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媛麗,雷雨晴 ,陳元慧 ,趙 明
(1.福建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2.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照明是人類現代文明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光亮,然而,過度照明也造成了嚴重的光污染,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嚴重影響,比如浪費能源、危害人類身體健康、干擾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加劇氣候變化、破壞暗夜星空景觀等[1]。1988年,國際暗夜協會成立,成立之初其目標就是“倡導保護暗夜星空”和“教育公眾和政策制定者有關暗夜星空保護的知識”。目前,國際暗夜公園是一種有效保護自然生境、推廣環境教育的途徑,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關注和認可。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單位與國際暗夜協會開展了密切合作,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本文對暗夜理念下的美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實踐經驗展開深入剖析,以期為我國提供借鑒。
暗夜理念是在暗夜公園的基礎上提出,旨在保護夜間環境,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促進生態旅游和天文旅游的發展。國際暗夜公園是一片擁有卓越星空品質的土地,其夜間環境因其科學價值、自然價值、教育價值、文化遺產價值以及提供公眾休閑的作用而受到特別保護[2]。
從廣義的角度看,環境教育是一種引導人們正確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了解環境問題,掌握環境基礎知識,進而培養人們自覺的環境意識及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的教育過程[3]。從狹義的角度看,環境教育是環境教育主體對客體進行教育,其內容以環境知識和技能等為主,旨在幫助受教育者養成與環境相關的意識、技能、心理與素質[4]。
國際暗夜協會發布的《國際暗夜公園指南(2018)》明確提出了其目的:(1)確定、恢復和保護公共土地,如國家、州、省和其他公園,以及公眾可進入的私人土地,以成功的實踐經驗來承諾保護暗夜星空;(2)保護生態,促進天文旅游的發展;(3)促進對自然夜間環境的保護、公眾對夜空及其遺產的欣賞、為專業和業余天文學提供一個理想區域;(4)鼓勵環保專業人士認識到暗夜星空是需要積極保護的寶貴資源;(5)為此類公園提供國家和國際認可;(6)通過向公眾和周圍社區宣傳暗夜星空的重要性,并提供適當管理的范例,鼓勵公園和類似公共實體成為暗夜星空環境倡導者[5]。
《國家公園管理政策(1988)》界定了《1916國家公園組織法》中保護的自然資源和價值之一,并明確提出了最小化人工干擾的要求;《國家公園管理體系計劃:一百年(2017)》明確了暗夜星空為訪客提供游憩體驗時國家公園的管理的行動方向[6]。兩者的目的不謀而合,為更好地保護暗夜星空,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單位與國際暗夜協會開展了密切合作,并且在國際暗夜公園的實踐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深入剖析了被認定為國際暗夜公園的美國國家公園在環境教育方面的實踐經驗,以期為我國的暗夜環境教育研究提供借鑒。
自2015年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來,中國已設立11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其中青海三江源、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湖北神農架、浙江錢江源、福建武夷山、云南普達措、湖南南山、海南熱帶雨林以保護生態系統為首要目標,均與中國最暗的天空所在地有著高度的耦合性[6]。此外,中國荒野制圖也顯示出中國暗夜星空分布與荒野地分布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7]。顯然,在中國的國家公園和其余各類自然保護地中開展暗夜研究是高度可行的。
暗夜星空同樣是中國亟待保護的自然資源,中國高速的城市建設帶來了嚴重的光污染,越來越多的人群進入城市生活,逐漸失去觀賞暗夜星空的機會。光污染會產生很多的危害:(1)危害所有夜行性動物的生活習性;(2)影響人類的晝夜節律;(3)過度的照明造成資金和能源浪費;(4)過度的人工照明加劇氣候變化。
