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芹芹
摘 要:本文結合筆者所在學校在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專業建設過程中名師隊伍建設的工作實踐,提煉出師資隊伍建設長效機制的核心要素,闡述如何通過搭建成長平臺、建立標準、找準培養定位、明確成長目標、選好載體、組建團隊、制定政策,實現名師與專業共同成長,確保名師持續成長,并提出通過構建長效機制促進名師隊伍建設,為實現技工院校內涵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關鍵詞:技工院校? ? 名師隊伍? ? 長效機制
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校)目前正在實施北京市特色高水平烹飪專業群建設項目,其中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名師隊伍建設是重點建設內容。本文所指名師是指專業課教師隊伍中的專業帶頭人和課程負責人。專業帶頭人是指把握專業發展方向,在行業企業有一定影響力,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負總責的一體化教師。課程負責人是指對一個層級的一體化課程開發及人才培養質量負總責的一體化教師。進行名師隊伍建設的目的是培養打造一支由專業帶頭人引領,以課程負責人為核心的專業教師隊伍,為保障培養工作順利進行建立長效機制。
一、技工院校名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技工院校迫切需要名師,通過名師帶動專業教師團隊,繼而推進專業建設,創設專業品牌,提升專業影響力,增強學校的吸引力。
(一)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名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賀信中指出,要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而技工院校正肩負著這一重大歷史使命,專業教師又被稱為工匠之師,是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推動技工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和關鍵力量,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名師。
(二)技工院校實現內涵建設高質量發展需要專業名師
技工院校的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重在內涵建設,這其中包括教育教學、教科研、社會服務、技能競賽、校企合作、重大項目等,這些都是學校促進內涵建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能力、保持辦學活力的源泉,更是創建專業品牌乃至院校品牌的必由之路。當前,技工院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歷時較長的綜合性、復雜性工作,包括行業企業調研、實踐專家訪談、課程標準制定、工作項目實踐、 學習任務設計、學習資源開發、課堂教學實施等環節。教師是承接課程改革任務的主體,也是課程改革最重要的受益者,通過課程改革這一項目載體,教師得到了培養鍛煉,提高了一體化課程開發能力、教學能力等,最終,團隊和個人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成為專業領軍人物。
(三)技工院校教師需要通過名師成長這一途徑,實現職業生涯發展和自身價值
面對社會、用人單位、學生及其家長對學校人才培養的期望,面對缺少自信心和良好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的學生,要不斷增強教師的職業成就感,從根本上幫助教師發揮個人潛能,實現教師的自我激勵,助力教師成長與發展,學校必須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為教師的成長搭建平臺、提供載體、制定相關政策、共同建設團隊,助力教師成長。
二、技工院校名師隊伍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針對名師隊伍建設進行系統頂層設計的名師成長平臺
目前,部分技工院校缺乏名師隊伍建設的長遠規劃和系統設計。根據培養規格的不同,技工院校需要什么條件的教師?教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通過什么途徑培養?怎么認定使用?怎么考核評價?怎么進行配套的體系化的培訓?諸如此類問題,都需要技工院校進行系統化的深入分析和設計。部分學校即使有名師也大多依賴于教師的自我成長,例如,教師通過參加相關大賽提升綜合能力,實現自我成長,但缺乏學校層面的針對性培養。
