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躍


[摘? 要]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激增,高校畢業生在企業招聘中面臨著競爭激烈、供求矛盾等問題,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出現了畢業生“就業難”、企業“招人難”的局面。文章就高校生就業現狀進行分析,研究高校畢業生在企業招聘中的相關問題及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有利于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以平衡企業與高校畢業生供求矛盾。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企業招聘;就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1722(2022)01-0078-03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一)畢業人數激增,就業形勢嚴峻
每年6月、7月被稱為畢業季,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程的深入,我國高校每年都在擴招,使許多學生有機會完成“大學夢”。但隨之而來的是畢業人數激增,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在高等教育政策支持下,202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又創新高,通過圖1可以看出,近五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以數十萬的速度增長,與2017年相比,五年間共增長114萬人,漲幅高達14.33%[1]。
(二)供求矛盾突出
高校畢業生在企業招聘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企業招聘難。簡而言之,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供求矛盾突出。
從畢業生角度出發:以目前的漲幅速度來看,未來幾年我國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突破1000萬,數量如此龐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備受國家重視,國家為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做出了巨大努力,如各地政府組織應屆生招聘會、宣講會,在國考中給予大量應屆生崗位等[2]。高校畢業生,尤其是“95后”高校畢業生在就業環境嚴峻的情況下產生了慢就業、繼續學習等想法。從圖2可以看出,超過半數高校畢業生可接受的最晚工作期限在三個月以上,在近900萬的高校畢業生中,不乏有選擇通過考研提升學歷的方式來延緩就業時間的學生;也有許多學生抱著尋求“穩定”工作的態度,投身于國考行列中,然而,每年我國國考僅幾萬個崗位,與龐大的畢業生群體相比顯得微不足道[3]。圖3數據顯示,2021年,66.7%的本科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而近100萬應屆畢業生選擇參加國考,因此許多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著就業難問題。大量的畢業生因求職期望與現實生活的沖突,陷入“就業難”的困境。
從企業角度出發:部分企業對應屆畢業生抱有一定的偏見,偏見帶來的后果是畢業生不愿意就業,出現“招聘難”的惡性循環。此外,高校畢業生與企業的雙向選擇也使得企業招工難與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更加突出,面對人數眾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如何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并幫助畢業生就業成為一個難題。
二、高校畢業生在企業招聘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畢業生在企業招聘存在的問題較多,但其本質是就業難問題,主要與高校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就業觀以及招聘企業的待遇、培養機制等密切相關。此外,經濟環境與就業大環境也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的重要因素。
(一)從高校畢業生角度看
1.缺乏正確的就業觀念
目前,雖然許多高校都為大學生開設了專門的就業指導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但成效一般。經研究發現,高校畢業生存在許多不正確的求職觀念,主要體現在求職期望過高、地域傾向以及創業意識淡薄等方面[4]。首先,高校畢業生剛剛步入社會,懷著滿腔熱血想要尋找自己的舞臺,但他們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專業能力、從業經驗,導致其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的問題。由于缺乏職業規劃以及對行業的深入了解,普遍存在定位過高的問題,而企業給出的薪資待遇與其期望存在較大的偏差,部分畢業生寧愿不就業也不愿意從事達不到求職期望的工作,而過高的期望導致高校畢業生感到就業困難,出現“有業不就”的現象。同時,許多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需要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做鋪墊,如財務人員、管理人員等,因此想要“一步登天”的畢業生勢必會在就業過程中處處碰壁,事實上,不切實際的就業目標很難實現。此外,許多高校畢業生都想要在工資高、待遇好的行業中發展,不愿意從事農業、餐飲、建筑等較辛苦的行業。其次,高校畢業生對就業地域的要求也是導致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圖4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地偏好表,不難看出僅有極少部分高校畢業生愿意前往基層或經濟發展欠發達的地區發展,許多高校畢業生都扎堆在環境好、經濟發達、待遇高的地區,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5]。
