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強 王文薈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10國組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是江蘇對外延伸產業鏈的重要基地、暢通供應鏈的重要區域和傳播價值鏈的重要伙伴。2022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局之年,也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之年,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成功啟航,習近平總書記為此擘畫了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美好藍圖。為應對當前新冠疫情和百年變局不期而遇、疊加共振,全球經濟低迷、國際產業鏈重組等對江蘇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江蘇省外辦近期就加快推進與東盟多方位、寬領域、深層次交流合作開展專題調研,聽取東盟駐華機構的評判,了解江蘇和東盟雙向投資企業情況,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服務全省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與東盟是“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例證”。江蘇在與東盟交流合作中,遵循“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經貿先行,人文補缺,主動擔當起穩定周邊、經略周邊、塑造周邊的江蘇使命,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培育新的機遇。
東盟對江蘇的理解和互信持續加深,可成為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東盟處于通往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溝通亞、非、歐的重要海上通道。1991年,中國與東盟開啟對話進程,政治互信不斷增強。江蘇在和東盟合作中堅持以文明互鑒、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為主線,突出重點,多向發力,和諧共生。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后,江蘇和東盟國家攜手合作抗疫,共同推動復工復產,合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和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在新加坡—江蘇合作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上表示:新加坡與江蘇交流合作“是新中關系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許多東盟國家對中國的關注,已開始從西南邊境省份轉向江蘇。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上海辦事處主任鐘寶芬明確指出:“面對中美博弈趨于激烈,泰國愿意成為江蘇走向海外、鏈接世界的后花園。”目前,江蘇在東盟7個國家已建立11對友城,地方交流活躍,理解和互信的溢出效應開始顯現。
東盟與江蘇市場合作前景趨好,可成為我國突破美國聯合西方規鎖中國的重要區域。2010年東盟同中國正式簽署自貿協定,2019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全面生效,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東盟逆勢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江蘇抓住中國—東盟自貿區機遇,釋放RCEP與自貿區1+1>2的整合效應,有效提升東盟在我國外部市場循環中的份額。2022年1—6月,江蘇對東盟進出口總額3457.1億元,增長26.3%,東盟已超越美國成為江蘇第二大貿易伙伴。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沖擊,江蘇企業利用東盟“大國平衡”戰略規避潛在風險,借船出海,拓展市場。鳳凰畫材集團是全球第二大畫布生產商,在美國市場占有率為11%,占中國畫布出口美國總量的80%。自2005年成為美國對華紡織品反傾銷第一案被告并抗辯成功后,及時在越南和柬埔寨建設海外基地,成功規避中美貿易摩擦期間高企的關稅壁壘,油畫布和美術顏料出口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江蘇省外辦面向125家投資東盟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江蘇企業投資東盟的第一動因是爭奪海外市場(66.4%),第二動因是規避貿易壁壘(51.2%)。東盟國家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為江蘇企業有效發揮了中轉和橋梁作用。