(二)名師隊伍建設缺乏有效培養載體
當前,技工院校的教師培養存在兩個誤區,一是將教師培養等同于教師培訓,教師每年會參加各類名目繁多的培訓,培訓內容零敲碎打,針對性不強,缺乏系統性。同時大多數培訓沒有明確的實踐載體,缺乏和現實工作的具體聯系,無法檢驗培訓效果,體現不出培訓成效。二是用各類教學教研評比活動等替代對教師的培養。
(三)名師培養存在重個人輕團隊的情況
在對名師的培養過程中,一是對名師所在團隊成員進行有意識地培養、指導、帶動不夠。二是缺乏對名師指導團隊成員、帶動團隊建設的評價標準。
(四)名師隊伍建設的相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名師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缺乏選拔、培養、使用、評價、認定、激勵等方面的體系化制度。對教師評聘、激勵、待遇等政策落實不力,對名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好的經驗和做法梳理總結和提煉不夠。
三、技工院校名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的關鍵核心要素
名師隊伍建設是一個自上而下,從機制研究、團隊組建到培養落地、制度保障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下面具體闡述名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形成的關鍵核心要素。
(一)搭平臺——開辟教師職業成長新通道
1.搭成長平臺,定標準
學校吸收借鑒北京市教師素質提升計劃項目的理念和標準,吸收兄弟院校已開展的有關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專業特點、教師的現實情況,打造一個公平開放、持續培養、梯級遞進的名師培養成長發展平臺,即普通教師、一體化教師、課程負責人和專業帶頭人四梯級的教師發展平臺,重點是課程負責人和專業帶頭人名師隊伍建設發展平臺。該平臺為各類教師設計了專屬的成長發展路徑。
通過開展專業教師隊伍的現狀調研和診斷,掌握教師專業基礎現狀和教師對課程改革、課程教學、班級管理、教師指導等各項具體業務的了解熟悉程度,重點是今后參與培養計劃、承擔專業建設任務的意愿等。以此為基礎,通過診斷分析,確定了學校專業教師在課程改革、課程教學、教師指導、場地管理、德育工作、教科研、社會服務和其他要求8個方面的能力維度,以及與每一個能力維度對應的具體工作職責,如課程教學能力維度包括一體化課程的實施、數字化資源建設、教法改革等具體內容。從學校領導層到師資隊伍管理部門以及專業系部,共同研究制定學校名師隊伍建設管理辦法和名師隊伍各類教師的認定管理辦法。明確各類名師的定義、基本條件、具體工作職責和培養內容,以及基礎診斷、培養對象遴選、簽約與檔案建立、成長方案制定、培養實施、培養認定、評價定級等各培養環節,明確培養工作、培養過程、培養要求、培養保障等。同時以結果為導向,以終為始,明確并細化各類教師的具體工作職責內容,逐一研究制定各類名師培養期的考核、管理以及每個培養環節的標準要求,如制定培養對象遴選標準、培養認定標準、履職評價標準等,并提前明確通過遴選成為名師培養對象和經過培養期認定為名師的教師的政策待遇。讓教師們對培養周期內需要具體履行哪些職責,承擔哪些任務,獲得哪些支持和資源,滿足什么樣的認定標準,最終能成為什么樣的教師,有清晰的發展方向和成長通道。
2.找培養定位,定成長目標
學校組織編制名師培養計劃,在各專業方向和各培養層級分別培養若干專業帶頭人和課程負責人。每名教師對應各類教師的培養方向,以便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如烹飪專業群包括中式烹調、西式烹調和中西式面點3個專業方向,故學校確定了培養3個專業方向的3名專業帶頭人,在3個專業方向的中級工和預備技師培養層級分別培養1至2名課程負責人、共計6人,依據8個方面的能力維度對應的具體工作內容開展培養工作。
(二)選載體——名師培養與專業建設捆綁聯動,實現名師與專業共成長
名師培養過程是教師培養計劃實施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目標最終能否實現的關鍵階段。名師培養要有實際的任務載體作為內核依托,兩者之間捆綁聯動,實現融合建設。載體的選擇要能覆蓋8個方面的能力維度認定標準和名師職責的任務,是學校、專業內涵建設的重點任務。
學校在教師培養計劃中提出明確的專業建設任務。各培養對象據此完成個人成長方案的編制,此環節是選載體的關鍵。教師進行自身的SWOT分析,對照名師的職責和8個方面的能力維度要求,確定未來成長目標、選擇有效任務載體和具體內容。如學校中式烹調(以下簡稱中烹)專業中級工層次的課程負責人確定的其中一項成長目標為:通過組織并參與中烹專業中級工層次完整的一體化課程開發工作,完成中烹專業中級工層次4門一體化課程的開發,使教師個人及中級工教師團隊基本具備一體化課程開發能力。實現專業群建設任務與名師隊伍建設任務有機聯動,雙線并行,進行捆綁性建設。此外,成長方案的編制也是對教師分析能力、計劃能力、統籌能力、協調能力的一種培養和鍛煉。