最后,畢業生主動就業與創業意識淡薄,在校期間或是專注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或是抱著“不掛科”的思想在大學里混日子,很少主動了解就業形勢與行情,在畢業時才開始盲目地尋找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就業難問題;同時,在大學生創業政策扶持下,僅有少部分畢業生畢業時選擇創業,主要原因是缺乏創業理念,不敢試錯,限制了自己的就業途徑。
2.綜合素質與招聘需求間的矛盾
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是影響其就業難度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綜合能力強的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季時通常能尋找到比較符合自己預期的工作;而就業素質與招聘需求不符的畢業生在就業時顯得更加困難,這主要是由于綜合素質與就業市場需求間的矛盾導致的。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擴招,許多高校在擴招的同時相應的師資力量、教學設備、軟件及硬件設施并未同步,高校畢業生質量參差不齊、綜合能力欠佳,導致學生就業時出現無法勝任應聘崗位需求的現象[6]。目前,高校綜合素質兩極分化現象突出,有的學生綜合素質較好,在求職時能快速找到目標工作;而有的學生雖文化成績排名靠前,但實踐操作、軟件應用、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力匱乏,導致學生雖能較快地找到工作,但卻無法在崗位上堅持下去,出現從業不久便失業的現象;還有部分學生思維活躍,實踐能力強,但由于成績較差,無法通過相關資質考試,導致與心儀崗位失之交臂。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與學校教育方式、教學資源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創新能力等有著較大的關聯,即教學方式落后、教育資源匱乏制約著高校畢業生的質量;同時,綜合素質是畢業生自己可控的就業因素之一,在校期間努力充實自己、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將有效解決就業難問題。此外,學生缺乏面試經驗,在面試過程中過于緊張,也是高校畢業生在企業招聘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從企業角度看
企業的擇人觀、薪資待遇以及招聘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矛盾,影響著企業招聘結果。首先,企業在招聘過程中過分強調學歷,忽視了應聘者的綜合能力,使部分優秀的低學歷者望而卻步,高學歷者不愿應聘,導致企業出現招人難現象;部分企業認為應屆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培養,因此不愿招聘應屆畢業生,而薪資待遇又無法吸引經驗豐富的現有人才,也是導致畢業生與企業招聘供需矛盾的重要原因。其次,企業薪資待遇低、晉升渠道缺失,高校畢業生不僅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還無法在工作中獲得歸屬感、滿意感以及奮斗動力,因此畢業生選擇觀望、慢就業等方式來延緩就業時間。
(三)全球新發展態勢下就業難問題加劇
在2020年全球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各行各業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許多資金不足的企業倒閉或破產清算,使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在此背景下,不僅高校畢業生就業信心受到了打擊,而且許多僥幸存活下來的企業也選擇裁員來降低企業成本,許多企業開始縮減招聘規模。目前,全球發展已步入新的態勢,全球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仍在繼續,這就必然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造成一定影響,進一步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三、高校畢業生應對企業招聘中問題的對策
(一)高校畢業生層面
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高校畢業生首先要轉變不合實際的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要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在清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尋求與自己當前職業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抱著腳踏實地、積累經驗的就業態度尋找工作。在工作過程中慢慢成長壯大,在經驗豐富后再擇業,切忌好高騖遠;不應為了逃避工作而考研或在家待業,打破“鐵飯碗”擇業觀,努力尋找能實現自身價值的就業機會;高校畢業生應突破行業偏見與地域偏好,在尋找工作時不能將目光局限于前景好的行業,可前往二、三線城市尋求發展機會,或前往基層、中小企業積累經驗,如參加“西部計劃”、三支一扶”;應聘過程中應樹立誠信意識,以高度的熱情與敬業態度認真對待每一個面試機會。