暗夜星空是中國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具有豐富且突出的自然價值、經濟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以文化價值為例,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與天文相關的星宿文化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古人將黃道附近劃分為28組,俗稱“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為4組,每組7宿,與東、西、南、北4個方位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道教名之為“四靈”。暗夜星空是天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根據圖1,國際暗夜公園的數量總量從2014年至今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國際暗夜公園迅速發展;根據圖2,國際暗夜公園增量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2018年和2020年的增量有些許回落,但總體仍然保持增長的趨勢;在2021年3月,國際暗夜公園的新增就達到了8個,合理推測2021年可能會創國際暗夜公園年增量新高。這些數據都證明了國際暗夜公園發展勢頭迅猛,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圖1 國際暗夜公園數量年度變化Figure 1 Annual change in the number of IDSP

圖2 國際暗夜公園增量年度變化Figure 2 Annual Incremental Change of IDSP
4.1.1 背景介紹
奧貝德野生風景河于1976年建于田納西州中北部,以保護美國東部最后一個自由流動的野生河流系統。該公園主要是一條相對狹窄的分支河流走廊,部分毗鄰卡托薩野生動物管理區,公園內生態系統良好,物種豐富,同時也是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1916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基本法》第27條《繁星,繁星之夜》是奧貝德野生風景河開始進行暗夜資源保護的契機;1988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政策》中明確指出暗夜星空是國家公園重要的資源和價值;2016年,奧貝德野生風景河啟動了“暗夜”倡議活動,與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呼吁的項目“星空”的目的相一致;同年,奧貝德野生風景河獲得了3000美元的競爭性贈款,用于公園開展的“暗夜”倡議活動和天文項目;2017年,奧貝德野生風景河正式被國際暗夜協會授予“國際暗夜公園”。
4.1.2 暗夜環境教育
自2013年以來,奧貝德野生風景河的工作人員以促進教育和管理暗夜星空資源為總體目標,向公眾提供天文學和暗夜解釋計劃,目的是為后代保護我們的暗夜星空。園區主要通過與田納西州橡樹嶺獵戶座天文俱樂部和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諾克斯維爾觀察家的天文學家的密切合作來支持其目標。
奧貝德野生風景河的公園解說系統囊括了暗夜理念的解說,其中包括對光污染暗夜星空的威脅、國際暗夜協會認可的暗夜天空質量的測量方法以及標準體系、奧貝德野生風景河的暗夜天空質量調查結果及其在數字信號處理器指定背景下的意義、暗夜天空對公園動物的重要性、暗夜天空對人類幸福和福祉的重要性[8]。
奧貝德野生風景河的舉辦了大量的暗夜專項活動(見表1),這些活動將游客自然而然地帶入暗夜環境,向游客直觀展示了自然暗夜的珍貴性,讓人們意識到自然暗夜保護的重要性,從而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這些暗夜專項活動逐漸被游客認可,參加活動的人數較之前顯著增加,到2017年,一些單個項目的出席人數接近100人。

表1 奧貝德野生風景河舉辦的暗夜活動[8]Table 1 Dark-sky events held by Obeid Wild Scenic River
4.2.1 背景介紹
圖馬科里國家歷史公園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圣克魯斯縣的圣克魯斯河谷上游,占地150公頃,公園保護圖馬科里、格瓦維和卡拉巴薩斯三處的遺跡,以保存早期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遺跡而聞名。
公園內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動物們提供了避難所,同時也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珍貴的夜空資源,向人們展示了原始的西班牙傳教景觀和夜間美麗的星空。1908年9月15日西奧多·羅斯福建立了圖馬科里國家紀念碑,隨后的立法增加了格瓦維和卡拉巴薩斯,并于1990年將名稱改為國家歷史公園。雖然該公園的位置位于亞利桑那州南部兩個城市中心之間,但仍保留了美麗的暗夜資源,在2013年成為國際暗夜公園。

表2 圖馬科里國家歷史公園舉辦的暗夜活動Table 2 Dark-sky events held by Tumacácori
4.2.2 暗夜環境教育