名師培養載體最好是建設項目或常規的行業企業調研、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標準修訂、工作頁設計等專業建設內容,具有一定的時間性、挑戰性等,其標準質量比較高,對教師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也會更大。要避免選取的成長任務與學校或專業建設內容沒有直接的關系,如參加培訓講座、考取證書等,不利于教師在工作實踐中提升能力,背離了教師培養和專業共發展的初衷。
(三)建團隊——推動名師個人與教師團隊的共成長
以名師的培養為龍頭,將名師個人的培養成長過程與其所在團隊及團隊成員的成長進步過程有機融合,進行捆綁聯動,將專業團隊及成員的成長情況納入名師培養計劃,包括遴選、培養、認定、履職、評級等全過程,把對團隊和團隊其他成員的指導幫助作為對名師認定和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如專業其他教師在編制個人成長方案時,需在名師(培養對象)的組織下進行,成長目標和培養工作內容需逐級審核研討確定。專業帶頭人審核本專業兩位課程負責人的成長目標和培養工作內容并撰寫審核意見,課程負責人審核本專業一體化教師的個人成長方案并撰寫審核意見。通過捆綁建設,不斷培養大家的團隊意識,厘清各類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同分工,以此實現名師培養與團隊成員和團隊的共同成長。在團隊培養建設過程中,需建立圍繞8個方面能力維度的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培訓體系。在培養過程中,針對每一個實施環節進行各類人員的專題培訓,確保培訓先行,任務順利實施。
(四)定政策——確保名師持續成長的內動力
在名師培養計劃實施過程中,學校的領導層、負責名師培養計劃的專門機構(一般是學校的教務部門)以及名師所在專業系都參與了名師培養機制的頂層設計,從管理辦法的研討到名師隊伍標準的制定,構建了一整套完整、可持續、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名師隊伍建設管理體系,整個體系有標準、有辦法、有細則、有保障措施、有更新機制。這套體系將從管理層面極大地推動名師隊伍建設工作,同時明確了教師一旦認定為學校的名師,將享受什么樣的政策待遇。如教師被認定為名師后,在兩年內,按照教師被認定的不同級別享受不同級別的名師績效獎勵,從激勵機制方面鼓勵教師自我成長。同時在學校的教師評聘、外出培訓以及參加國內外交流活動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為教師的職業發展以及物質待遇的提高提供支持。
四、技工院校名師隊伍建設的成果與成效
(一)促進教師個人發展和教師團隊建設
教師對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有清晰的方向和明確的目標,主動承擔工作任務的意識不斷增強,在課程改革、課程教學、教科研方面能力提升迅速。學校多名教師陸續獲批成為北京市職業院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北京市大師工作室牽頭負責人等,2020年教科研成果評審中,11名教師獲獎22項,在學院7個論文一等獎里本專業教師爭得了4個。一支職責分工明確、能力構成全面、結構化程度高、管理水平先進的名師團隊逐步建立。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意愿得到了學校的回應,教師們感受到了學校對教師發展、團隊建設的重視。
(二)專業建設項目的建設任務保質保量完成,專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在名師隊伍的引領下,學校的專業建設項目團隊教師按照計劃安排完成了一批高質量的建設項目,建設任務按年度如期完成;2020年專業名師指導學生參賽共獲得39個獎項,比上一年增長62.5%;專業建設項目招生規模在全校各系招生排名也從上一屆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一名,專業建設項目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初步建立
學校規劃確定了由體系設計階段、遴選規劃階段、教師培養階段、教師認定階段、履職運行階段和評價定級階段組成的名師培養路徑。制定印發了一系列名師隊伍建設管理辦法、專業帶頭人認定管理細則、課程負責人認定管理細則等配套的管理辦法和細則,設計了各階段由方案、標準等組成的工具包,為名師培養提供制度層面的保障。
由搭平臺、選載體、建團隊、定政策4個核心關鍵要素構成的名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在學校初步形成,確保了專業名師不斷涌現,名師隊伍的持續發展助力了學校的專業建設和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