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胃癌是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胃癌的早期檢出率有明顯提高,但是由于胃癌的早期癥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發展到晚期,喪失最佳手術根治的機會,而晚期胃癌的5 年生存率<10%。因此,目前在晚期胃癌治療中依然以化療為主。而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在一線誘導化療后的維持治療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使患者取得最大的腫瘤緩解和生存獲 益[1,2]。因此,在維持治療中合理選擇化療藥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卡培他濱和替吉奧具有安全性高、療效肯定等優點,符合維持治療的選藥原則。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卡培他濱與替吉奧在晚期胃癌患者維持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和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腫瘤科在2017 年2 月~ 2018 年8 月收診的155 例晚期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接受一線誘導化療后病情控制,根據維持治療的藥物不同分為卡培他濱組(76例)與替吉奧組(79例)。卡培他濱組男40 例,女36 例;年齡39~73 歲,平均年齡(58.8±8.2)歲;胃底賁門癌20 例,胃體癌23 例,胃竇癌33 例;其中高分化腺癌8 例,中分化腺癌30 例,低分化腺癌27 例,印戒細胞癌11 例;其中有8 例腹膜轉移,19 例肝轉移,13 例肺轉移,4 例骨轉移。替吉奧組男43 例,女36 例;年齡35~75 歲,平均年齡(59.2± 8.5)歲;胃底賁門癌24 例,胃體癌22 例,胃竇癌33 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2 例,中分化腺癌29 例,低分化腺癌25 例,印戒細胞癌13 例;其中有10 例腹膜轉移,17 例 肝轉移,15 例肺轉移,5 例骨轉移。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為晚期胃癌患者,臨床分期為Ⅲ~Ⅳ期。②年齡≥18 歲,性別不限;③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OCG)評分≤2 分,預計生存期≥3 個月;④至少有1 個可測量病灶;⑤無其他惡性腫瘤病史;⑥經過4~6 個周期的一線誘導化療后病情達到疾病控制。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慢性感染疾病者;②伴有其他嚴重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疾病等疾病者;③合并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的患者;④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卡培他濱組:選用卡培他濱片(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024),用藥1000 mg/(m2·d),分成早晚2 次飯后服用,連續用藥14 d,停藥7 d,21 d為1 個周期。替吉奧組:選用替吉奧膠囊(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35),40~60 mg/d,分成早晚2 次服藥,連續用藥14 d,停藥7 d,21 d 為1 個 周期。兩組患者均維持治療到病情進展為止。在維持治療期間,每2~4 周期進行1 次療效評估。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近期療效,于維持治療6 個周期后進行近期療效的判定,參照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標準判定:完全緩解(CR):全部靶病灶消失,且持續時間>1 個月;部分緩解(PR):靶病灶的最長徑減少≥30%,持續時間>1 個月;穩定(SD):靶病灶的最長徑減少<30%,或是增加<20%;進展(PD):靶病灶的最長徑增加≥20%。疾病控制率=CR+PR+SD。②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在維持治療期間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并參照常見不良反應事件評價標準(CTCAE)4.0 版本進行不良反應的分級。③遠期療效指標:跟蹤隨訪2 年,記錄兩組的總生存時間(開始治療到死亡的時間或末次隨訪時間)、疾病進展時間(開始治療到腫瘤進展時間或是末次隨訪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近期疾病控制率比較 卡培他濱組CR25例、PR 16 例、SD 20 例、PD 15 例。替吉奧組CR 23 例、PR 19 例、SD 21 例、PD 16 例。卡培他濱組近期疾病控制率80.26%(61/76)與替吉奧組的79.75% (63/7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胃腸道不適、手足綜合征、肝功能損傷、乏力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的不良反應以1~2 級為主,少數患者出現3~4 級 不良反應,均無治療相關性死亡。見表1。

表1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的遠期療效指標比較 卡培他濱組總生存時間(16.1±2.3)個月,疾病進展時間(8.6±1.4)個月;替吉奧組總生存時間(16.5±2.4)個月,疾病進展時間(9.0±1.6)個月。兩組總生存時間、疾病進展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晚期胃癌的臨床治療方式以全身化療為主,常用藥物有氟尿嘧啶類、鉑類、紫杉類、伊立替康等[3]。在一線化療中一般選擇氟尿嘧啶類藥物為基礎的兩藥聯合化療方案,患者往往需要接受4~6 個周期的化療,而長時間的化療易累積藥物毒性,引發毒副反應,影響化療效果,也限制了部分藥物的應用[4]。本次研究中對比分析在晚期胃癌患者的維持治療中,卡培他濱與替吉奧的應用效果和安全性,結果顯示:卡培他濱組近期疾病控制率80.26%與替吉奧組的79.7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胃腸道不適、手足綜合征、肝功能損傷、乏力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的不良反應以1~2 級為主,少數患者出現3~4 級不良反應,均無治療相關性死亡。卡培他濱組總生存時間(16.1±2.3)個月,疾病進展時間(8.6±1.4)個月;替吉奧組總生存時間(16.5±2.4)個月,疾病進展時間(9.0±1.6)個月。兩組總生存時間、疾病進展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卡培他濱與替吉奧在維持治療中的療效相當,安全性相當,均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獲得一定的生存獲益,且不良反應少,患者能耐受,卡培他濱和替吉奧均是口服化療藥物,用藥方法簡單,且不良反應少,尤其適用于老年患者中,而晚期胃癌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群,因此可適用于晚期胃癌患者的維持治療中。卡培他濱是口服的氟尿嘧啶類藥物,在用藥后能經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催化,轉化成氟尿嘧啶,從而產生細胞毒性作用,殺滅腫瘤細胞[5,6]。而替吉奧是一種復方制劑,是氟尿嘧啶衍生物,其活性成分包括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奧替拉西,三種活性成分相互配合,提高抗腫瘤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較高。鄭禮平等[3]對比分析了卡培他濱與替吉奧在晚期胃癌維持治療中的效果,認為兩藥在維持治療中的療效相當,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不良反應能耐受,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晚期胃癌一線誘導化療后的維持治療中應用卡培他濱和替吉奧的療效相當,且安全性均較高,能獲得一定生存獲益,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臨床中可結合患者的個體化情況合理選擇藥物,并在治療期間加強不良反應的預防和監測,保證用藥的安全性,提高生存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