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龍WANG Zheng-long;陳春銀CHEN Chun-yin
(中煤長江基礎建設有限公司,南京 210046)
抗滑樁作為支擋結構,在地質災害風險防治工程、邊坡工程以及基坑工程等基建工程中,均有著廣泛的應用,并且應用力度和研究深度日漸增大。基建工程施工期間,設計抗滑樁,須采取非連續結構設計理念,綜合運用土體結構自身所具有的強度,從而形成拱效應[1]。通過抗滑樁樁體之間的土體形成的下滑推力,達到對周圍土體進行支撐的目的。簡而言之,在基建工程施工環節,加強樁間土拱效應利用,可實現不間斷支護效果。
土拱效應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承受外界荷載壓力時,土拱具有很大應用優勢,所以在基建工程施工期間,土拱效應原理普遍在隧道拱頂、橋拱等多個方面有所體現。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土拱效應最早是英國科學家經過實際調查發現的“糧倉效應”。隨著技術發展,太沙基通過實驗探究,從科學角度印證土拱效應存在,自此之后,研究土拱效應的規模逐漸擴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增多。
土拱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外部荷載介質影響,導致土層出現不均勻位置移動,導致土層內部的應力發生轉變,形成新的分布狀態。除此之外,土體相互之間的粘聚力以及摩擦力,對土層產生影響,使之變成拱狀結構形態。土拱效應是將壓力通過拱腳傳輸到穩定介質中,介質在接受壓力后將其進行轉化,形成拱軸力,最終形成土拱。
基建工程施工期間,若是周圍土層出現滑動趨勢,施工人員要提前作出勘探,將抗滑樁工程落實到實處[2]。抗滑樁在土建工程施工期間,會受到自身因素影響而出現變形,對土層滑動產生阻礙作用。抗滑樁之間的間距不同,其形成的坡體外側移動趨勢也存在差異性。當抗滑樁前方位置的土體開挖時,土層外側移動趨勢也會表現出明顯的增加態勢。土壓力不均勻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抗滑樁受到土體的不間斷擠壓,此橫向位移距離比土體位移距離要小,樁體的部分約束為樁間土體,不同的約束壓力下樁體的剝落程度不同。換言之,由于處于不同的地方,相鄰兩樁的位移因此也不同。抗滑樁周圍地方的土體出現的不均勻位移,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各位置的土體抗剪作用形成影響,土壤顆粒在土層中形成楔緊作用,因而產生土拱效應[3]。
通過形成土拱來改變介質應力是土拱效應的特點,當應力重新分布時,拱起后層的壓力通過拱腳傳遞到穩定介質。造成土拱效應存在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土拱的支撐部分要有堅固的拱腳。第二,土層存在相對位移或不均勻位移。第三,拱在土層中的剪力值不應低于成土后的抗剪強度。只有當土層處于上述環境時,才能對其強度進行調整,以達到抗剪應力、達到靜力平衡的目的。
在基建工程實施期間,土拱效應會受到土層內部的粘聚力和摩擦角的相互作用影響,造成部分土層出現不均勻位移現象和變形現象,但是其他部門是會在一定時間段內保持相對靜止的。這種情況出現,摩擦力會在有位移活動的土和無位移活動的土之間產生,減少對有位移土的支撐壓力并增加對無位移土的支撐壓力,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4]。
土拱效應是通過調節土的抗剪強度,使土拱處的剪應力低于土的抗剪強度。在研究土拱效應期間,抗滑樁無論是結構力學還是定義上都屬于一種承力結構,都可以清楚的發現,通過對抗滑樁土體的滑動情況作出控制,抗滑樁兩側位置能夠對樁基后部分的坡體壓力予以承擔。兩個相鄰的抗滑樁與拱腳的作用相似,利用拱將受力情況傳輸到拱腳位置,實現抗滑樁的堅固性和穩定性。
綜合考慮土體所有材料的基本性質,對計算模型作出簡化處理,可完成以下研究假設。第一,土拱后土層的推力按照集度分布,與拱跨度方向保持一致,拱前基本保持臨空面。第二,拉應力沒有在拱軸線橫截面的上方位置出現。第三,拱腳可以以相鄰的兩個抗滑樁為保證,不能存在任何轉動約束,同時屬于無鉸拱[5]。
如圖1 所示,根據這些假定,如結構力學中的無鉸拱原理,懸鏈線是合理拱軸線的基本形式,其關系表達式如下所示:

圖1 拱軸線受力分析圖

在公式中,l 為土拱凈跨度,f 為土拱矢高,l 和f 均表示為坐標系。
懸鏈線拱的力學特點受到荷載集度作用影響,在拱軸線的上方位置界面處不存在剪力和彎矩。沿著軸線切線的方向,拱圈會受到軸向壓力作用,位于單向受壓應力的狀態。根據靜力平衡可知:

