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慶秋,周 玲
(重慶市忠縣人民醫院,重慶 404300)
外科手術作為個體生活時間中強烈的應激源,會對患者生理、心理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1],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心理[2],同時會使機體皮質醇分泌增加、代謝率上升導致心率增快、血壓上升、需氧量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減少導致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3],這些心理、生理反應均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而且有研究表明,在手術等待期多數患者會出現因手術產生的恐懼感、焦慮感及緊張情緒,且手術恐懼與手術時間的接近呈正相關,隨著手術時間的接近患者恐懼、焦慮心理逐漸增強直至術前達到高峰[4-5]。因此,在術前對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并給予一定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術前訪視作為手術室護士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也是術前直接接觸患者的重要一步[6-7]。探討在術前訪視中如何采取干預措施緩解手術患者的恐懼、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提高手術配合度和手術效果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借鑒國內外關于手術患者心理干預方法的研究結果,探討了情境認知結合心理疏導對手術患者的手術恐懼感、焦慮感等心理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外科收治的擬行手術患者83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1例)和對照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21例;年齡21~43歲,平均(35.61±2.04)歲;胃部手術13例,肝膽手術11例,腸道手術18例;均為硬脊膜外麻醉。觀察組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19~45歲,平均(34.92±3.73)歲;胃部手術14例,肝膽手術9例,腸道手術18例;均為硬脊膜外麻醉。2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部位、麻醉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2納入標準 (1)年齡≥18歲;(2)認知、精神、溝通正常;(3)非精神科住院心理評定量表評價得分高于常模者;(4)以往無手術史;(5)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1.1.3排除標準 (1)有精神病史;(2)干預期間取消手術者;(3)合并有手術診斷以外的其他基礎疾病。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1.2.1.1對照組 術前1 d對患者進行常規術前訪視宣教,講解麻醉方法、手術過程、圍手術期注意事項及術后康復相關知識,并發放文字資料。
1.2.1.2觀察組 采取情境認知結合心理疏導護理干預,具體方法:(1)應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手術情境認知短片,短片共有5個手術情境認知模塊,將手術場景直觀、形象地呈現在患者面前。模塊1的主題為手術室環境介紹:將手術室及手術間環境呈現,如手術等待室、手術間環境和手術設備,減少患者手術時的陌生感。模塊2的主題為手術流程介紹:將患者進入手術室直至手術完畢出手術室期間內的所有過程及目的進行介紹,如怎樣穿戴手術衣帽,增加患者對手術流程的掌握程度。模塊3的主題為手術過程講解:介紹手術過程,如術前腸道準備、手術部位皮膚準備、手術部位標識等內容并解釋。模塊4的主題為手術麻醉護理:介紹麻醉誘導方法及過程,講解麻醉誘導情境及原理,減少患者對麻醉的恐懼。模塊5的主題為術后護理:介紹復蘇室環境、術后監護、手術傷口情況及出手術室的情境等。(2)將情境短片中涉及的物品,如手術腕帶、傷口包扎敷料、手術模型等帶到患者面前進行實物演示,使患者近距離接觸這些物品,加強患者對手術方法及原理的直觀認識,盡可能消除其恐懼感。(3)手術室護士進行術前隨訪時指導患者填寫自制調查表,內容包括對手術名稱、部位、方式、流程、麻醉方式的掌握情況及心理困惑等,根據患者主觀感受及恐懼表現進行心理疏導,主要為對患者疑問和顧慮進行解答,給予語言安慰和鼓勵;安排術前隨訪護士一對一對接患者進入手術室,在手術等候室采用情緒轉移法根據患者年齡、性別、愛好等引導患者敘述自己喜歡的人或事,轉移患者對手術的過度關注,并指導患者自然端坐,閉目均勻呼吸,盡量完全放松。
1.2.2觀察指標
1.2.2.1焦慮情況 采用特質-狀態焦慮量表(STAI)測量[8]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入手術室時焦慮情況,該量表包含特質焦慮和狀態焦慮2個分量表,各量表包含20個條目。狀態焦慮反映患者當前焦慮癥狀嚴重程度,特質焦慮反映患者平時的焦慮情況,各條目均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從完全沒有至幾乎總是計1~4分,20~<38分為無焦慮,38~<45分為適中焦慮,45~80分為高度焦慮。
1.2.2.2恐懼感 使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入手術室時恐懼感[9],總分為0~10分,由患者自評,得分越高表示恐懼感越重。
1.2.2.3睡眠質量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10]評價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干預前)、入手術室時(干預后)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等,該量表包含7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每項計0~3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2.1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入手術室時STAI評分比較 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STAI評分均為高度焦慮,對照組患者入手術室時STAI評分稍有上升而觀察組患者STAI評分有所下降,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STAI評分與入手術室時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STA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入手術室時STA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入手術室時STAI評分比較分)
2.2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入手術室時VAS得分比較 2組患者入手術室時VAS得分均明顯低于術前訪視時,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VAS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入手術室時VA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入手術室時VAS得分比較分)
2.3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入手術室時PSQI得分比較 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PSQI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入手術室時PSQI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訪視時比較,對照組患者入手術室時PSQI得分無明顯改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入手術室時PSQI得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入手術室時PSQI得分比較分)
3.1情境認知結合心理疏導能降低患者手術焦慮、恐懼情況 對患者而言,疾病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負性事件,尤其是手術患者,由于患者對疾病的未知和手術風險的擔憂,手術創傷作為患者的強烈應激源更會加劇患者的擔憂和恐懼等心理應激反應[11-12]。而患者的負性心理應激會影響患者的術后應對方式及行為,不利于患者的康復。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實施有效的術前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減輕恐懼及焦慮等問題提高患者的手術配合很有必要。有研究表明,認知不足和體驗缺乏是影響患者術前焦慮、恐懼的重要原因[13],同時有研究發現,提前獲得手術相關信息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恐懼心理[14]。近年來,國內也有學者對患者術前心理護理進行了干預研究[15],但主要圍繞在采取各種方式進行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針對患者術前情境認知增加患者體驗的研究較欠缺。本研究充分考慮患者的認知體驗需求和手術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結合手術室工作特點,將手術相關知識、流程、麻醉過程及術后復蘇等內容制作為視頻短片并配以實物演示,對患者進行情境認知結合心理疏導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進入手術室時STAI評分、VAS得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術前訪視工作中采用情境認知結合心理疏導的護理干預方法,將手術麻醉相關知識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給患者,能充分使患者理解手術相關過程,縮短手術環境的陌生感,有效緩解患者的術前焦慮及恐懼感。
3.2情境認知結合心理疏導能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術前訪視時PSQI得分均較高,表示2組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礙,觀察組患者入手術室時PSQI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情境認知結合心理疏導能改善患者睡眠,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通過干預患者能更好地掌握手術過程及相關流程知識,減少因手術產生的焦慮和恐懼感,從而改善了患者的睡眠。
綜上所述,情境認知理論是以學習者為主體,學習內容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真情實景的教學,使學習者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而本研究以情境認知理論為指導,結合心理疏導干預,設計形象直觀的手術認知情境,幫助患者建立對手術及麻醉相關過程的認知,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應激,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感,提高患者的術前心理適應,對手術室護士探索心理護理干預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本研究僅在一家醫院進行了研究,樣本量較少,今后可考慮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研究,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