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祺 靜玄

春節前夕,無論走到哪里,習近平總書記都會親切地詢問老百姓:“日子過得怎么樣?年貨置辦齊了沒有?”他說:“老百姓家里年貨備得足,很有年味,我心里有了底。”而習近平自己也會采購一些特色年貨:炸排叉、江米條、平遙牛肉、餃子醋……
老百姓能不能踏踏實實過個好年,年貨很重要。
春節前夕,無論走到哪里,習近平總書記都會親切地詢問老百姓:“日子過得怎么樣?年貨置辦齊了沒有?”屋里屋外、前前后后,他都看得仔仔細細、問得清清楚楚。他說:“老百姓家里年貨備得足,很有年味,我心里有了底。”
而習近平自己也會采購一些特色年貨:炸排叉、江米條、平遙牛肉、餃子醋……
“習大大,彭麻麻呢”
“你跟習總書記握上手沒?”2017年春節,這句話成了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最頻繁的問候語。
這年1月24日,農歷臘月二十七,習近平冒著嚴寒,踏著皚皚白雪走進了這個小村莊。每到一戶,他都要看看家里吃喝夠不夠,火炕燒得暖不暖。看到村民家中擺放的年貨食品,習近平笑著問:“這叫‘開口笑’吧!能分享一下嗎?”
在河北壩上地區,“開口笑”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其外表色澤金黃,吃起來香酥甜脆。習近平拿起一塊品嘗,夸贊說味道很好,還聊起自己置辦年貨的經歷:“現在一般過節,我會自己買點兒炸排叉吃,還有江米條。”
有些時候,習近平還親自掏腰包買年貨,為地方特色產品“代言”。
今年春節前夕,在山西平遙古城,習近平購買了平遙牛肉、餃子醋等年貨,還參與了陳醋的制作。4年前,同樣臨近春節,在四川成都戰旗村,一個村民熱情地拿出一雙手工布鞋要送給習近平。習近平笑著說:“我花錢買一雙!”
透過這些細節,人們感受到習近平親切和藹、平易近人,“一點兒架子也沒有”。
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云南騰沖考察調研。沿途游客看到他,熱情地簇擁上來。有游客問:“習大大,彭麻麻呢?”習近平笑著回答:“沒來。過年了,都在家里忙著呢!”大家會心地笑了起來。
年貨供應始終是習近平春節考察的“特別關注”
年貨供應始終是習近平春節考察的“特別關注”。2013年春節前夕,赴甘肅看望各族干部群眾的習近平特地來到蘭州市城關區五泉菜市場,詳細了解年貨的供應情況。“菜價漲了沒有?”“本地菜多不多?”在幾個攤位前,習近平細細詢問了蔬菜價格。聽到菜價穩定,習近平點了點頭。
越到節假日,習近平越會強調食品安全。2021年2月4日,習近平來到貴陽觀山湖區合力惠民生鮮超市,考察春節前市場供應、年貨供銷、物價運行等情況。在熟食區,習近平叮囑:“一定要注意食品衛生,標明生產日期,不能賣過期食品。”在冷鮮區,他又詢問冷鏈儲運情況,要求對當天沒賣出去的冷鮮肉采取相應處置措施。
“市場在春節期間還營業嗎?”“進貨渠道多不多?”“菜價漲了還是跌了?”“老百姓都喜歡買什么菜?”……這些問題既關乎生活的煙火、年味的濃度,更關乎民生的改善、人心的冷暖。習近平指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
“想不到吧,我敢跟總書記要禮物呢!”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前往延安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他特意給鄉親們準備了年貨:餃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還有春聯、年畫,家家有份。
類似的場景,人們并不陌生。這些年,每逢年關將至,習近平都要迎風踏雪到各地走村串戶、訪貧問苦,經常為鄉親們送上準備好的年貨。
2013年2月,習近平來到自古“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肅定西元古堆村。村里家家戶戶收到了習近平送來的年貨:2袋面、2桶油、20斤豬肉、1床棉被、4副春聯、3斤水果糖、3斤大板瓜子。學生們還收到了書包、文具盒、詞典各1個。鄉親們說:“這個年過得最幸福。”
在江西井岡山神山村,村民們仍清楚地記得,6年前的農歷臘月二十四,恰好是南方小年,習近平乘車沿著山路輾轉來到這里,給大家帶來年貨。“總書記原打算給我家孫輩送3個書包。我告訴他,我的外孫子、外孫女也來過節了。他馬上說,那就再送兩個!”村民左秀發笑著回憶,“想不到吧,我敢跟總書記要禮物呢!”
其實,讓鄉親們感念的不僅有年貨,還有習近平帶來的脫貧致富良策良方、溫暖人心的新春問候。比如,在內蒙古阿爾山,習近平關注當地林區改革發展和棚戶區改造;在河北德勝村,他強調因地制宜探索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子;在貴州化屋村,他希望鄉親們繼續努力奮斗,把鄉村產業發展得更好,把鄉村建設得更美……
臨近虎年春節,習近平又冒雪赴山西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在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段村,習近平對村民們說:“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