東盟和江蘇在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上存在一定互補性,可成為“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的重要延伸。東盟是工業國家重要的原料供應地,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近年來許多資源型國家明令資源輸出需在本國進行初級冶煉加工,歡迎并支持利用其資源的加工制造企業投資。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制造冶煉能力強,加工水平高,與東盟資源密集型國家形成互補格局。隨著江蘇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入,與東盟在產業結構上的重疊性快速減弱,生產能力上的同質性差異拉大,形成產業間、產業內及產品結構上的梯度互補,在東盟基礎產業鏈與東北亞中高端產業鏈之間開始承載“鏈”接南北的功能,逐步構建新的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德龍集團在印度尼西亞已投資43.2億美元,建成47條鎳鐵合金生產線,在建16條鎳鐵生產線、6條五氧化二釩生產線,現年產高鎳鐵合金310萬噸,在建項目將形成年產380萬噸鎳鐵和2200萬噸五氧化二釩市場規模。雙馬集團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建設園區開發棕櫚樹種植,生產工業和食用棕櫚油,在雅加達保稅區開辦制造企業,其產品70%出口至中國,30%出口至德國、美國、韓國等,并且反哺國內企業需求,與國內企業形成產業互補,打造棕櫚產業鏈。在當前雙循環戰略帶動下,中國內需市場更趨強勁,江蘇產業鏈的對外延伸也更加迫切,與東盟共建互補型、梯度型產業合作鏈,恰逢其時,正當其勢。問卷調查顯示,18.4%的企業主要目的是利用所在國資源;57.6%的企業考量人力成本優勢突出,設立生產和組裝基地,降低企業成本;60.8%的受訪企業表示在東盟投資優化了產業鏈布局,助推企業可持續發展。
東盟與江蘇人文交流方興未艾,可成為我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機遇。東盟與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儒學和佛教在東南亞地區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雙方對亞洲文明的認同和傳承可激發更多的合作共識和情感共鳴。江蘇以海上絲綢之路起錨地為紐帶,加快推進與東盟在文化、教育、醫療、旅游等領域的務實交流,將文化融合作為展示江蘇魅力的重要方向。江蘇與泰國文化部共同舉辦的“異域同天——紀念中泰建交45周年”線上音樂會,是2020年全球抗疫期間,中泰最大規模的云上文化活動,得到了彭麗媛教授的肯定和贊賞。近年來,江蘇各類演藝團組足跡遍布泰國、文萊、柬埔寨、新加坡、緬甸等國;在東盟創辦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學院、老撾蘇州大學等高校,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共建合作研究和實習基地,搭建人文交流橋梁。2021年,“江蘇·東盟交流周”被外交部列入紀念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活動清單,江蘇—瀾湄合作專項協議獎學金和健康瀾湄論壇——傳統醫學合作項目被列入中國—東盟外長會成果清單。東盟10國來江蘇留學的學生近9000人,相比2015年增長了2.24倍,占全球在江蘇留學的學生總量近1/3。2015年至2019年,江蘇連續組派6期醫療隊在柬埔寨巡診義診,收獲良好社會效益。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成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命運共同體意識首先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為江蘇加快推進與東盟的全方位合作提升親和力、感召力。
江蘇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要求“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深化與東盟合作”,當前美國采取多種手段阻撓中國—東盟關系發展,企圖分化中國—東盟經貿聯系,推動產業鏈“去中國化”,東盟內部也存在因疫情經濟遭遇重創等不確定性。在充分評判全局性、系統性問題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江蘇在與東盟合作中面臨的各種挑戰。
江蘇與東盟合作尚需提升內涵支撐、擴大品牌影響??v觀江蘇在東盟的經貿合作,主要以蘇州工業園和新加坡—江蘇合作理事會機制為依托,全面推進對新加坡合作高質量發展。作為江蘇對外開放的旗艦項目,蘇州工業園為全省構建開放平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引領和示范功效,而今面對國內諸多自貿區的后發優勢,蘇州工業園在開放體制上的創新優勢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在與東盟全域合作中,雙方在人文領域的交流缺少長遠目標規劃,缺乏全省統籌。友好城市布局尚未全覆蓋,在全省國際友城占比中不到3%,省級僅馬來西亞馬六甲州和柬埔寨西哈努克省2對。教育合作側重于招募留學生或開設海外培訓基地,缺乏青年精英培養計劃,文化、體育交流大多為臨時動議,沒有機制性的交流項目。這與日本、韓國在人文領域對東盟的深耕厚植有差距。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在該地區進行輿論造勢,拉低中國在東盟的民意基礎。在江蘇省外辦的企業調查中,以新冠疫情為例,51.2%的企業表示受到來自當地政府和媒體的負面輿情影響。
江蘇在東盟建設的境外園區尚待加快內外聯動、促進共建共享。江蘇在東盟國家的境外園區建設主體均為民營企業,市場主導性強,開發速度快,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肯定的“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成為“一帶一路”境外園區建設中的標桿。但是,江蘇在東盟的境外園區總體仍處于單兵作戰階段,缺少西南省份在東盟國家推進“雙國雙園”的國家政策支持,缺乏省內各地政府引導,未能形成江蘇企業走出去的集聚地。境外園區是“走出去”企業抱團發展、提升綜合實力、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平臺,而江蘇更多的投資東盟企業游離在外,獨行其是。在問卷調查中,73.6%的受訪企業表示未受到我國駐東道國使領館指導,72.8%的企業表示未參與我國在東道國的商協會組織,70.4%的企業表示未依托中資海外園區發展,受訪企業均表示希望能在政府的協助下加強在上述三方面的聯系和溝通。
