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
(菏澤市博物館,山東 菏澤 274000)
陶瓷是先人勤勞與智慧的文化載體,代表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和認知。青花瓷紋飾賦予其靈魂,承載著人們精神追求,魅力歷久彌新。青花瓷起始于唐宋時期,元代成熟,明代青花已經成為主流瓷器,不僅系統性地總結出燒制青花瓷的經驗,還豐富了青花瓷的紋樣,這一時期的青花瓷美不勝收、異彩紛呈,有“青如天,明如鏡,聲如磐,薄如紙”的美譽。明代青花瓷作為青花瓷技藝發展的關鍵階段,其工藝更為完善,相比清朝更具代表性。
明代是燒制青花瓷的繁榮階段,明代青花瓷繼承了元青花的技藝,推動青花瓷走向新高峰,不僅器形有所創新,紋飾也紛繁復雜、多種多樣,創燒出諸多適合外銷、極具外來影響的新紋飾與新器形。明代是青花瓷發展工藝的過渡期,鄭和下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有利于瓷器呈現出青花色澤,更為美麗優雅,推動了整體明代陶瓷工藝的發展①。當時景德鎮瓷業空前發展,壓倒其他著名窯場,成為造瓷業的翹楚,造型、胎釉、紋飾、工藝均可代表當時最高的瓷器工藝水平,產量驚人。明代青花瓷發展經過多個階段,不同階段紋飾特征不同。
明代初期,青花瓷器有壺、瓶、碗、大小盤等,青料以國產料為主,顏色多是泛灰,呈淡藍色,風格受到元朝影響,頗有元朝遺風②。明宣德年間的青花瓷顯示出精湛的造詣,青料多是蘇麻離青,器形多樣,釉面色澤好,胎質細膩,釉質肥潤,紋飾描繪細膩,紋樣豐富。造型異域風格,呈色濃重明艷,紋飾超凡脫俗。
明代中期,從正統元年(1436)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130年間歷經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時局動蕩,經濟衰退,人心不安,該階段當權者頒布了造瓷禁令,陶瓷出現了歷史空白時期。到弘治、正德年間青花瓷再次崛起,瓷器紋樣、類型豐富,紋飾布局產生了新的變化,初期疏朗,后期繁密,有高士、三國、行龍穿花、嬰戲等類型③。
明代晚期,從萬歷十年(1582)到崇禎十七年(1644),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該階段青花瓷紋飾道教色彩濃烈,多為八仙、仙鶴等內容,上色時細筆、粗筆結合使用,細筆精細穩定,粗筆注重暈染。
《孟子·盡心上》記載:“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是人以自然純真本性為美的表述,嬰戲紋作為傳統陶瓷題材之一,在中國陶瓷裝飾中以獨特風格紋飾被廣泛應用,展現出人們追求純真、崇尚自然的愿望。嬰戲紋最早出現于戰國玉器上,漢代孝子故事內容也多出現兒童形象,魏晉時期的壁畫磚多描繪兒童游戲場景,后逐步形成嬰戲紋飾④。明王朝初期青花嬰戲紋蘊含著回歸宋朝文化審美的期盼,為后期青花嬰戲紋奠定了基礎,明代中期王陽明哲學、浪漫主義思潮對嬰戲紋飾產生影響。李贄是浪漫思潮重要人物,宣揚童心,反對虛偽,提倡真心。在社會變革下,嬰戲紋飾空前發展,從單個幼童發展至多個幼童,場面熱鬧,兒童神態各異。明代中期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嬰戲紋極具特色,種類豐富,將兒童生活場面全面反映出來,紋飾生動活潑,充斥吉祥意蘊與童真情趣,嬰戲圖案多是蹴鞠圖、戲蓮圖、捉迷藏圖、放風箏圖、玩花燈圖、對弈圖、斗蛐蛐圖等。
