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笑
圍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2035年發展的總體目標,以及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描繪擘畫的美好藍圖,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為以全新姿態開啟中國式現代化中心城市建設的淮安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當前,淮安已經開啟全面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的新征程,要把藍圖變為現實,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覺做到“五個牢牢把握”,這樣才能明方向,見實效,立新功,也才是以實際行動當好“兩個確立”的堅定信仰者、忠誠實踐者。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宜居、韌性、智慧,體現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城市美好生活追求,淮安必須深入領會,順勢而為,全面落實。
堅持物質與精神“雙修”,打造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內涵,既包括居住和空間環境,也包括人文和社會環境。一方面,城市發展已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淮安中心城市來看,公共空間要提升,統籌實施老舊小區、棚戶區、廢舊廠區等治理,彰顯城市風貌;建設工程要提質,體現大氣、美觀、實用,落實海綿、節能、綠色等理念;功能配套要提檔,積極打造特色街區、未來社區等新場景新業態,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不斷滿足來淮安創業服務人員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宜居城市更應注重對城市精神文化特質的挖掘提煉。當前,淮安要以建設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為載體,大力推進老舊小區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光盤”行動,讓城市隨處可見充滿溫馨的提示、完好無障礙的設施,讓城市建設管理飽含情感、體現鄉愁,讓衛生、勤儉等習慣自覺養成,真正使“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些文明典范,成為人人參與、共建共享淮安城市的顯著特色。
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打造韌性城市。樹立“大市區”理念和城市“公共安全觀”,聚焦民生需求,推動道路、排水、照明、環衛設施供給能力提升。重點圍繞“不淹不澇”城市,抗震防災、防空備戰等突出短板,整體謀劃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綜合管廊建設,系統推進易淹易澇片區整治和燃氣、危房、疫情防控等“消隱工程”,切實提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同時,針對突出問題,加強項目前期謀劃論證和后期管理運營的銜接,減少低效建設。城市管理中,突出精致精心精細,緊抓難點、堵點、痛點,按照“六化”“四高”的總體要求,開展停車秩序、戶外廣告、渣土管理等攻堅行動。在小區物業管理上,深化執法體制改革,推動執法力量下沉,完善物管“二十條”剛性制度體系,以治理手段的韌性化推動實現管理成果的常態化。

堅持賦能與賦權“并舉”,打造智慧城市。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提打造智慧城市,標志著城市已邁入智慧治理新時代,城市有多“聰明”,人們的生活就有多便利。要以保障安全、提高效率、便企利民為目標,以打破數據壁壘、破解碎片化治理為著力點,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推進智慧社區、港口、工地、管網、物流園區等標準化建設。要在面廣量大和人力所不及的市政設施安全、市容環境衛生等領域,建立全時段、全過程監管平臺,實時感知,提前預警,全面消除來自空中、地面、地下的監管盲區。優化智慧停車管理,縮短“購房、公積金提取、水電氣網過戶”等服務辦理周期。另外,要大力強化科技賦權,賦權市民和社會組織,讓更多的人參與城市治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以人民為中心的智慧治理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月16日,省委書記吳政隆同志在設區市市委書記座談會上,對淮安加快“重塑”交通地位提出了殷切期望。當前淮安正在聚力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應乘勢而上,借勢發力,推動樞紐城市地位重塑,加快呈現“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
打造內暢外聯的快速通道。外聯方面,加快沂淮、沿淮、淮興泰等高速鐵路規劃建設,形成“七線進出、八向放射”的鐵路格局,構建更高標準的沿淮河和入滬通道,實現與長三角中心城市的高鐵直達。規劃建設寧淮高速公路第二通道,進一步密切與南京都市圈的聯系。加快推進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金寶航線淮安段航道整治,鹽河航道通航能力提升,下決心解決2000噸級船舶不能經鹽河直達海港、京杭運河兩淮段水運壓力較大等“卡脖子”問題。內暢方面,推進205國道、新長鐵路等貨運通道外繞,減少對城市通勤交通的干擾。建設主城區到縣城、重點鎮的快速通道,密切與洪澤組團的聯系,加快推進城市快速路網體系建設。
打造補鏈強鏈的交通樞紐。圍繞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加快打造航空貨運、鐵路客貨、內河航運三大樞紐體系,推進淮安港三期、黃碼作業區、上河作業區、季橋作業區、蘇淮高新區?;反a頭建設,全力打造全國內河航運中心。加快淮安機場三期工程建設,開通機場國際全貨機航線,打造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東部沿海航空貨運樞紐。全面提升高鐵商務區集疏運服務能級,打造融南匯北的高鐵物流樞紐,實現由區域性高鐵樞紐到國家高鐵通道主樞紐的升級。同時,圍繞航空、高鐵、內河三大樞紐間的有機銜接,推進淮安港、黃碼作業區、淮安工業園區、高鐵快運物流基地等鐵路支線、專用航道、疏港公路建設,構建市域交通內循環體系。
打造降本增效的運輸體系。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要求,以發展多式聯運為突破方向,重點完善以內河為主的多式聯運網絡,開行以上海港、南京港、太倉港為中轉樞紐的江海河聯運示范線路,拓展到寧波、連云港等方向的鐵水聯運線路,探索開行通往連云港港的集裝箱貨運班列、淮安至省內節點城市的中歐(亞)班列的接續班列,推動煤炭、礦石、焦炭、糧食等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將大宗貨物運輸轉向水路或鐵路運輸,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和本質要求之一,就“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專章論述。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類文明發展演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做出的戰略部署,為淮安實施生態優先戰略、聚焦打造綠色高地,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決做好綠色轉型的“加減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窗惨环矫嬉凹涌焱苿幽茉唇Y構調整優化”,大力清理整治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逐步關停整合燃煤小熱電和燃煤鍋爐。推進重點行業深化節能改造,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各類固體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另一方面,要扎實開展生態空間保護修復、濕地保護、綠化造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擴大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積極倡導綠色消費,推進快遞網點設置包裝回收裝置,全民參與,多渠道、廣覆蓋實施“增綠”行動。
堅決打好治污減排的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苯Y合淮安實際,大氣污染防治方面,要狠抓PM2.5和臭氧“雙控雙減”,聚焦開展“三源”整治,守護藍天白云,嚴格落實秋冬季大氣污染應急管控措施,盡最大努力壓降場地“生產源”,嚴管車輛“移動源”,清理道路“存量源”;督促工業企業優化生產工藝,加快設施升級改造,提高廢氣治理效率。水污染防治方面,打好京杭運河保護修復攻堅戰,將港口、船舶修造廠環衛、污水處理設施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全力保障飲用水源安全,一備一用推進“雙水源”建設。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要求,深入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333”行動。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重金屬、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等管控治理,健全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聯動監管機制。
堅決施行協同治理的新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边@些論述,涵蓋了生態環境變化各方面的人類驅動因素,體現了系統觀察、分析、預測、指導綠色發展的客觀要求,必須全面理解,深入落實。政策制度要協同:健全完善排污許可、碳排放權交易、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重大制度,圍繞生態環境監測、清潔生產、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強政策標準研究,在用地、財稅、信貸、保險、水電價格等方面加大對綠色環保行業的支持力度,激發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項目實施要協同:積極與環保行業領軍企業合作,推進“綠島、水管家、無廢園區”等綜合治污工程建設。當前,重點是深入開展生態碧水三年行動,治水、活水、親水一體實施,河道、管網、水廠一體運營。工作機制要協同: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必熑误w系,全面壓緊點位長、河湖長、斷面長、林長、路長等工作責任,全面構建立體、垂直、精準、規范、高效的執法體系,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