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國
現如今臨床進行血常規檢驗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檢驗手段,這種檢驗可以幫助醫師對各種疾病進行診斷。但是在進行血常規檢驗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多種原因會導致血液標本出現溶血情況。臨床研究認為[1],標本溶血會導致生化檢驗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會使得血液標本當中的一些組分出現變化,這就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導致診斷結果出現錯誤,進而出現錯誤治療和延誤治療等情況,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文主要研究溶血標本對生化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選擇120 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液標本進行分組驗證,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為2019 年3 月~2020 年10 月到本院進行身體檢查的120 例健康體檢者,其中,男63 例,女57 例,年齡最大55 歲,最小20 歲,平均年齡(35.05±12.34)歲。所有研究對象身體健康,簽署了 《知情同意書》,并以公平自愿的原則入組參與調查。本文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均符合倫理標準,并通過驗證,資料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所有研究對象均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并將靜脈血標本分為2 份,每份2 ml,選取其中120 份標本作為常規組,另120 份標本作為溶血組。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到本院進行體檢的健康體檢者;②所有研究對象具有正常的肝腎功能;③溝通能力和交流能力正常[3]。
1.2.2 排除標準 ①拒絕使用自身標本;②交流和溝通障礙的研究對象[4];③存在血液系統病癥或身體重要臟器出現病變[5];④近期服用過對血液系統中的各項指標產生影響的藥物[6]。
1.3 方法 采集健康體檢者清晨空腹狀態下空腹靜脈血標本4 ml,分別放在2 支干凈、干燥的試管內,每支試管內2 ml。常規組試管在自然室溫條件下分離,60 min 后進行離心處理(4000 r/min,5 min),之后獲取非溶血血清,保證血清當中無肉眼可觀察到的黃疸或者脂血。溶血組試管放在冰箱中,并將冰箱溫度調整為-40℃,并且放置時間為20 min,取出血液標本,在室溫環境下放置5 min,使其融化,后分離血清并等待處理,在獲取血清以后,其標本狀態和常規組保證相同。試管中的標本需要全部處理完成,分別對試管中的血清標本進行檢查,持續進行5 次檢查,記錄5 次檢驗結果,記錄檢驗的平均值。然后通過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標本進行生化檢驗,檢驗通過相配套的試劑,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說明書和相關的檢驗流程實施,保證各項檢驗工作均在無菌條件之下進行。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AST、ALT、LDH、K+、CHOL、ALP、TG、BUN、Cr、GLU、UA 的差異。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有差異指標比較 溶血組的AST、ALT、LDH、K+、CHOL 均高于常規組,ALP 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有差異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有差異指標比較(±s)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無差異指標比較 溶血組的TG、BUN、Cr、GLU、UA 和常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無差異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無差異指標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溶血標本主要是血液當中的紅細胞因為各種原因出現細胞膜破裂,使得細胞當中容物溶出。臨床分析原因認為導致血液標本出現溶血的原因可能為血液采集環節、輸送環節、保存環節、檢驗環節等[7-9]。
臨床研究認為[10-12]在常規生化檢驗當中溶血屬于常見的干擾因素,所以研究溶血導致的生化檢驗項目結果的假性升高或假性降低可以幫助相關檢驗人員減少失誤和誤差,這樣就能夠降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本文結果顯示:溶血組中的AST、ALT、LDH、K+、CHOL 均高于常規組,ALP 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標本發生溶血以后會對上述指標產生嚴重的影響,這樣就會導致相關指標出現較大的誤差。若臨床對于這些指標相關性疾病進行診斷時出現溶血,那就可能會導致血液標本出現誤判,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也導致疾病的治療的治療錯誤或延誤;溶血組的TG、BUN、Cr、GLU、UA 和常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溶血標本對上述相關指標產生的影響較小,但是也可以觀察到溶血標本導致相關指標的檢驗值出現明顯偏高或偏低,懷疑可能是因為研究中的人為溶血導致標本溶血程度不夠,或者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約等。但不排除在一些特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這些指標所產生的誤差會對其治療和診斷產生干擾,因此也提示需對此情況進行重視。
為了避免血液標本出現溶血情況,建議臨床醫護工作者在血液采集時必須通過干燥的注射器和針頭,血液采集后立刻取下針頭,并將血液順著試管壁緩慢的注入干燥試管中,避免注入泡沫,也要防止注入時產生震蕩,這就能夠防止細胞出現破裂而產生溶血[13]。還要了解溶血對生化指標的影響,在監測時要對此情況予以注意,嚴格按照檢驗步驟實行,若出現溶血情況,則需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重新進行血液樣本采集,盡可能提升血液檢驗標本的準確性[14]。
綜上所述,血液標本出現溶血會對標本中的AST、ALT、LDH、K+、CHOL、ALP 指標產生明顯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對血液標本檢驗的準確性會產生影響,容易對疾病造成誤診,因此臨床要采取措施避免溶血標本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