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利梅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也是民生之基、社會之本,一頭連著“國之大者”,一頭連著“民生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是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寶貴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既是人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又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目標。多年來,常州始終緊盯“人民滿意”的奮斗指向,堅持把“人民是否支持”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評判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大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全面創成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部省共建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區,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連續八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陣。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認可度、滿意度連續多年達95%以上,對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常州之治”已初具樣態,初顯成效。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為了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獲得感,常州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堅持依靠人民的工作方法,堅持人民共享的根本追求,努力實現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常州之治”與國家戰略同向,與人民期待同在,與城市發展同行。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推進教育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催生了黨和國家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又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呈現出雙向塑造的歷史進程。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改革理念,反映了社會發展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寫入其中,優先發展教育成為黨和國家事業的堅定意志;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將其作為教育發展的引題,體現了優先發展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戰略地位;黨的十九大全面確立了辦教育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本源,以人民為動力,以人民為標準的教育改革原則,標志著“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理念和實踐進入深入創新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專門部署,凸顯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為推動新時代新征程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推進教育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的重大戰略選擇。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則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人民群眾期待公平的受教育機會,當前我國正在著力解決學前教育入園難、弱勢群體資助等一系列關于民生教育熱點問題,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基本的教育資源,讓每個學生能夠獲得相應的教育,這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根本出發點。人民群眾期待優質的教育資源,當前我國從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入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須堅持的問題導向。人民群眾期待適合的教育選擇,當前我國致力于育人減負的“降成本”、人才培養的“高效率”、評價考試的“揚長與補短”、就業創業的“產能提升”,增加有效的、精準的、創新的和多元的教育供給,這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發展趨勢。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推進教育同城市發展地位相匹配的重大戰略舉措。教育因城市而興,城市因教育而盛。從人類文明的視角來看,一座城市教育的發展史也就是這座城市教育與城市元素互動發展、融合的歷史,教育與城市之間的雙向賦能、雙向服務,是互動發展、融合發展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常州市職業教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打造“中國職教名城”為目標,構建起了以中職教育為基礎、高職教育為主體,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相銜接,與普通教育相融通的職業教育體系,形成了與地方經濟社會協調互動的良好局面。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常州市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并把“打造‘常有優學’教育名片”放在全市“532”發展戰略大局里來定位、來謀劃、來組織實施。這是常州市推進教育與城市同頻共振、相得益彰的戰略舉措,也是實現人民群眾共享滿意教育、共融幸福之城的民生工程。
立場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是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教育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教育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立場,也是我國教育改革與事業發展的價值基礎和行動指南,指引著常州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促進教育公平。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把新發展理念作為行動指南,從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問題入手,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教育力量。一是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學有所教”是最基本的民生底線,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公平。常州市緊扣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前列的要求,構建可視化學位建設系統,提升學校建設與區域人口、空間規劃的匹配度,以非常之力系統規劃全市教育設施布局,推動各縣區政府將加大學位資源供給納入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形成了“市級統籌、縣區為主”的責任機制。黨的十九大以來,投資309.5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305所,建筑面積共計543萬平方米,竣工投用學校244所,增加學位15.7萬個。常州教育更好地滿足了學齡人口的入學需求,在提供“有學上”的機會上排解了民憂,實現了教育起點公平。二是讓每個人都享有優質教育的機會。教育是一座城市安身立命軟實力的生動體現。“學有優教”是一座城市闊步邁向高水平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代對百姓殷切期待擲地有聲的回應。近年來,常州市瞄準“更加公平、更為優質”奮斗指向,加快建設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深入實施學校主動發展、優質學校建設、集團聯盟辦學,全面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樣發展,深度推動在常職業院校提檔升級。省市優質幼兒園覆蓋率達91.04%,五個區創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五所學校獲評省高品質示范高中首批建設學校,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常州教育以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常有優學”的美好期盼,實現了教育過程公平。