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云婷
摘要:個人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開展個人信貸業務活動中必然存在的,且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即個人信貸風險將伴隨著個人信貸業務而持續存在。鑒于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具有極大的風險性與危害性,本文深度分析了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活動的風險表現與成因,具體包括:借款行為資信波動與信用道德困境、銀行權力責任與激勵約束機制不全、市場經濟體系與法制建設體系缺陷。據此,在商業銀行外部環境管理上提出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市場金融體系、健全法律約束機制、形成止損彌補機制策略;同時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防范上,提出構建銀行個人信貸風險預警機制、增設銀行個人信貸多級管理中心、實施合作方準入和動態管理制度,以及健全風險退出以及風險轉化體系等舉措。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成因;外部防范;內部管理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還有人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觀念的改變,集中表現為信用消費從之前只被小部分精英人群接受,擴展到成為當前消費的重要形式之一[1]。狹義的個人信貸是金融機構向消費者發放的貸款,主要用于購買商品和服務,還款來源大多是與貸款無關的其他收入;從廣義上講,個人信貸還包括對個人和家庭的一切貸款,其用途也可以用于個人或家庭的生產經營。大部分還款來源為與貸款相關的生產經營收入[2]。個人信用業務是伴隨著信用消費的出現而產生,隨著信用消費的發展而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住房、汽車抵押等個人信貸業務發展迅速,個人信貸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貸款發放的重要方式[3]。然而,對于商業銀行和風險企業來說,個人信貸也是一項風險資產業務。風險是指潛在的損失或可能的損失,不確定且難以事先預測。在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活動中,銀行為了獲得預期收益而投入一定數量的本金[4]。就時間而言,本金的投資是當前行為,其金額是確定的,而收益是在未來獲得的。在貸款期間,有許多因素可能會降低預期收益,甚至導致本金損失[5]。可以說,對于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業務來說,信用風險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有必要結合國際經驗,在前人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現狀,分析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風險發生機制,總結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和建議。
一、問題現狀: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活動風險成因
(一)借款行為資信波動與信用道德困境
與國外商業銀行系統的個人信貸業務管理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了相應的風險管理因素。借款人收入波動和道德風險,是商業銀行個人信用風險的典型表現。然而,由于商業銀行對借款人信用的掌握程度決定了消費信貸的發展程度,因此,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離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還很遠。具體而言,商業銀行缺乏準確有效征詢借款人資信的手段,加之個人稅收機制不完善、個人財務狀況不透明、就業和收入不穩定等因素,極大阻礙了商業銀行對借款人信用狀況、收入穩定性和還款意愿的正確判斷。與此同時,商業銀行自身監督機制的缺失與漏洞,還會使得道德水平低的銀行職員與外部不法分子相勾結,引發以偽造借款人信息、修改借款評估報告等套取銀行貸款為形式的道德風險;并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個人主體地位不斷明確與擴大,個人追求收入最大化,使得精神道德上的約束力顯得蒼白無力,加上個人信用觀念與法制觀念的淡薄,故意拖欠、惡意侵吞以及騙取貸款的現象屢見不鮮,繼而導致個人信貸風險直接轉嫁為道德風險。
(二)銀行權力責任與激勵約束機制不全
商業銀行自身權力責任制度的缺失以及激勵約束制度的失衡,也是導致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出現風險的重要成因。其中,當銀行出現貸款問題時,往往由于權力責任制度的缺失,推卸于集體責任制度,其直接后果表現為“人人負責而又人人不負責”。長此以往,無疑會引發個人信貸業務與風險控制管理各自單向發展,不僅導致貸款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會導致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激勵約束制度出現嚴重失衡現象[6]。其消極意義既表現為銀行職員盲目發放貸款和無視風險,又表現為信貸人員消極怠工和信貸業務出現萎縮。同時,銀行個人信貸管理失誤性風險,還體現為銀行職員風險意識缺失、管理手段不力,以及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不全和風險防控能力不足上。銀行自身成為個人信貸風險的承擔者,如,由于超越權限發放貸款、借款人資格和資信審查不嚴、借款合同不合規護法等而導致的債權懸空問題。總而言之,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開展時間和經驗相對有限,而且對經濟周期與個人信貸之間的密切關聯缺乏切實認識,使得個人信貸業務管理流于表面,并產生諸多風險管控“真空區”,繼而難以實施深度有效的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管控。