江蘇在東盟投資企業亟須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加快本土化進程。截至2022年6月,江蘇在東盟地區設立境外企業(機構)1437家,中方協議投資額166億美元,占全省投資總額的18.1%。江蘇出海東盟企業眾多,但一些企業僅注重經濟效益,忽視企業文化;注重上層關系,忽略合規經營;注重企業發展,忽視社會責任。面對風險挑戰時,缺少社會責任和本土意識的經貿合作并不能直接轉化為企業的親和力和當地民眾的向心力,相反,往往容易成為敵對勢力攻擊的把柄。在緬甸發生的中資企業遭受沖擊事件中,江蘇在緬企業損失嚴重。沒有出現企業本土員工出面阻攔,更沒有當地民眾幫助維護企業,這和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周邊民眾主動協助園區防盜防竊等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江蘇在東盟投資企業與當地融合度較低,本土化程度不高成為難以應對當地政局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調查顯示,江蘇在東盟投資企業本土管理人員占比低于10%的企業占調查總量的61.6%,中方管理體系和操作指南大多以中文為主,造成應對處置突發事件手段不多,能力不足。
當前,中國和東盟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發展時期。江蘇應緊抓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這一契機,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宏偉目標,結合江蘇與東盟經貿、產業和人文合作基礎好、勢頭勁、潛能大的現有優勢,進一步推動更高質量、更深層次、更具魅力的江蘇—東盟合作。
動態研判東盟發展走向,統籌協調全省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深化與東盟合作。江蘇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合作涉及領域廣、層次多、渠道寬,為穩固中國與東盟友好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加強和深化江蘇與東盟經貿關系的同時,要動態把握當前東盟對華關系中存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及時了解東盟的政策變化、發展規劃和對華態度,掌握其行業景氣度、投資機遇和政策優惠等,通過工作聯委會、人才基地等常態化交流機制,進一步提升江蘇與東盟國家全方位合作水平。當前,緊扣江蘇對外開放實際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推進省市聯動,著力打造江蘇與東盟交往“暖人心”“育菁英”“聚人脈”品牌項目。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國家抗疫合作并在疫情后重啟“江蘇醫者愛心行”義診巡診活動;利用友城平臺有重點地做好政府獎學金項目和柬埔寨青年政治菁英培訓班項目,建好江蘇與東盟國家傳統醫藥、化工、職教和藝術人才交流基地,培養了解江蘇,促進雙方合作的青年精英力量;加強與東盟國家智庫合作,引導當地人文交流機構,借鑒當地話語體系傳播友好故事,厚植民意基礎。
充分發揮區域重點國家牽頭作用,以點帶面拓展經貿投資合作版圖。以東盟主要國家、江蘇承接外交專項任務國家為重點,以點及面,帶動區域內的多方位合作。進一步強化新加坡—江蘇合作理事會的統籌協調功能,圍繞新加坡“智慧國家2025”計劃,加大在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合作,搶抓東盟國家產業數字化轉型商機,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優化青年精英交流、社區互動交流等創新合作,以新蘇合作引領區域合作方向,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加快推進江蘇與東盟國家中承載國家級經濟戰略規劃地區的合作,圍繞泰國東部經濟走廊、越南胡志明市都市圈等,構建江蘇在重點地區的友城布局,聯動東道國地方政府服務雙方經貿合作。強化江蘇與東盟重點國家政府間或駐滬領事機構的協調機制,用好江蘇與泰國駐滬機構聯委會機制,著力打造東盟合作的新樣板;加快啟動江蘇與越南駐上??傤I事館聯席會機制,密切雙方多方位交流,帶動與中南半島合作的全面提升。深度對接印度尼西亞工業4.0,逐步向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等國拓展“海上絲路”市場。深耕厚植柬埔寨,著力打造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2.0版,提升江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示范功能。
全面強化境外園區和江蘇商會引領功能,整合優勢助推“走出去”企業高質量發展。江蘇已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建有3個省級以上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并在東盟多國建立江蘇商會。園區和商會是在外凝聚人心、團結企業,對內暢通聯系,接受政府引導的重要載體。要鼓勵更多的省內企業參與境外園區發展,集聚投資境外園區,加快構建境外園區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提升江蘇境外園區的產業集群效應。支持境外園區的多元化開放發展,主動面向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開展招商引資,推進已經啟動的江蘇在泰國與日本合作推進的南京智慧城、同新加坡聯合打造的中新緬甸工業園等項目建設,引導民營企業在東盟自發創辦園區,加快本土化進程;發揮江蘇商會的協調、溝通和整合功效,推動“走出去”企業通過商會加強與我駐外使領館和當地政府、行業組織、商協會的匯報、溝通、協調,提升商會的向心力和公信力,促進“走出去”企業與當地融合發展,共同分擔外在風險,共同抵御外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