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快遞業、道路貨運、外賣送餐、網約車等新業態經濟迅猛發展,催生出一大批“網上注冊、平臺派單、線下干活”的新就業群體。近年來,鎮江市潤州區高度重視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以下簡稱“‘兩新’群體”)黨建工作,通過召開座談會、開展調查走訪、發放統計表等形式,對全區“兩新”群體黨建工作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及其原因進行了系統梳理,積極探索全域黨建視角下“兩新”群體黨建工作的“潤州路徑”。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各個行業的深度融合,催生出靈活多樣的新型就業形態,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網絡寫手、電子競技員等新的行業和就業崗位不斷涌現。“兩新”群體是指借助網絡平臺,以靈活就業、彈性就業方式謀生的新型群體,這類群體依賴“個人+平臺”模式發展,具有職業流動性高、時空界限模糊、隊伍年輕化、工作時間長、去雇主化、勞資關系松散等鮮明特征。
潤州區“兩新”群體基本情況。潤州區“兩新”群體,主要包括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等。通過詳細摸排發現:全區目前有網約車在鎮辦事處1個(滴滴出行鎮江辦事處),司機170人;貨運公司3家,司機80人;外賣站點5處(美團3個、餓了么2個),送餐員210名(含兼職騎手);快遞品牌12個(順豐、京東、中通、申通、韻達等),分支機構14個,末端網點105個,快遞員635人;互聯網企業9家,其中員工100人以上企業1家,10人以上企業8家,企業員工共計918人。總體而言,全區新業態企業規模小,缺乏平臺公司、總部公司和頭部公司,從業人員數量少、分布散、流動性大。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兩新”群體數量將持續增加。
潤州區“兩新”群體黨建基本情況。全區新業態企業主要包括暢安運輸有限公司、永暢物流有限公司、佳運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順豐速運第七分公司,共有黨員17名,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5.7%;“兩新”群體共建立基層黨組織2個,分別為鎮江佳運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黨支部、鎮江市順豐速運有限公司黨支部;“兩新”群體共有黨員29名,占該群體從業人員的1.4%。
總的來看,受行業監管、權益保障、行業競爭等因素影響,全區“兩新”群體黨建工作普遍面臨“誰負責”“怎么建”“向心力”“起作用”等突出問題。
管理責任不明確。當前,潤州區“兩新”群體主要由平臺企業、行業主管部門、屬地街道社區三方管理,普遍存在“兩頭不靠”“管不了企業、管不了人”等問題。一是平臺“想管不好管”。很多平臺企業業務遍及全國,行業準入門檻不受限,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網絡主播等通過平臺注冊接單,與平臺企業沒有直接勞務關系。二是部門“能管管不好”。新業態企業受多部門聯管,市場監管、網信、人社、公安等多部門雖然都參與管理,但對于縣區管還是市管、省管缺乏明確規定,監管空白點、薄弱點較多,存在“抓監管的沒抓黨建、管平臺沒管到人”的現象。三是屬地“想管管不了”。分散在屬地街道社區的新業態企業網點、站點流動性大,“兩新”群體黨員比例低且分布在各行各業,與街道社區無法形成有效聯結。
組織建設不健全。由于新業態企業開放性強而組織化程度偏低,從業人員高度分散、工作時間碎片化、流動頻繁快速,傳統黨建形式和黨組織有效覆蓋面臨三大難題。一是組織覆蓋難。新業態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差、抗市場波動能力較弱、經營規模時大時小,時常存在黨組織還來不及組建企業就破產、搬遷等情況。大部分新業態企業黨員數量不足3人,不具備單獨建立黨組織的基本條件;已成立黨組織的,其覆蓋也僅是“有形覆蓋”,而未能真正實現“有效覆蓋”。二是黨員聯系難。新業態企業站點職工數量少,與屬地街道社區缺乏聯系,黨員發展指標分不到,入黨積極分子想入入不了。部分黨組織黨建工作力量較弱、水平不高,對新業態企業缺乏必要指導,想發展黨員而不會發展。三是工作推進難。“兩新”群體黨員組織關系大多留在原屬地村(社區),黨員分布在各行各業,線下難接觸,線上難聯系,導致黨員不能按時參加組織生活,有些甚至成為“隱形”黨員或“口袋”黨員。此外,由于“兩新”群體黨組織對黨員缺乏關心關愛,導致部分黨員缺乏組織認同,黨員主動亮身份意識不強,存在“日常工作看不出來、關鍵時刻站不出來”等情況。
關心關愛不到位。“兩新”群體常常被稱為“邊緣人”,起早貪黑,風雨無阻,常年奔波在大街小巷,為群眾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社會關注少、權益訴求落實難,缺乏用心用情的關心關愛。一是勞動保障不健全。新業態企業尤其是平臺企業,通常采用合作承包、直接用工、勞務派遣、勞務外包等用工方式,部分企業甚至通過與外省市企業簽訂外包服務合同雇傭員工。如加盟網點的外賣送餐員普遍沒有五險一金,缺乏必要的勞動保障;很多外賣送餐員為不超時、不扣錢經常會闖紅燈、逆行,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急劇上升,同時還會因此失去意外險保障。二是服務保障不到位。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兩新”群體普遍面臨住房、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等現實問題,常常感到無依無助。如網約車司機常常感嘆“在家千日好,出門如廁難”;外賣送餐員自嘲“飯點最忙的是我,吃不上熱乎飯的也是我”;快遞員感慨“沒保障,病不得歇不得”。在“兩新”群體服務保障方面,迫切需要各級黨組織關心關愛、靠前服務。三是溝通交流不順暢。高強度的工作,讓“兩新”群體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參與正常的社會交往,享受基本的休閑娛樂,與城市生活疏離感較強。如快遞員、外賣員雖然平時與客戶交流互動頻繁,但基本上是點頭之交,深入社交的群體基本以老鄉、同事和親戚為主,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