自2016年以來,公園開展了一系列夜間活動,包括“體驗夜晚”、“家庭過夜:1916年傳教之夜”和“蝙蝠之夜”,通過對暗夜環境教育活動的舉辦,吸引更多游客關注暗夜,意識到暗夜資源的重要性,倡導更多人保護暗夜資源。“體驗夜晚”活動每月開放一次,邀請天文學專家講授天文學知識并指導游客使用望遠鏡,人們在欣賞美麗夜空的同時也提高了暗夜資源保護的意識;“家庭過夜:1916年傳教之夜”活動是夜晚游客在傳教會舉辦現場音樂和篝火晚會,青少年游俠為人們解說暗夜相關知識,使人們意識到光污染對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蝙蝠之夜”活動通過生物學家和國家公園管理員對游客科普蝙蝠的生活習性,號召人們保護在夜間生活的生物和暗夜資源[9]。此外,公園還舉辦了“探索夜空之星晚會”、“周六星空活動”和“暗夜攝影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并研發了一系列暗夜周邊產品,如旋轉尋星器、光天文學工具包、星座實地指南和夜空之旅 t恤等[9]。
1916年,美國的《基本法》就提出了對暗夜保護的倡議;1988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政策》中明確指出暗夜星空是國家公園重要的資源和價值;此外,美國各州也分別建立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從國家的基本法到國家公園、州立公園、對公園內部的管理法規的制定,這一自上而下的法律體系,是暗夜保護理念取得快速發展的保障。目前我國對于光污染、暗夜保護尚未定制自上而下的法規體系,這是暗夜保護在我國推進的一大阻力。因此盡快建立相關的法律保護機制,尤其是在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暗夜保護的法律法規可以與自然保護、環境保護等的相關法律條文進行聯動設立,推動我國暗夜星空的保護及其環境教育的發展。
根據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暗夜理念下的環境教育不僅需要專業的觀星設備,比如望遠鏡等,還需要具有專業素養的解說人員。在園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通過運用專業的觀測設備,對日象、月象、流星、彗星等天象進行觀測,再結合解說人員對天文及暗夜知識的專業解說,就可以傳播暗夜保護的理念,提高受教育者的暗夜保護意識。目前,一方面,我國內部的配套服務設施都較為缺乏或者是較為簡單,并且沒有響應的服務機制;另一方面,我國也缺乏專業的解說人員以及專業解說人員的培養機制。因此,在園區管理層面上應制定一套較為完善專業解說人員的培訓機制;在園區服務設施層面上,應置辦相關的配套服務設施來彌補目前的不足。
從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園區的解說與活動策劃十分具有針對性,對于不同類型與不同年齡段的目標人群提供差異化的解說服務與活動安排。不同年齡段的目標人群因其自身經歷、受教育程度、身體素質、個人需求等的不同從而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解說或活動時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不同的目標人群的需求與喜好有針對對性的策劃,以滿足不同目標群體多樣的需求。在進行解說與活動的策劃時,需要針對不同目標群體進行深入的研究,充分發掘同一目標群體的共性與不同目標群體之間的差異性,最大程度上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如此“因材施教”,能夠最大程度的利用現有資源,從而最大化的實現環境教育。
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的差異性造就歷史文化的多樣性,案例中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在進行暗夜環境教育時融入當地的歷史文化,這種創新的環境教育方式不僅激發當地居民對暗夜文化資源的保護,還能吸引更多游客參與到暗夜資源的保護中。依據不同的宗教、建筑、語言、生活和生產方式采用不同的環境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暗夜資源。借鑒美國國家公園的暗夜環境教育,致力于國家公園中暗夜資源的保護,延續當地歷史文化,通過環境教育的方式,使人們充分了解和延續公園的歷史文化,以期采用合適的方法保護國家公園內的暗夜資源。
研究案例通過指南宣傳手冊、圖書出版物、社交媒體、專門網站等方式為公眾科普暗夜資源,突出暗夜資源的價值和強調暗夜保護的重要性,如光污染對生態系統、人類生活及文化遺產等多領域的負面影響,以期提高人們對暗夜保護的認知,重視自然生態環境,全民行動治理光污染。同時也生產、展示或出售一些與暗夜相關的文旅類產品,如印有星座圖案的短袖、尋星器、星座指南、天文工具等。因此我國在開展暗夜解說活動時,可以通過公園宣傳手冊、指定網站、暗夜相關的圖書和文化產品達到宣傳目的,吸引更多游客來公園欣賞暗夜資源,達到環境教育目的的同時也為公園創造了經濟效益。
從案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園區會與天文協會進行合作進行解說或者舉辦暗夜專項活動,也會直接與教育機構、學校等進行合作,舉辦暗夜相關的科普活動與演講活動。暗夜理念下的環境教育一方面需要具備專業的天文知識以及相關專業設備,另一方面需要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因此,園區同天文協會、教育機構合作是一個較佳的選擇,并且能夠實現三者之間的資源置換,達到利益最大化。同時三者的合作還可以培養出同時具有教育背景與天文專業知識的解說人員,解決專業解說人員缺乏這一問題。因此我國在開展暗夜解說設計與活動策劃時與當地天文協會與教育機構進行合作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