(三)市場經濟體系與法制建設體系缺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是決策的依據。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需要預測借款行為的經濟前景,并以此判斷借款人的資信程度和還款能力,只有銀行和借款人將來均能獲得相應經濟利益,個人信貸業務行為才能開展。然而,鑒于市場經濟的偶然性與隨機性,使得銀行與借款人均難以準確進行市場預判,從而成為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的重要成因。此外,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還處于初級建設階段,市場法制建設既不健全又不完善,并且個人信貸的信息決策還存在失真、滯后以及粗略問題,均使得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開展具有盲目性,繼而成為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的客觀因素。此外,我國金融體系與法規制定的缺位,還是導致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活動無章可循、秩序混亂的重要成因。集中表現為銀行個人信貸法律宣傳和普及力度不夠;執法嚴肅性有限、信貸行為與部分法規的相互矛盾,從而造成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活動具有很多法律盲區,并且有法不依問題突出,甚至出現無法可依等重大缺陷。
二、外部管理: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外部環境改革
(一)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消除信貸風險之源
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是深化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想要強化商業銀行內部約束機制以及構建現代化的商業銀行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明晰金融產權結構,而這也是消除個人信貸風險之源的根本途徑。其核心內容在于:通過保證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權和獨立法人產權地位,構建政府與銀行分開管控模式,完成對經營機構與人員產權的約束,繼而健全和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權力約束機制,從根本上解決銀行個人信貸的風險之源[7]。具體思路是:對商業銀行展開清產核資,并且進行股份制和上市改造,以此適應不斷加強的產權多元化外部監管,充分發揮出各項管理制度的優勢,并以此建立切實有效的信貸管理責任制度和獎懲制度。
(二)建立市場金融體系,弱化市場無序之爭
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外部環境改革,還需要認清商業銀行市場競爭的無序混亂形勢,構建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商業銀行為主體,以及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以“社會準入、市場運作、市場退出”為機制,實現全國金融體系的開放、公平、高效以及統一,以此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功能優勢。并且,還需要借助相應的金融法律制度,規范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與市場秩序,以此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總之,想要弱化商業銀行市場無序之爭,需要結合市場需求運行,構建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從而實現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經濟金融服務的全方位、多功能與多層次。
(三)健全法律約束機制,堵塞信貸風險之洞
健全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活動法制建設,既能為個人信貸發展提供有效的市場信用環境,又能為個人信貸發展提供堅實的信息支持。作為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法規保障下的個人信用管理,也是市場經濟運行秩序良好穩定的核心關鍵。因此,需要加快社會信用方面的立法和修訂工作,大力推動人民銀行信用征信系統的應用,確保誠信公民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需要做好司法部門與金融部門的密切合作,維護法律的公正和威嚴,加強對全社會金融法律知識的普及,樹立講誠信的公德意識,提升個人的商業道德素質,填補法律漏洞完善法律法規,以此堵塞商業銀行個人信貸的風險之洞[8]。
(四)形成止損彌補機制,化解信貸風險之果
個人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的高風險業務,能否構建良好的止損彌補管理機制,對于化解信貸風險至關重要。由于個人信用風險因素是積累到爆炸的過程,并且其發生過程還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擴散性,對于商業銀行以及借款人均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需要對已經發生或者處于發生邊緣的不良信貸行為進行及時處理、化解和彌補。具體層面,實施早期預警信號和風險防控分析措施,及時預測和發現貸款行為的問題與趨勢,以此確定貸款償還的可能程度[9]。同時需要采取置換擔保轉化一批、債權債務轉移一批、投資基金消化一批以及政府扶持補貼一批等多主體和多渠道的化解風險措施。
三、內部防范: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內部控制策略
(一)構建銀行個人信貸風險預警機制
商業銀行作為經營風險機構,時刻面臨著個人信貸業務的顯性與隱性風險,如何能夠管控好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無疑是商業銀行所面對的重要難題。而健全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預警機制,則是應對這一風險的一大措施。具體層面,商業銀行可以采用量化的數據分析手段,在個人信貸諸多考核指標中進行敏感因子的提取,并結合計算機模型構建風險量化預警模型,以此保證銀行能夠根據借款人的資信程度及時采取有效防控手段。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總行與各分行也應成立相關的風險管理委員會,以此構建多級個人信貸控制體系,形成決策系統、執行系統與監督系統于一體的組織結構網絡,加大對違規違紀行為的處罰力度,監督和控制各種規章制度的貫徹與落實,提高銀行管理隊伍的風險意識與素質水平[10]。
(二)增設銀行個人信貸多級管理中心