畢業生平時可進行針對性練習,如學習面試技巧、面試禮儀等,為招聘者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高校畢業生應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把握自己最能控制的因素,在校期間主動了解就業形勢與企業招聘需求,收集有利的就業信息,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及綜合能力,提前為就業做好準備,用過硬的專業素質與招聘企業“談判”。首先,要認真對待每一門課程,掌握好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硬實力,根據自己專業就業的需求,考取對應的資格證書,如師范專業的教師資格證、會計專業的初級會計資格證等;積極參加四、六級考試、計算機考試,提高自己的綜合競爭能力。其次,積極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利用業余時間拓展知識范圍,與社會接軌,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為走出校門做鋪墊。最后,培養創新創造力是保持自己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要積極思考、善于觀察,尋求實踐機會,培養創新思維。
(二)高校層面
高校作為畢業生輸出的重要場所,對解決高校畢業在企業招聘中的問題具有較大的幫助。一方面,要開展精準的就業指導工作,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擇業觀為著力點,開展創新創業培訓課程以及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輔導,幫助高校畢業生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高校應重視就業指導工作,不能讓就業指導課程浮于形式,可通過組建負責任、高素質的指導教師團隊,亦可以邀請企業方擁有豐富招聘經驗的人力資源從業者以用人者角度加入指導教師團隊,來有效開展應屆畢業生就業引導。在此過程中,應注意每個學生的能力、需求并不相同,除基礎就業指導課外,還應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工作,樹立精準幫扶的指導目標。同時,為平衡企業與畢業生綜合素質間的供需矛盾,高校應加強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力度,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通過實訓課、訓練營等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企業招聘需求,并了解自身與企業招聘需求間的差距,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校企溝通,保持與企業的聯系,按學生需求收集、整理行業人才需求變化,并組織交流會將行業人才需求變化、行業動態傳達給學生,創新就業指導形式,提高就業指導的效率。同時,在畢業季,積極開展校園招聘活動,吸引優質企業入校招納賢才,通過校招形式降低畢業生就業壓力,校招可幫助畢業生避免與已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進行競爭,因此與社招相比,校招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企業層面
首先,企業應給予應屆畢業生實踐機會,切勿將應屆生拒之門外,應制定合理的招聘要求。在制定招聘計劃時,避免用學歷作為唯一的人才篩選標準,而應重視應聘者綜合能力的考察。招聘者可與用工部門深入溝通,了解用工部門的崗位用工需求,根據用工需求制定招聘要求,制定當期的畢業生招聘計劃,選擇招聘適量畢業生作為企業的后備力量。其次,企業應選拔優秀的招聘者,組建專業的人力資源招聘團隊來落實畢業生招聘工作。招聘者如同畢業生的“伯樂”,具有敏銳觀察力和洞察力,能通過別具一格的面試來精準選拔優秀人才,從而為企業尋找“千里馬”。最后,企業應盡可能清楚、準確地提供相關招聘信息,為畢業生提供真實的招聘信息,保證招聘的有效性,近年來,招聘方與高校畢業生的“雙向選擇”成為招聘的主流趨勢,企業應盡可能詳細地介紹崗位職責以及公司情況,節約雙方的時間與成本。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畢業生在企業招聘中面臨許多問題,如錯誤的就業觀念、綜合素質與招聘需求間的矛盾等,歸根結底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當前,就業形勢不明朗,全球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就業影響大,想要解決高校畢業生企業招聘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國家、高校、企業以及高校畢業生自己,通過轉變就業觀念、高校精準指導、企業營造寬松的就業環境等途徑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孟續鐸.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和主要問題[J].中國勞動,2018(05):4-13.
[2]尹傳城. 高校畢業生就業推薦問題與算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3]孫靜.校園招聘及高校畢業生應聘對策分析[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4,19(01):48-51.
[4]李正丹,曾湘屏,黃健梅.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矛盾及其解決對策[J].市場周刊,2021,34(03):166-168.
[5]周靈娜.畢業生求職與企業招聘博弈論[J].科技導報,2011,29(10):84.
[6]孫炳欣,孫凱.試析企業“招聘難”與畢業生“就業難”[J].中國冶金教育,2007(0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