黨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新業態企業黨組織黨員人數少、能級低、生存壓力大,參與經營管理和社會治理的能力不強、機會不多,很難精準發揮政治引領作用。一方面,由于黨員人數少,黨組織對企業發展影響不大、對管理層影響力較弱。黨建工作很難有效融入新業態企業生產經營實際,宣傳貫徹黨的主張力度不夠,參與企業重大經營事項更是難上加難。如快遞和外賣送餐行業以加盟制為主,總部實行以罰款為主的管理模式,導致加盟企業經營壓力大,更多專注于經濟效益而無暇顧及發揮黨組織作用。另一方面,“兩新”群體普遍收入不高、生存壓力較大,存在“想發揮作用但找不到時間”的尷尬和無奈。如個體貨運和網約車司機勞動強度大、職業病患多,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收入極其不穩定,既不能成為“受益人”,更無法變成“局內人”。
新時代全域黨建,要堅持“全地域有力融合、全領域有效統籌、全要素有序流動、全功能有機銜接”。隨著“兩新”群體蓬勃興起,推動黨建有效覆蓋是深化全域黨建時代內涵的應有之義。近年來,潤州區積極打造“三融合三工程”模式,推動“兩新”群體黨建工作有效融入全域黨建體系。

聚焦機制融合,實施“同‘新’向黨”工程。通過政治統領、組織統聯,把各類組織從“千條線”變成“一張網”。針對新業態企業管理主體單打獨斗、黨的“兩個覆蓋”(即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不夠深入等問題,潤州區堅持目標導向,在組織領導上高位協調,確保條條塊塊牽引到位。一是建強三級“紅色主軸”,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工作體系。區級層面指導吸納群眾性團體組織,擴容工作聯盟;街道層面跨層級、跨領域對上聯結部門、平臺,獲取更大抓手;社區層面“安家筑巢”聚攏“兩新”群體,壓實兜底責任。二是確保“兩個覆蓋”,重點開展“雙清雙建”(即“摸清群體數量、建立群團組織,摸清黨員數量、建立基層黨組織”)行動。通過單獨組建、聯合組建、區域聯建、成立行業黨組織等形式,探索建立“云支部”“云上黨小組”,構建覆蓋全區“兩新”群體黨員的“云上組織體系”,用“鐵打的營盤”兜住“流水的兵”,實現黨的組織有效覆蓋。三是建立“群團組織成員—企業中層—黨員”培養鏈條。選派行業主管部門、群眾性團體組織、街道社區黨務骨干擔任黨建工作顧問,抓實“兩新”群體黨員隊伍幫帶培養,積極探索“班前一刻鐘”“板凳微黨課”等特色化組織形式,確保“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基本制度落實到位。
聚焦服務融合,實施“潤‘新’守護”工程。通過“區域載體聯享、黨建微家聯心、為民項目聯認”,形成全域黨建資源集聚優勢。針對“兩新”群體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強等問題,通過打造“三個一批”服務陣地體系,進一步融合空間、融合力量,持續延伸服務觸角、拓展服務內涵。一是建成一批以“1個市級樞紐型陣地+N個開放共享型陣地”為核心的高水準陣地。二是形成一批街區商戶、物業和“兩新”群體共商共治的暖“新”街區,在餐飲、藥店、便利店、書店等愛心商戶設置歇腳點、補給點、援助點,為“兩新”群體提供就餐、充電、讀書、學習等便捷服務。三是共創一批“兩新”群體工作網與社區治理網有機融合、打通“最后一百米”的暖“新”社區,條塊聯動組建關心關愛聯盟,為“兩新”群體提供勞動維權、相親交友、政策咨詢、學習培訓等暖心實惠“大禮包”,讓黨的溫暖觸手可及。
聚焦作用融合,實施“‘新’光閃耀”工程。聚焦“兩新”群體治理,推動紅色網格聯治、黨群事務聯商,以組織優勢有效激活群眾優勢,變“治理對象”為“治理力量”。針對新業態企業黨組織(黨員)參與經營管理、社會治理能力不強、機會不多等問題,潤州區堅持實效導向,積極探索新業態企業黨組織作用發揮的途徑、方法和平臺,推進黨建工作與社會治理、產業發展等中心工作同頻共振、互促共進,不斷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會事業發展勢能。一是打造新業態企業黨建品牌。針對“兩新”群體,引導制定《行業自律承諾書》《正負面行為清單》等規范公約,為新業態企業發展加上“紅綠燈”,培育快遞物流“紅運通達”、外賣送餐“先鋒騎手”、直播電商“e路同行”等一批行業黨建品牌,發揮黨組織把方向、守陣地、聚人心作用,促進行業規范發展。二是建立“兩新”群體赴屬地街道社區“一對多”報到、網格員與“兩新”群體“1+N”服務聯系機制。通過組建“先鋒騎手”“紅色速遞”志愿服務隊,變外賣員、快遞員為移動的“宣傳員”、奔跑的“發單員”、安全的“守護員”。三是建設新業態企業黨員突擊隊、黨員紅旗車、黨員攻堅小組等黨員先鋒隊。加強政治引領,帶動“兩新”群體參與社區巡防、文明創建、疫情防控等基層治理工作,發揮其“流動探頭”和“移動前哨”作用,使其既是發展“受益人”,更是組織“局內人”,從社會治理“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將“兩新”群體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真正成為“紅色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