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體隆,郝培娟,張雙平,任丹丹,郭馨雯,陳 蕓
(1.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呂梁 032200;2.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新冠肺炎病毒潛伏期長,傳播性強,可通過空氣和接觸傳播[1]。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暴發并迅速蔓延,給全國醫護人員帶來空前挑戰,同時他們也承受著巨大的心身壓力,在心理健康方面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尤其是外地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2020年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2],對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心理進行及時干預。本研究通過調查山西省支援武漢優撫醫院抗擊新冠肺炎一線醫護人員及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汾陽醫院的普通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以期為今后醫護人員心理干預提供數據和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問卷星微信調查,調查表標注研究目的及填寫方法,將2020年3月20日—4月15日山西省支援武漢優撫醫院抗擊新冠肺炎一線醫護人員75例及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汾陽醫院的普通醫護人員64例分別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本研究通過山西省汾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20)018號]。
1.2 納入標準 自愿配合且能理解本研究的醫護人員;山西省支援武漢優撫醫院抗擊新冠肺炎一線醫護人員;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汾陽醫院普通醫護人員。
1.3 排除標準 調查過程中醫護人員罹患疾病,包括新冠肺炎者;調查過程中醫護人員犧牲者;其他不可測的意外者。
2.1 評估指標 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3-4]編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醫護人員心理健康調查表》,共35題,其中1~5為基本資料,12、14、16~26題為抑郁維度問題,6~11、13、15、27~35題為焦慮維度問題。①正向題計分方法:沒有或很少時間,計1分;小部分時間,計2分;相當多時間,計3分;大部分或全部時間,計4分。②反向題計分方法:沒有或很少時間,計4分;小部分時間,計3分;相當多時間,計2分;大部分或全部時間,計1分。焦慮及抑郁評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檢驗水平α=0.05,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醫護人員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學歷、職業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75例一線醫護人員與64例普通醫護人員一般資料比較
(2)不同職業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 兩組醫生、護士焦慮及抑郁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技師例數較少,未做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職業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分,±s)

表2 兩組不同職業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組別 例數醫生 護士 醫生 護士觀察組 72 27.44±6.80▲ 30.19±6.52▲ 29.13±8.52▲29.59±7.36▲對照組 63 25.49±5.76 28.56±6.88 22.29±7.87 24.43±8.12
(3)不同學歷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 觀察組碩士、本科學歷醫護人員焦慮及抑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專科例數較少,未做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學歷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分,±s)

表3 兩組不同學歷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組別 例數碩士學歷 本科學歷 碩士學歷 本科學歷觀察組 74 27.81±7.28▲ 29.58±6.72▲ 28.81±8.55▲28.90±7.81▲對照組 62 26.70±5.79 26.15±6.67 20.75±6.70 25.16±7.55
(4)不同性別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 兩組醫護人員男性焦慮評分、女性抑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女性焦慮評分、男性抑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性別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分,±s)

表4 兩組不同性別醫護人員焦慮、抑郁狀態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組別 例數男女男女觀察組 75 25.39±6.07 30.22±7.40▲ 27.44±9.47▲29.64±7.36對照組 64 23.71±5.15 25.55±7.07 23.07±6.04 26.23±7.51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成為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重危機和嚴峻考驗。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我國及時采取了全面、嚴格、徹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斷了病毒的迅速傳播。在抗疫工作開展中,面對隨時感染病毒的危險和緊迫的工作安排,很多醫護人員沖在救治第一線[5],其心理狀況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6-7]。2020年3月5日,疾病預防控制局發布《關于加強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的通知》,鼓勵對相關患者及醫護人員進行心理援助的工作,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及指導。
人體在應激狀態下,易產生抑郁、緊張、煩惱、易怒、過度敏感、焦慮等情緒[8-9],抑郁和焦慮是常見的情緒反應[10]。及時調查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及時發現心理負面問題,對醫護人員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預,保護其心理健康。本研究通過對75例山西省支援武漢優撫醫院抗擊新冠肺炎一線醫護人員及64例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汾陽醫院普通醫護人員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發現觀察組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其焦慮及抑郁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疫情突發,情況緊急,疫區醫療資源緊張、防護設備缺乏、醫護人員高工作強度且對疾病了解不夠全面等,很大程度上沖擊著一線醫護人員的內心,導致其焦慮和抑郁情緒明顯上升,對照組所在醫院雖也有新冠肺炎病例,但比較少,醫護人員壓力也比較小。姚磊等[11]研究表明,感染科隔離病區一線醫護人員廣泛存在焦慮及抑郁,且與疫情因素、工作負荷、職業危險等因素有關。本研究對不同學歷、性別的醫護人員的比較發現,觀察組本科、研究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女性焦慮情緒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男性抑郁情緒評分也高于對照組(P<0.05)。
面臨嚴重應激性事件時,不同學歷、性別的醫護人員都會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臨床中,很多醫護人員在出現精神性焦慮、抑郁的同時,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一些軀體癥狀,如睡眠障礙、疲勞感、胃腸道不適等,也提示心理干預的同時不僅要關注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變化,也要有針對性地改善軀體癥狀,以達到緩解其緊張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目的。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有限,觀察指標少,客觀評估指標少,結果可能存在偏倚,今后將完善研究方案以進一步跟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