明代后期戰火不斷,時局動蕩,經濟、政治走向衰竭,民窯仍大量應用嬰戲紋飾,風格變化,獨具特色。萬歷后期嬰戲紋飾使用雙勾分水技法,簡筆變形,更為夸張豪放,多是“大寫意”描繪模式,充分表現出兒童活潑天真的表情,紋飾栩栩如生⑤。明崇禎、天啟年間,嬰戲紋題材更為廣泛,畫面簡潔,減少了場景襯托物,多描繪孩童,甚至有些僅描繪嬰孩,不求形似,難以看出眼鼻,但生動、表現力強,風格獨特鮮明。明代中后期青花嬰戲紋充滿民間藝術激情,是形式美與內容的統一,嬰戲紋飾不斷發展,構圖從疏朗變得繁密,畫法從圓潤流利變得細硬,紋飾從淡雅變得濃重,紋飾題材更為豐富,對后世影響較大。
女性在封建社會地位低下,仕女圖紋飾卻備受歡迎。仕女圖繁榮興盛于唐朝,特征是肌膚豐盈、體態飽滿,宋代較為罕見,多流行花鳥畫,明代則是發展仕女圖的重要階段,早期受限于青花原料仕女類紋飾較少。明朝中期仕女圖所呈現的多是貴族婦女生活,數量較少,為明后期仕女圖發展奠定了基礎,明晚期則大量出現仕女圖,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明中期官窯仕女圖紋飾較少,多流行于隆慶時期,典型時代人物特征是身體修長,且多組合嬰戲紋飾,畫風寫意,線條古拙有力,相比嘉萬時更明艷精細⑥。如青花仕女圖為長方蓋盒(圖1),長寬高分別是27.4厘米、16厘米、16厘米,為官窯青花瓷器,四周繪制仕女嬰戲紋飾,下飾山樹花草,上為祥云,人物體態婀娜,身體修長,面目清晰。民窯燒制仕女紋飾瓷器數量較多,繪制“多用弧線”,仕女造型生動又夸張,畫法為勾勒填色,明天順時期仕女的衣紋線條流暢,比例合理,蘊含著寫意畫法的韻味,花草、山石線條圓潤,下裙從腹部到腳部為長弧線條繪制,具有明顯時代特征。

圖1 青花仕女圖(明隆慶年間,天津博物館藏)
明晚期仕女紋飾依舊盛行,仍以民窯燒制的仕女圖瓷器為主,以繪畫意象而言,相比明早中期,仕女圖并沒有過多的改變,一般是在外壁繪庭院、仕女,具體表現場景是仕女坐庭閣前燒香、捧物、撲螢等,輔以山水樹石,細節刻畫也更為細致,如帶有浮雕的木門、燭臺底部三角支架、地磚虛實相隔等。
明前期高士圖較多,明朝中期官窯高士紋飾超脫飄逸,青花顏色穩定淡雅,受成化官窯繪畫風格的影響,這一時期紋飾濃淡雅致,重畫輕描,寧靜淡雅,構圖舒展,線條柔和纖細。圖2為青花高士圖罐,此罐通體飾有五組紋飾,肩部飾纏枝花,頸部飾梅花錦地紋,肩下腹是瓔珞紋,腹部主體紋飾為樓閣高士圖,脛部是變形蓮瓣紋,構圖疏密有致,人物線條柔和纖細,樓閣線條工整流暢⑦。明正德年間官窯創設《十八學士圖》,人物或看書,或賞花,或對弈,姿態各異,人物眾多,線條流暢,構圖舒朗,雙勾平涂畫法,讓畫面更為生動。
民窯燒制瓷器上的高士圖構圖疏簡,線條灑脫流暢,體態自然,勾線圓潤,多使用青花分水技法,在淡雅清麗中增強紋飾層次。高士圖畫法是單線平涂與勾勒點染結合方式,一筆點畫輔助紋飾,顏色淡雅,高士發髻普遍上揚,題材有高士賞菊、攜琴訪友等。
明晚期瓷器上裝飾高士圖紋飾較為常見,青花艷麗,構圖繁縟,單線填色渲染,造型人物不甚準確,含有一定寓意。如青花高士圖罐(圖2),口徑27.2厘米,高4.2厘米,盤外壁繪制四季折枝花,內壁繪制四季折枝花,盤心繪制高士相遇拱手為禮,旁邊童子服侍,有松樹、山石、芭蕉等紋飾,繪制工藝精細。民窯高士圖器物則是寫意與工筆共存,構圖疏朗和繁縟皆有,無論是紋飾、色澤均遜色于官窯,粗者較為失真,創造出單線描技法,拓寬了人物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外銷瓷,具有顯著時代風格,布局雜亂繁密,人物變小,繪制多層紋飾,導致主題不顯著,喜歡使用開光技法,畫筆無力。

圖2 青花高士圖罐(成化年間,海淀博物館藏)
梅花是落葉喬木,花瓣有五片,為白色、紅色等,明代中期梅花紋飾較常見,紋飾明快簡潔、構圖舒朗,多畫筆一筆點畫。民窯梅花紋飾構圖較滿,以復線勾勒梅花枝條,線條圓潤;官窯則構圖舒朗,線條流暢,畫工細膩。明代晚期梅花紋飾大朵簇擁、小朵互生,畫工不甚驚喜,造型靈活,花瓣勾線并填色留白⑧。青花瓷上的梅花紋飾還常出現組合圖案,包括松竹梅紋、月影梅紋等。
