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安組織被視為“迷你版北約”“獨聯體核心版”,誰也沒有想到,新年伊始就趕上成員國哈薩克斯坦國內出現騷亂。在集安組織成員國看來,這個區域組織正日益成為阻擋外部勢力在本地區搞“顏色革命”的“防火墻”。
“獨聯體核心版”
新年伊始,世界最大內陸國哈薩克斯坦發生了一場騷亂,暴徒攻入阿拉木圖市檢察院,焚燒總統官邸,七百多名執法人員傷亡,大量商鋪遭到搶劫或打砸。這次抗議活動升級之迅速、組織之周密讓人們不禁開始懷疑:哈薩克斯坦是否正在遭遇“顏色革命”?
在哈薩克斯坦局勢緊張之際,1月6日,訓練有素的集安組織(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體維和部隊俄羅斯先遣分隊抵達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此刻,距離該組織應哈總統托卡耶夫要求宣布向這個中亞大國派遣維和部隊僅過去幾個小時。僅1月7日,俄羅斯、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五個集安組織成員國就向哈派出2500名維和部隊士兵。
除哈總統發表電視講話感謝集安組織對哈國的支持外,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阿巴耶夫表示,集安組織派來的維和部隊不從事“清理”暴徒的工作,只負責保護和看守的工作。哈議會下院議員薩依洛夫表示:“正因恐怖襲擊,哈方才求助集安組織,我們一直都是集安組織的成員,等國家穩定了,維和部隊就會撤退。”
哈薩克斯坦確實很看重出手相助的集安組織。1992年,哈薩克斯坦就和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簽署《集體安全條約》。不久之后,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白俄羅斯也加入其中。但烏、格和阿1999年退出該條約。后來,烏重新加入條約,然后再度退出。目前,該條約有6個締約國: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和塔吉克斯坦。
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副院長吳大輝表示,1992年雖然獨聯體相關國家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但2002年5月才正式成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也就是由一個條約變成了以條約為核心的地區安全同盟機制。今年正好是這個區域安全組織成立20年。20年來集安組織第一次以集體維和部隊的形式整體向一個成員國派出維和部隊,開創了派部隊支持成員國維穩的先河。
集安組織可以說是俄羅斯打造的“獨聯體核心版”。集安組織現有其他五個成員國,從政府到民間對俄羅斯的感情都比較友好:吉、塔兩國經濟相對較差,大量國民在俄羅斯打工掙錢,并且從能源到安全領域一直依賴俄羅斯的保障;白俄羅斯是俄羅斯之外俄語普及率最高的國家,甚至有些國民根本不會國語——白俄羅斯語;亞美尼亞雖然被一些國際媒體分析稱正在“去俄化”,但與俄的緊密聯系依然是亞美尼亞國內安定的重要保障;按照俄羅斯《觀點報》的說法,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有7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數百萬俄羅斯人居住在該國,許多俄合資企業在哈薩克斯坦運營,俄羅斯在該國還擁有重要的戰略設施,例如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或鈾礦等。
不會什么事情都出手干預
俄“自由媒體”網站評論說,在哈薩克斯坦局勢發生災難性發展的情況下,俄羅斯及其在集安組織中的最親密盟友在全世界面前以異常果斷、強硬和迅速的方式采取行動。但實際上,集安組織不是什么事情都會出手干預的。2020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發生納卡沖突,亞方曾表示,基于“集安條約”,俄在必要時可以履行保護亞國的義務,“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期待俄羅斯的幫助”。但普京認為,鑒于阿亞雙方軍事行動并非在亞境內進行,集安組織的集體防衛機制不適用于納卡沖突,集安組織暫不需要動用它的“杠桿”。在2021 年春季塔、吉兩國發生邊境武裝沖突期間,集安組織也只作為“外部觀察員”進行調解。而針對哈薩克斯坦,僅在哈總統向集安組織合作伙伴尋求幫助幾個小時后,集安組織安全委員會就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向哈派出維和部隊。
“多年來集安組織快速反應部隊在訓練場演練的內容在哈薩克斯坦派上用場。”俄軍事專家穆拉霍夫斯基這樣評論集安組織的這次行動。他認為,維和部隊顯然將承擔保護和保衛具有戰略意義設施的任務,如哈國的核能企業、空間監測站、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薩里沙甘訓練場以及重要的軍事設施等。另外,哈境內有鈾礦企業,恐怖襲擊或人為災難不僅會傷害該國,還會傷害到鄰國。
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顏色革命”后,集安組織開始完善自身維護成員國安全的法律安排,逐步建立起集體行動的機制。《集體安全條約》明確指出,如果集安組織成員國安全、穩定、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受到威脅,各成員國應立即進行協商,協調立場,并采取和執行集體措施。正如哈薩克斯坦國家行政學院外交研究院教授塔伊西婭·馬爾蒙托娃所說:“在我們困難的時候集安組織會來幫忙,如果他們遇到困難我們也會鼎力相助,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補償和支付。”
俄羅斯打造的“聯盟品牌”
法國智庫地中海戰略研究基金會總裁奧瑟爾表示,集安組織是一個“迷你版北約”。還有些西方學者認為“集安組織有蘇聯的影子”。美國智庫歐亞集團研究員特爾特里認為,“集安組織是俄羅斯面對北約的一種制衡,該組織需要依靠俄軍的投射能力,否則就沒什么影響力”。
俄新社以“集安組織在哈薩克斯坦經受戰斗洗禮”為題報道說,從集安組織集體安全理事會通過有關決定到維和人員進駐哈薩克斯坦,只花了大約半天的時間。這次行動表明,“普京又贏了所有人”,而且人們突然發現,在俄方成果驚人的背后使用的是集安組織——曾被視為后蘇聯外交政策建設的“死胎”。俄羅斯領導人近些年一直在努力為其注入活力,讓該組織重獲生機。在哈國的行動表明,集安組織正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接受一場戰斗洗禮。事態發展已表明,哈國并非孤身面對危機,后蘇聯地區的集體安全突然之間不再是虛擬概念,而是真實存在。
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學術委員會主任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撰文說,集安組織就像一個“聯盟品牌”,這次在哈薩克斯坦的行動給了莫斯科更多展示的機會,進一步證明了該聯盟存在的價值。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