活動過程,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深度發展。
四、小學社會活動的實踐
(一)發布主題,自主申報
學校根據上級各項活動安排以及本校實際情況,擬定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并根據主題內容以視頻、音頻、圖文等形式通過微信平臺予以發布。主題的發布可以單主題,也可以多主題供學生個性化選擇。
1.主題鮮明,指向清晰
主題的發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后續活動的方向,主題鮮明至關重要。主題的發布并非只是給出一個活動主題,還需要根據該主題提供相應的活動建議,最好直接、清晰地指明活動方向、采取的策略、預期的形式等。為實踐活動成員呈現該活動的整體計劃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便于學生深入了解每個活動階段的詳細安排,合理開展活動。
2.形式多樣,激發興趣
小學生在學習思考中多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更加喜歡生動活潑、感染力強的事物,所以主題的發布要充分利用視頻、音頻、圖文的作用,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3.成果明確,有的放矢
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需要在主題發布時予以明確,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有的放矢,強化材料積累,加深活動體驗。
案例1:利用公眾號發布活動微課
某校組織開展了“我為美麗家鄉代言”微視頻征集活動,學校首先通過制作微課的形式,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發布并使用助手群發,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自主申報。
微課部分設計過程如下:先通過學校德育卡通吉祥物視角引出活動主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嗨,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樂樂’。小長假快要到了,精彩的活動馬上要開始了,你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次活動的主題是什么吧?哦,原來是‘我為美麗家鄉代言’視頻征集活動!”
緊接著,提出活動開展的若干條建議,并對安全等重點事項作提示,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更具指導性。吉祥物“樂樂”通過自己活潑的言語,吸引學生的注意:“你想參加嗎?趕緊到班主任那里去報名吧。活動前一定要建好微信群,發揮你們自己的才干制定好方案,明確分工,做好活動各項準備,需要建議的時候可以向爸爸媽媽、老師咨詢。活動時要注意安全,帶著任務參與活動,活動中收集的材料一定要保管好及時上傳群內交流分享。活動后要注意整理制作屬于你們自己的成果。”
微課的最后,務必明確本次活動的成果以何種方式展現,具體如下:本次活動又有什么要求呢?趕緊仔細看看吧!首先作品名稱自擬,畫面真實,附上解說詞。其次作品必須原創,通過攝像機等工具拍攝后進行剪輯配音,時長3至5分鐘,格式為MP4或AVI,尺寸1080*720,大小400M以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除總結性評價外,還加入過程性評價,豐富評價形式,以此激勵學生。微課中給學生具體的指引:在活動中可以把自己的實踐過程或者活動感受發給“樂樂”,然后擇優推送至學校微信公眾號。“樂樂”期待大家的積極參與!最后還會根據活動成果進行評比表彰!
(二)組建成員,建立群聊
班主任根據學生自主申報情況予以分組,根據活動主題要求來設置小組成員,一般設置5至8人一組,這樣更有利于讓每一位學生都深入參與,有話可說,有事可干。各小組分別推選一位組長,負責活動的牽頭工作。小組成員利用微信平臺使用群二維碼掃描或好友添加等形式組建微信群,并重命名,建立起即時通訊平臺。
在分組的過程中,班主任在尊重學生自主申報的前提下,還應當考慮到后續的活動過程成能否順利開展,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適當調配小組組員。確保一個小組中能夠有組織能力較強的組員負責協調內部的情況,能力較弱的組員也能在組里得到幫助和鍛煉。
(三)制定方案,商討流程
活動方案及流程至關重要,制定過程中以不受時空制約的微信群聊功能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從理念到設計,從整體到細節,都要以學生為主,教師、家長、校外其他志愿者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重難點、未考慮到的部分給予建議與幫助。
在小組群聊中,學生依據活動開展的進程來確立小組的活動流程。學生不斷地交流、討論、完善活動方案及流程,既能鍛煉實踐能力,又能促進自身的發展。
案例2:基于微信群策劃活動內容
某校的“藍精靈組”,在他們的“尋找最美公廁”的主題活動中,就充分發揮了自主性和創造性。線上,5位小組成員明確了具體的分工,組長是總負責人,組織協調小組內部各項事宜;小組成員則分別負責“走訪公廁”“撰寫腳本”“主持講解”“攝錄影像”“后勤保障”等事宜。其中選一位家長作為志愿者協助學生通訊聯系以及保障活動的安全;教師負責為本次活動修改方案,提出一些指導;校外志愿者則從旁協助后期視頻的剪輯指導工作。
整個活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走訪街道公廁,了解實際情況;2.小組群聊討論分工,明確內容。第二階段:1.撰寫腳本,展示最美公廁的魅力;2.分工練習,分模塊進行重點講解;3.用具制作,準備活動所需材料。第三階段:分場景分地點進行拍攝,統一剪輯制作。第四階段為活動總結,整理完善活動成果。
(四)實踐體驗,協同合作
學生根據既定的活動方案及流程開展活動實踐。活動中可以利用微信群即時傳遞信息,分享交流個人感受和活動的階段性成果;實時對講功能可以語音形式準確傳達信息;定位功能可以實時分享學生的位置,方便實踐活動的開展,保障人身安全。
(五)整理制作,交流分享
在活動開展中,微信平臺多人群聊功能會上傳分享活動的過程性資料,既方便學生根據分工進行整理,又能激發彼此互相交流、迸發靈感,而制作的過程更是學生加深體驗、促進發展的過程。
(六)成果展示,評價激勵
成果的呈現除各類活動的要求以外,也可以借助微信群、公眾號等功能開進行展示,以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成就感及歸屬感。在活動中期,可以開展中期的小組匯報,集合成通訊文章發布在學校官方公眾號上,以此激勵學生將活動繼續做精、做細、做實。
五、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效與不足
(一)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綜合素養有效提升
借助微信平臺,實現形象生動的活動展示,能吸引學生的熱情參與。據統計,某校近兩年有126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在市、區評比中獲獎。
(二)家長改變思想認識,傾情投入實踐活動
借助微信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能夠加深學生的活動體驗,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轉變家長的觀念。借助微信平臺,能夠實現多種媒介的即時溝通,可提高活動效率,也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家長參與其中。
(三)學校建立活動機制,助力活動再發展
學校借助微信平臺,梳理社會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建立起活動機制,進一步打通活動的脈絡,保障各項活動順利、安全、有實效地開展。社會各界多家媒體也踴躍地對相關活動情況進行了宣傳報道。
當然,在基于微信平臺助推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其一,小學生使用微信平臺受客觀因素及自身自制能力影響,需要家長的支持與介入。其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方案制定、活動開展,到總結展示等環節都會受到家庭、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校需要及時介入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優化。其三,活動評價仍需建立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可量化的評價機制,并能與微信平臺功能相適應。
【參考文獻】
[1]李娜,乜勇.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學習資源設計與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