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南 田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130119)
2021年7月24日,國家“兩辦”下發了“雙減”政策,宣告著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減少,也間接給實體書店帶來了重大利好。6-14周歲的兒童屬于學生群體,作為雙減政策受益者,如何合理安排兒童的課后時間活動,家長們需要著重考慮選擇,圖書館、實體書店等閱讀空間成為許多家庭的選擇,兒童書店獲得了更大的關注度。2021年,全面放開三胎政策,我國兒童人口將會越來越多,專為兒童設計的實體書店將擁有更大的市場。服務人群的增加,使兒童書店類建筑在使用過程中暴露的問題給設計者們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書店”不再僅僅只有書籍,“兒童”不止是區別于傳統的噱頭。
伴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截止2020年中國兒童占全國總人口比重達到17.71%。2021年8月,國家鼓勵三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兒童人口將會受到一定的刺激小幅度增加。作為祖國的未來,近三億的兒童需要獲得更高的關注度。2018年“全民閱讀”第五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閱讀、特別是兒童閱讀問題得到了國家以及全社會人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兒童書店作為兒童閱讀的重要場所之一,其空間性質也決定了建筑需要主動承擔起彌補中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陷與不足的責任,因此兒童書店的存在勢在必行[1-3]。
數字化時代,互聯網資訊、網絡書店、電子書籍和手機閱讀以及有聲書等多種方式嚴重沖擊了實體書店。作為城市文化的象征,實體書店卻岌岌可危,步履維艱。2020年全國書店統計中,有1 573家實體書店倒閉,比2019年整整多出三倍,這不僅僅是受疫情單一因素影響。傳統意義上的書店急需轉型才能不被社會淘汰。經過幾年的實踐,業界達成了著重于細分領域的共識,網紅書店(如圖1、2所示)、咖啡館書店、體驗式書店等,兒童書店作為實體書店的細化分支,也成為了轉型的選擇之一。

圖1 網紅書店——“最美書店”成都都江堰鐘書閣

圖2 網紅書店——“最美書店”重慶鐘書閣
一些傳統的書店,更多的是服務于所有社會群體,雖然設有兒童閱讀區,但卻忽略了兒童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求,很多書店并不能使兒童們擁有良好的閱讀體驗。社會的進步,需要有一群設計者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尊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進行專業的兒童書店設計。與此同時,家長的受教育程度隨著時代進步逐漸提升,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舍得對兒童教育投資,兒童教育以及閱讀的支出日益增加。疫情期間,公共圖書館不僅有使用人數限制,而且受預約、交通、時間等影響,兒童書店更靈活地出現在了家長視野中。在疫情和“雙減”政策推行的雙重加持下,兒童不需要奔波于輔導班之間,為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傾向于來源于書本而非手機,同時絕大多數家庭并不能提供專注于閱讀氛圍的空間,這些條件更是推動了兒童書店這一類型的發展[4]。
2004年7月,北京蒲蒲蘭繪本館作為中國第一家兒童書店出現以來,各城市的兒童主題書店,兒童繪本館也競相出現。近十年,以一線城市為主的一批新型兒童書店正逐漸興起,不再遵循傳統,把目光轉向兒童本身,嘗試去做到真正的尊重兒童,了解消費兒童。
2.2.1 設施設備欠缺
有些兒童書店的設施較為單一,配套設施不齊全,無法滿足特殊情況下一些應急需求,并不能給兒童有良好的閱讀體驗和消費體驗。例如沒有足夠桌椅,許多人只能席地而坐(如圖3所示)。

圖3 席地而坐的讀者
2.2.2 存在安全隱患
由于兒童這一人群具有特殊性,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好奇心強,室內設施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尤其是設施的邊角部分,過于尖銳、鋒利這些都是潛在的安全隱患(如圖4所示)。