對商業銀行而言,其個人信貸業務的體系化和專業化管理,直接關系著銀行對個貸業務的整體把控與風險管理。為了能夠實現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專業化,則需要進一步增設銀行個人信貸多級管理中心,構建個貸業務分級管理制度,并根據個人資信情況和償還能力作出針對性舉措,從而達到專業化的個人信貸風險管理。具體層面,可以按照行政級別,在商業銀行內部實施總、分、支分類指導和管理,并且在業務布局上,形成總行協調、分行管轄、支行營銷的管理策略,在強化商業銀行個人信貸的風險防控同時,大幅度提升銀行服務體驗,并更加貼近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總之,只有通過良好的管理和專業的運營平臺,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潛在風險的發生概率。
(三)實施合作方準入和動態管理制度
商業銀行當前和未來開展個人信貸業務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與外部機構合作。而實施合作方準入和動態管理制度,不僅能夠保證銀行個人信貸客戶,而且合作方還能替代銀行承擔相應的擔保責任。同時,作為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重要合作組織,面對現今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的不完備與不完善現狀,專業從事擔保業務的中介保險公司,不僅能夠幫助商業銀行進行個人資信調查,而且能夠有效降低銀行個人信貸風險程度。并且,在市場競爭過于激烈的情況下,合作機構還能夠通過主動參與談判的方式,為銀行迎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穩定的個人信貸業務[11]。可以說,各種機構參與個人信貸市場,對于商業銀行市場競爭與風險規避具有重要意義,商業銀行有必要建立合作機構規范化管理機制,嚴格執行合作機構準入、定期審核和退出,確保個人信貸第二還款來源的可靠性。
(四)健全風險退出以及風險轉化體系
對于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管理而言,需要認識到借款人的收入和財產狀況具有特定的生命周期,良好的個人信貸業務能夠為商業銀行業務拓展提供機遇,而惡性的個人信貸業務則可能使銀行貸款損失殆盡。因此,商業銀行需要構建適應市場發展的信貸退出機制,對借款人收入波動較大、還款能力有限以及信用狀況嚴重下降的借款人實施主動退出策略,既能夠有效降低貸款風險,又能夠實現信貸資金的轉移和優化配置。除了需要健全商業銀行個人信貸風險退出機制之外,還需要完善商業銀行風險轉移機制[12]。即是說,全體商業銀行職員必須牢固樹立貸款質量和效益觀念,發揮信貸效能,同時需要依靠行政法律的手段實現不良資產的清收轉化,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減少信用風險給商業銀行造成的經濟損失。
四、結束語
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完善與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金融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商業銀行作為經營風險機構,時刻面臨著個人信貸業務的顯性與隱性風險,如何能夠管控好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無疑是商業銀行所面對的重要難題。鑒于此,本文深度分析了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活動的風險表現與成因,并從外部管理與內部防范兩個層面,提出既具針對性又具操作性的風險防控策略,為保證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順利開展,為商業銀行未來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邵傳林,閆永生.綠色金融之于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是"雙刃劍"嗎——基于中國銀行業的準自然實驗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0 (01):10.
[2]劉峻峰,李巍,張衛峰.金融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異質性與機制分析[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1 (05):11.
[3]楊智斌,王波.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動因及其差異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 (05):13.
[4]張建華,金帥,李榮華.商業銀行信貸約束與非標債權資產投資業務——基于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的實證研究[J].武漢金融,2020 (05):10.
[5]路妍,孫方舟.《巴塞爾協議Ⅲ》下信貸資產證券化對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J].當代經濟研究,2020 (02):8.
[6]廖靜儀.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銀行的面板數據[J].經濟研究參考,2019 (03):14.
[7]周廣利.大數據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安全管理策略研究——評《風控:大數據時代下的信貸風險管理和實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21,31 (02):2.
[8]蔣輝,馬豪杰,許旭慶,等.信貸業務初期小微企業信用評估指標確權策略與方法[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40 (03):7.
[9]顧海峰,于家珺.跨境資本流動加劇了銀行信貸風險嗎——基于資本流入,流出與總量的考察[J].國際貿易問題,2020 (09):16.
[10]古波,溫思美.企業結構性信貸需求如何影響銀行風險承擔[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9,34 (03):150-160.
[11]杜立,錢雪松.影子銀行,信貸傳導與貨幣政策有效性——基于上市公司委托貸款微觀視角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1 (08):19.
[12]張平,陳倩雯.銀行信貸擴張有助于制造業升級嗎?——基于研發創新的中介影響[J].產業經濟研究,2021 (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