三是讓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不僅體現在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也要讓每個人享有充分的機會、差異化的培養路徑,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常州市堅持“一人一案、按需施教”原則,以市中吳實驗學校職教實訓基地為依托,推動企業、高職院校與特教學校三方融合共育,實現了“教學、科研、運營”三位一體,為每一位殘疾兒童、少年提供了適合而有溫度的教育。常州市職業教育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設部省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6個,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班、冠名班等項目近400個,參與學生1.2萬余名,“1+X”職業技能證書試點率達100%。常州教育為每個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機會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選擇性,實現了教育結果公平。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持聚焦群眾關切,提升教育質量。群眾關切所系,教育職責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緊盯不放”。據常州主要本地論壇統計數據顯示,老百姓對教育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教育質量(約占19.1%)、辦學治校(約占27.8%)、師資力量(約占28.1%),充分表明老百姓對學校教育質量的期待值明顯提高。常州緊扣“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心任務,聚焦人民群眾的關切持續發力。一是圍繞辦學質量好不好,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通過落實學校主體責任,發揮市、區教研機構的專業引領作用,打造“常老師的課”特色品牌。“十三五”期間,19項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獲獎率位列全省第一方陣。常州教育通過聚焦人民群眾對辦學質量的關切,實現教育質量的跨越發展。二是圍繞師資力量強不強,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大力實施“常有優師”行動計劃,持續探索高水平教師發展機制,奮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優化“龍城教育英才”引育實施辦法,試點優秀高中畢業生報考師范生項目,創新研發教師培訓“AI場景演練系統”,持續深化“縣管校聘”“局管校用”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激發教師隊伍活力。目前省級名師及市“五級階梯”優秀教師已達萬人。常州教育通過聚焦人民群眾對教師隊伍質量的關切,實現師資水平的總體躍升。三是圍繞學生培養優不優,構建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一體化協同培養機制,大力推進幼小科學銜接攻堅行動,啟動實施全市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健全導師制、免修制、學長制等培養制度。常州教育通過聚焦人民群眾對學生發展質量的關切,實現人才培養的系統推進。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創新,構建現代教育體系。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常州通過制度創新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更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更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更有成效的終身教育,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一是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破解“成效慢”難題。作為第一批設立的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常州以“三大領域十項改革”為統領,全面推進保障領域、提質增效領域、創新突破領域等改革。以課后服務為例,全面推進中小學課后服務“5+2+1”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2小時、每周六1次“常老師在線”服務,實現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實施課后服務100%,學生參與率達93.81%。全省義務教育課后服務質量評價和社會滿意度調查中,常州兩項評估在13個設區市中位居第一,其中金壇區綜合得分在116個縣(市、區)中位居第一。二是推進職業教育高地建設,破解“職教冷”難題。作為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地,常州積極推進產教高度融合,四年三次獲評“江蘇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明顯的設區市”,副省長馬欣兩次批示肯定常州職教發展經驗做法,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日益擴大。每年培養技能人才10萬人以上,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1270人,連續八年位居全省第一。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持推進“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問題需要持續深入地追問與解答,葆有育人初心。常州全面實施“常有優生”培育計劃,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學生全面且有個性的發展,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為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礎。一是著眼建成更高水平的育人體系。以金色理想信念、紅色愛國主義、黃色傳統文化、綠色生態文明、藍色心理健康、橙色法治教育、紫色勞動教育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大中小幼”一體化的“七彩德育”體系。二是著眼形成更高質量的健康教育。全省率先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大數據智能平臺,實施72萬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普測,打造“醫教聯盟、警教聯盟”轉介通道,著力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三是著眼發展更高品質的體教融合。掛牌100所市級體育特色項目學校,率先實現學校體育課程“私人訂制”,全省體育人才輸送貢獻獎榜單連續三年位居第一。四是著眼推進更高成效的勞動教育。加快建設全國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啟動《常州市勞動教育促進條例》立法工作,11節課程入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庫。
人民滿意的標準是多元的、動態的、持續發展的。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一個長期探索、充滿艱辛、克服障礙、持續實踐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全階段、全過程的共同努力。
以“兩個大局”為出發點內外協調。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明確中國在歷史進程和世界格局中所處的位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發謀劃教育工作。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爭取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內外協調、爭取合力、共同推進。
以教育改革為著力點縱深推進。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堅持新的教育發展理念,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把握教育領域的各種關系,統籌處理各種矛盾,科學謀劃整體改革。
以熱點問題為突破點持續發力。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堅持問題導向,站穩人民立場。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直面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與根本癥結,聚焦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急難愁盼”,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攻克堅中之堅,解決難中之難,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教育關乎未來,征程未有窮期。讓人民滿意,不僅蘊含著情感的認同,更閃爍著發展的光澤。常州將繼續聚焦人民群眾關切,從實際出發,從長遠布局,把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動上,不斷開拓常州教育的新格局、新境界、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