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珍
【摘要】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龐大,小學留守兒童留守處境面臨學習、心理健康等諸多問題。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提出教師應在遵循一視同仁、助人自助和家校合作原則基礎上,通過給予親情化教育,發揮引領作用;成立班級互助小組,開展多樣班級活動;開展家校合作,聯手創設良好成長環境來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困境;親情化教育;互助小組;家校合作
我國的農村留守兒童的規模龐大,據最新數據,截至2017 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數超過1550 萬,雖然這一數目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留守兒童群體仍然龐大。伴隨著這一特殊群體出現的是留守兒童的學業、心理健康問題,如教育普及率低、情感缺失等。留守兒童同其他學生一樣都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關心,尤其是身為個體社會化重要場所的學校應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學生群體,力求發揮學校教育的正向功能。而教師作為除家長以外與留守兒童接觸最多的教育者,更需扛起這份責任,為小學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本文中筆者將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面臨的教育問題,以及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困境,為留守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
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
第一,學業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發展打好根基的重要時期,但是,許多小學留守兒童在學業上缺乏良好習慣、態度消極、動力不足、學業成績不良,甚至存在極端情況早早輟學現象。進入小學階段,學習的知識難度日漸增加,對于在學習上家庭引導缺位、缺乏學習主觀能動性的留守兒童而言,會在一級一級升學中感受到越來越趕不上、吃力的狀態,由此產生畏難厭學情緒,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經常遲到早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長不經常在身邊,無法督促子女身心學習成長。另一方面,進城務工的“快文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留守兒童缺乏學習動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期望不高,不少留守兒童看重勞動力輸出換來的可觀收入,形成厭學情緒,甚至高舉“讀書無用論”,由此造成學習無動力、成績無進步的表現。
第二,心理問題。根據《2019 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心理地位不確定性更高,表現為心理上缺少歸屬感、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甚至34% 的留守兒童存在自殺傾向。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警示我們留守兒童心理狀態問題不可小覷。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身體迅速生長、第二性征出現、自我意識發展等變化,它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迷茫、不知所措等各種心理沖突。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指導,讓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也漸漸喪失自信,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極端的可能會產生自殺傾向。
二、應對留守小學兒童教育困境的策略
針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學業和心理問題,在家長缺位的情況下,老師是與留守學生往來最頻繁的“家長”,有責任有義務認真教育管理留守兒童,幫助每一位留守兒童沿著正確的人生軌跡進行。在實踐之前,老師需要遵循科學有效的教育原則,如下:一是“一視同仁”原則。班主任不能將留守兒童視為問題學生,這樣消極的期望有可能會給學生帶來消極的變化;二是“助人自助”原則。一方面需要給予留守兒童一定的外力幫助,更重要的是激發留守兒童自身主觀能動性,依靠內動力走出困境;三是“家校合作”原則。家長與教師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角色,如果雙方合力會達到“1+1>2”效果。在遵循這三大原則之上,可以利用以下幾點策略管理留守兒童。
1. 給予親情化教育,發揮引領作用
留守兒童正因為日常缺乏父母的陪伴才會留守,這時候,老師就不僅僅要承擔起老師的角色,更要勇擔“爸爸媽媽”的角色,不管是在學習教育上,還是起居生活上都要給予一定的照顧,例如了解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留守兒童申請政府補助;在學習上不以“分數唯上”,而更要看到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的吃力情況,協調所有任課老師花費更多精力幫助成績差的留守兒童趕上進度。久而久之,老師與留守兒童打成一片,他們也更可能敞開心扉向老師傾訴心事,而不是悶在心里發展成心理問題。在這樣的氛圍下,其他同學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開始關愛留守兒童。在這樣愛的氛圍下,留守兒童受到了尊重,也就不會產生孤獨感,他們的安全感也由此增加。
2. 成立班級互助小組,開展多樣班級活動
每一門任課老師面對全班學生畢竟精力有限,還有其他行政事務需要老師去完成,無法長時間針對一部分學生進行額外培訓。而班級其他優秀同學是可以有效利用的資源,通過成立班級互助小組,將成績優異的同學與成績相對較差的留守兒童組成一組,一方面優秀的學生可以輔導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幫助提高其學習成績,培養持續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在互幫互助中,學生之間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誼,有助于減少留守兒童孤獨感,培養社會社交能力。與此同時,老師可以多多開展實踐活動,如體育比賽、文藝表演、讀書會等,讓每一位學生都施展才華,培養留守兒童除學習之外的能力,從而建立自信和積極向上的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前期活動策劃方面,老師可以親力親為起示范作用,后續就應放開讓學生自主策劃舉辦活動,培養留守兒童的組織能力,擔起責任,提升社會責任感。
3. 開展家校合作,聯手創設良好成長環境
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父母在身邊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和心靈上的溝通,而這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因工作繁忙和文化水平不夠不能意識到給予孩子關愛的重要性,久而久之,留守在家的兒童更怕與父母溝通,甚至有10% 的留守兒童通過在腦海中形成父母已死的想法來自我保護,因此,老師可以在這里架起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橋梁,引導父母與孩子多溝通多表達愛。一方面,老師可以利用傳統聯絡方式如家長會、“給家長寫一封信”等來了解留守兒童家長狀況,加強與家長溝通;另一方面,老師引導學生利用現代化通訊工具如微信、QQ 等遠程視頻對話,督促家長保持每兩天通話一次的頻率。父母與留守兒童的經常性的通訊聯系會提高孩子自尊水平,也能給予到孩子日常的關愛,而這持續的關心比高價禮物更有用。
參考文獻:
[1] 李磊,徐楊. 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代行式”社會工作——基于對皖北M 校“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調研[J] . 宿州學院學報,2013,28(4):21-25.
[2] 范先佐,郭清揚.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 .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1):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