在土拱效應影響之下,抗滑樁具有十分復雜的受力特性,綜合抗滑樁支座而獲得三角拱。以結構力學為基礎,運用力矩平衡條件和力完成土拱軸線方程建立。

在公式中,h 表示土拱高度,H 表示的含義為水平反力,N 表示的含義為拱頂界面軸力,V 表示的含義為豎向反力。
在抗滑樁的設計計算中,確定抗滑樁間距是分析抗滑樁力學特性的關鍵要素。經過驗算兩個抗滑樁之間的土體抗壓強度值,明確樁間距。拱腳與拱頂兩個位置最易遭受到毀壞,以土的極限平衡條件為依據,通過兩個截面強度值再次明確樁基之間的間距,完成關系表達式建立[7]。
3.3.1 抗滑樁間距的上限解
為保證樁前土體在樁間不滑出,樁前土體的應力應小于樁前土體的抗滑力。文中還考慮了樁土間摩擦樁的直接作用。依據在靜力平衡條件下,定量地得到了抗滑樁樁距的上限解。
如圖2 所示,在天然狀態下,下滑力的曲線為abcdef;在設計情況下,曲線為ab’d’e’f’;在斷面1,2,3,……處,總下滑力為p1,p2,p3……;抗滑樁,處于斷面4 處。

圖2 自然情況及設計情況下的下滑曲線圖
圖3 中,當土體單元1-2-3-4 發生滑動與位移時,就務必克服1-2 和3-4 側的阻力。取得1-2-3-4 上的一塊計算單元,假定計算單元的摩擦系數為f,作用在dy 上的上部應力為R,下部應力為R+dR。假定水平應力和垂直壓力之比為λ,那么1-2,3-4 面上的摩阻力為2fλR,根據靜力平衡為:

圖3 土體1-2-3-4 的計算單元

在邊界條件(y=0,R=Pn)下的解為:

式(7)適于任何一單元,將f 和λ 代入上式即可得到R 值。本段之始P0=0,A=P1/S0l,計算出R 值,把該值賦給下一段的S。重復使用,最終求解出最后一段的R 值。抗滑樁作用于下塊的全部荷載,需滿足,可化為

其中PS=PS1+PS2,ζ 為樁的傳力比系數。
3.3.2 抗滑樁間距的下限解
考慮樁土相互作用和土拱效應的抗滑樁間距下限解是其獨有的特點。下限解的核心思想是樁間土體應力傳遞為0。通常把樁間土體視為各向同性材料,對理論計算進行了簡化。假定樁和土體間的摩擦力是為水平應力和垂直壓力的比值為λ。滑動面的摩擦阻力也應考慮在內。如圖4 所示,為抗滑樁靜力平衡圖。

圖4 抗滑樁靜力平衡圖
條件式為:

其中
E=RLΨ;F=2 (E+γ1h1D)λtanδ+2ch1;W=γ1h1LD;F0=Wtanφ0+c0LD
式中R 是上限解中最后一結的R;L 表示抗滑樁的中心距;Ψ 表示土拱影響系數;δ 表示抗滑樁與土體間的摩擦角;D 表示抗滑樁的長邊長度;h 表示滑體厚度;γ1表示土體的重度;λ 表示水平應力和垂直壓力之比;c 表示樁土之間的粘聚力;φ0表示土體的內摩擦角;c0表示土體的粘聚力。
將上述各量代入條件式(9),整理后的:

在受到被動土壓力的影響后,土的抗剪切力性能會下降,若被動土的影響能力較小時,當滑動面傾斜角不超過5°,那么此時可利用的土拱壓力與抗變形作用進行抵消,但是這種效果比較弱,因此會減少被動土壓力支撐。只有土拱被破壞,被動土壓力支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在分析抗滑樁期間,被動土壓力可以忽略不計。
受到滑坡推力影響,土拱沿著滑動方向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形變問題,待變形以后,將會出現剩余下滑力。將土拱進行劃分,使其形成多個塊狀,在計算剩余下滑力時,按照以下公式展開:

在公式中,Ri余為土拱在第i 段下的剩余下滑力;Wi表示在第i 段下的土拱重量;αi表示在第i 段下的土拱傾斜角度;ci表示在第i 段下的土拱粘聚力與內摩擦角。
假設抗滑樁為單排分布,形成具有連續性和對稱性的土拱。在同一樁后側的局部位置,毗鄰的抗滑樁之間形成三角形受壓區。土拱腳最不利的損傷面位于三角形的兩腰位置。如果拱圈的土壤遭受到破壞,就需要將其剪出到臨空面。分析期間,作了以下假定。首先是土拱的俯視平面應變問題。其次是位于破壞面位置的應力分布處于均勻狀態。再次是利用莫爾-庫侖公式作為強度分析準則。最后根據三角形破壞面的長度來決定樁的寬度和樁的夾角。[9]

在公式中,t′表示的含義為三角形破壞面長度。t 表示的含義為土拱拱圈厚度。δ 表示的含義為軸向壓力法與破壞面夾角。b 表示的含義為樁身寬度。
以前文的分析與判斷為基礎,分析了樁間土拱承載力與內摩擦角之間的關系,其得到的關系曲線如圖5 所示。

圖5 樁間土拱承載力與內摩擦角關系曲線圖
抗滑樁在基建工程施工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對處理滑坡、泥石流等問題與防治地質災害具有積極的意義。由于抗滑樁周圍位置的土體具有復雜的運動情況,在計算和假設期間也存在著比較多的局限性,導致沒有徹底解決抗滑樁加固機理和土工效用相關問題。本文繼于相關研究者研究成果,通過數值算法作出論證,保證工程更加具有安全性和可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