牡丹也稱為富貴花,產地是我國西北部,牡丹裝飾紋樣深受民眾喜愛,自唐朝時期流行,延續至今。明代中晚期牡丹作為纏枝紋的重要題材之一,深受上流階級的喜歡。這一時期的牡丹花頭較大,花形飽滿,色彩艷麗,被譽為“花中之王”。明代有纏枝牡丹、吉祥寓意牡丹、折枝牡丹這三種形式,纏枝牡丹較為常見。牡丹還會和其他裝飾紋樣共同使用,例如,牡丹和萬字紋共同繪制,代表富貴萬年,牡丹和石榴共同繪制,代表富貴多子。由此可見,牡丹代表著繁榮昌盛,體現了人們渴望太平盛世。
蘭花也稱為蘭草,被認為是君子的象征,明代中期蘭石紋飾逐漸較少,蘭花紋飾以淡雅柔和、圓潤飽滿為主,萬歷年間繪制蘭草紋飾十分常見,多使用一筆點畫的方式。
荷花也稱為蓮花,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將其譽為謙謙君子,明代瓷器蓮花構圖多樣。纏枝蓮花紋樣莖蔓纏繞,花枝舒展,蓮花搖曳,既可以作為主題紋飾,也可作為輔助紋飾,在定式中追求變化,花蕊有圓形與心形,花形有正有側,花瓣呈麥粒狀,從寬大變得細窄。蓮池紋是寫實的蓮蓬、蓮花、蓮葉,還有水草、鴛鴦等,展現蓮塘景致,花葉舒展,圖案明快,蓮花盛開,還配有荷葉、水草等紋飾。變形蓮瓣紋,蓮紋以花邊方式出現,將花瓣之間并列連接,構成蓮瓣邊紋飾。其中西番蓮紋樣被認為是一種團形的多葉蓮花,它擁有蔓藤纏繞的花枝與艷麗花朵,外形還具備菊花、蓮花、牡丹等象征,用于青花瓷多是“回回花”紋樣。
茶花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明代中晚期茶花盛行,特征顯著,茶花紋樣層次較多,構圖飽滿,葉片細長,官窯紋樣繪畫更為纖巧,構圖舒朗,線條清晰,葉片有鋸齒輪廓。晚期層次不清,茶花紋樣其花瓣多呈多樣性,花朵緊湊飽滿。
獅子紋樣作為奇珍異獸,不屬于我國本土動物,通常是作為貢品獻給皇帝,古人將獅子紋樣進行藝術加工后裝飾于青花瓷上,構成了獨特的圖騰,廣受民眾喜愛。比如獅子多和繡球共同組合成獅子滾繡球紋樣,正如《堪輿圖》中記載:“獅子為百獸王,性最傲,……擲以球,則騰跳轉弄不息。”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獅子繡球穩盤,其主圖是兩只獅子圍繞一只繡球,周圍配上飄帶,呈太極圖方式排列,首尾連接,構圖和諧穩定,獅身整體上色,眼睛留有空白,造型呆拙可愛,相比早期獅子紋樣更為簡化。
古人認為仙鶴長壽,有“鶴壽千歲,以極其游”的說法,仙鶴也被看作是神仙坐騎。因為嘉靖皇帝篤信道教,所以該階段云鶴紋出現較多。萬歷皇帝也推崇道教,青花瓷器上出現諸多道教題材紋飾,有青花云鶴紋碗、青花百鶴圖罐、青花云鶴紋盤等。這一時期云鶴紋飾畫法細致,畫工上乘,形態小巧。
鴛鴦代表夫妻恩愛,是常見吉祥圖案,鴛鴦分雌雄,鴛為雄性,鴦為雌性。在青花瓷器上鴛鴦紋樣均為成雙成對,一般不會單獨出現,和蓮池通常為固定搭配,自宋元時期就有蓮池鴛鴦紋樣,明代成化期高足碗、盤子等均常繪制該紋樣。青花瓷上的鴛鴦紋樣形態似游非游,似飛不飛,小巧可愛,帶有童趣。嘉靖年間蓮池鴛鴦紋飾與宋代風格不同,畫風更為粗獷,缺少恬靜細膩,顯得呆滯。
魚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原始時代人們就已經將魚繪制到彩陶上作為紋樣,多用于裝飾紡織品、青銅器、玉器、瓷器等,代表多子多福,廣受人們喜愛。元青花魚紋形象動態強勢,永宣年間游魚較為和平,魚的形象謹慎小心,游魚的體型較小,自在悠閑,和元青花上的游魚紋樣區別較大。正德年間魚紋繪制較為簡練,不如元青花素描感更強。嘉靖年間魚紋缺少細節刻畫,多是大面積填色,明暗對比不明顯,形態可愛,拙中帶巧。萬歷年間游魚表情呆滯,體型過大,無細節刻畫。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紋樣反映了道教文化元素,繪制了“老子煉丹”“老子騎牛”“南極仙翁”“壽山福海”等主題的道教圖案。