圖4 讀者空間缺少私密性
2.2.3 空間流線布局
許多兒童書店的流線比較復雜欠缺思考,各個功能分區并不明確,商品陳列缺少秩序等,一旦空間設計出現問題,會引發一些混亂情況,例如人流擁堵、環境嘈雜、消費者的活動空間缺少私密性,往往會產生相互干擾的狀態。
書店作為販賣書籍的店鋪,一直以來作為承載傳播知識文化載體的場所,最基本的屬性就是教育性。兒童書店最基本功能就是讓使用者在建筑里能夠通過閱讀等一系列活動學習知識。雙減政策的實施,賦予了兒童書店需要承擔起承接學校和家庭教育之外的社會教育環節的使命?;ヂ摼W時代下,知識載體不僅僅局限于書本,兒童書店不止要提供紙質書籍閱讀空間,也應該考慮文化傳播形式的多樣性,例如開辦讀書交流會、作家講座、文化沙龍、VR閱讀區、球幕劇場等,將智能系統引入書店系統,新舊交融賦予書店新的意義[5]。
作為我國建筑四大方針之一的安全,是書店建筑設計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兒童在一個家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兒童這一群體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點,相比于成年人更為脆弱,使其成為極易受到影響及傷害的對象。因此不止是建筑自身強度以及防火疏散的著重考慮,兒童書店的內部空間設計、流線設計乃至室內布置器材的選用,都需要將安全作為設計要點。
兒童因其生理及活潑好動的心理,使其不同于成年人擁有足夠的自制力和專注力能夠長時間專注于同一件事。這也是兒童書店存在的另一層意義,將成人閱讀和兒童及親子閱讀分割開,互不影響,雙方均能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兒童書店建筑閱讀空間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特定活動環境下能夠進行建筑空間功能的轉化,例如不同于圖書館及學校固定的桌椅板凳,選用符合兒童人體工學的非固定家具等,在安全前提下可以應對兒童在空間中可能會進行的其他行為。賦予空間多重屬性,同時也符合可持續性原則。
近年來,全國各地雨后春筍般增長的各類高顏值網紅書店,吸引了眾多人前去打卡,增加了書店的顧客人數,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實體書店的窘迫,但是也給一些專心閱讀的讀者帶來了某些困擾。書店建筑設計的初衷也是閱讀消費空間,有些為了達到美觀進行的某些甚至繁縟的設計,實屬不必。創新轉型、豐容藏巧的同時,更應遵循適度實用,避免空間的浪費。對于兒童書店而言,過度的童稚化裝修設計并不能給兒童更好的閱讀體驗,而且還會分散兒童的注意力,甚至內部裝修的不規范可能會對兒童帶來安全隱患。
無論是傳統書店還是作為細化分支的兒童書店建筑,建筑的空間形式和功能形式隨著讀者的使用要求而不斷提高和變化,為了滿足讀者需求,都必須從單一的賣場型閱讀消費空間轉型,書店功能必須走向多元化,建筑空間由單一屬性轉化為復合性閱讀空間。加入更多功能形式的變化,目的還是為讀者服務。兒童書店可以考慮開辟親子閱讀區域、手工區域、游戲互動區、親子劇場、兒童輕食區、文創禮品區等,多角度全方位為兒童提供服務,以活動帶動附屬經濟增長。
兒童書店建筑服務的主體是兒童,如何讓兒童能夠對場所產生探索觀察的樂趣,使兒童擺脫對新環境的惶恐不安,能夠讓兒童產生歸屬感,并想去親身見證建筑的各種功能,提高兒童對建筑各個空間功能屬性的參與性,也是兒童書店建筑在設計階段需要考慮的重點。歸根結底,還是要以人為本,真正地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嘗試以兒童接觸理解世界的方式方法去看待建筑的空間含義。
隨著三胎政策的全面開放,許多家庭擁有不止一個兒童成為了社會現狀。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幫助一位家長同時帶領兩位及以上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使他們都能在兒童書店獲得相對滿意的體驗,是設計者必須直面的問題。在兒童書店建筑的設計過程中,也會衍生出下列問題:從活動行為角度來說如何做到大齡兒童和低齡幼兒互不干擾,又能保證兒童能夠盡量出現在家長的可視范圍內;從使用角度來看如何做到兒童在家長視線盲區能夠保證人身安全,一旦意外時建筑功能是否具備應對措施;從突發狀況緊急疏散角度來說如何設計空間流線從而保護兒童和家長的人身安全;疫情時期,如何設計流線能夠最大程度做好疫情防控,這些現實問題都需要設計者仔細考量[6]。
“雙減”政策的推行,使一些大齡兒童在自身家庭無法營造專心學習環境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在咖啡廳或書店學習。大多數兒童書店相對于咖啡廳,可提供的空間較少。設計者如果將“成人自習室”的模式和兒童書店的功能相結合,將會吸引更多的家長帶孩子來書店進行體驗,定期開展學術沙龍、教育講座,帶動書店商品消費增長。也可以引入科技設備、技能體驗教室等,配套相關圖書,體驗式更好了解相關知識,從而給兒童提供更多獲取知識方式。
綜上所述,兒童書店建筑設計不再是僅僅為了售賣出更多書籍的單一營業場所。我國現存兒童書店不少,但是投入使用后暴露出許多問題,需要引起設計師的注意并努力解決。設計師們應該尊重兒童,并試圖理解兒童這一群體的行為背后蘊含的需求,學習掌握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全方面的替兒童考慮各種可能性,設計出真正讓兒童喜歡、容易產生歸屬感、愿意長時間逗留、并試圖多次體驗的兒童書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