還有自唐朝興起的道教八仙人物,他們手中帶有標志性的花籃、葫蘆、寶劍、陰陽板、洞簫、漁鼓等,也稱其為“八寶”。八仙繪制題材有“八仙獻壽”“八仙過海”“煉丹圖”“群仙祝壽”等,且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八寶紋。八寶紋是明中期的常見紋飾,是道教八仙持有的八件法器,具有萬物生長、趨福避禍的意義,各個階層均十分喜愛。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青花纏枝蓮八寶紋三足爐腹部繪制八寶紋,并用纏枝蓮紋裝飾。
儒教文化即為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主張建功立業、入世進取,強調仁、義、禮、智、信。青花瓷器上的儒教文化主題紋飾有“一路連科”“羲之愛鵝圖”“獨占鰲頭圖”“松下高士圖”“攜琴訪友圖”等。明代青花瓷上的“羲之愛鵝圖”紋飾十分常見,多搭配林和靖愛鶴、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構成四愛圖,深受文人喜愛。而“羲之愛鵝圖”則反映出王羲之執著追求學問與書法藝術,意蘊高雅。
明代中晚期佛教文化元素紋飾多體現在梵文、八寶紋、十字寶杵紋、蓮紋等。十字寶杵紋稱其為寶杵紋,佛教法器或利器即為寶杵,多是將雙頭杵交叉為十字形,加上飄帶就是“結帶寶杵”,加上如意云頭就是“如意寶杵”。八寶紋則是八吉祥紋,是由8種代表吉祥物件構成的紋飾,包括傘、花、結、瓶、魚、輪、幢、螺,代表佛家8件法器,代表吉利與福氣。元代八吉祥時無固定順序,自明永樂年間,按照輪、螺、幢、傘、花、瓶、魚、結順序逆時針排序,萬歷年間則將瓶與魚進行調換。成化階段盤心繪制輪,器壁繪制螺、幢、傘、花、魚、瓶、結,此種情況較少。通常八吉祥組合順序嚴格固定。各種裝飾青花瓷瓶上均可能出現八寶紋,為宗教組合紋樣,代表長壽安康、吉祥如意。明代青花瓷上的梵文也較為常見,景德鎮出土青花大杓,杓內寫滿梵文,弘治青花梵文盤內外均寫梵文。
明代中晚期青花瓷紋飾題材豐富,各種花卉、瓜果、人物、動物等是青花瓷上的主題紋飾,在紋飾中的占比較大,形式多樣的紋飾讓明代青花瓷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于變化。明代中期紋飾題材豐富,線條柔美纖細、不拘一格,晚期受到動亂社會影響,題材較為匱乏,畫法抽象隨意,布局不甚講究。明代青花瓷器還有靈芝、桃花、瑞獸等紋樣,受限于篇幅,不過多贅述。
注釋
①馬丁,江建新,穆藝,等.一類明代青花人物故事圖葫蘆瓶的年代考證[J].中國陶瓷,2021,57(11):62-67.
②王志杰.“南澳Ⅰ號”出水青花瓷器主題紋飾特征初探[J].邯鄲學院學報,2021,31(2):64-69.
③馮紹華.明代萬歷、天啟年間景德鎮外銷青花瓷的歷史及藝術特征的相關賞析與簡述[J].中國陶瓷工業,2021,28(3):62-66.
④王愛紅,羅順仁.中國伊斯蘭風:明代正德官窯青花瓷裝飾紋樣研究[J].中國陶瓷,2021,57(2):98-105.
⑤矯克華.化善為美·回歸自然本性:明代后期民窯青花嬰戲紋飾藝術審美研究[J].中國陶瓷工業,2019,26(2):26-34.
⑥徐浩楠.淺談元代青花瓷的圖案紋樣與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紋樣的特色[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4):44-46.
⑦郭智勇,海青.青幽靚麗 質樸典雅:山西博物院藏明代青花瓷精粹[J].文物世界,2020(6):3-6.
⑧陳盈君.從陶瓷紋樣看中國傳統價值觀:以明代青花瓷為例[J].中國陶瓷工業,2020,27(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