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次醉酒就有一千種離譜。然而,就化學本質而言,酒中所含的乙醇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主要起鎮靜作用。飲酒后那些興奮甚至狂躁的行為,都和乙醇本身的作用效果相反。這該怎么解釋?為何會有“酒不醉人人自醉”這一說法?
春節期間,無論是走親訪友的禮盒還是大魚大肉的餐桌,酒似乎都是一個避不開的主角。酒過三巡方顯人間百態,周圍親友在酒醉后往往會出現放聲歌唱、對朋友比心、在馬路上數紅綠燈、呵呵傻笑、悲情哭泣、回憶往昔等各種各樣的迷惑行為。
可以說,一千次醉酒就有一千種離譜。然而,就化學本質而言,酒中所含的乙醇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主要起鎮靜作用。飲酒后那些興奮甚至狂躁的行為,都和乙醇本身的作用效果相反。這該怎么解釋?為何會有“酒不醉人人自醉”這一說?
有時,你只是覺得自己醉了
科學家曾做過一系列探究人酒醉行為的實驗,得出了一個有些反常識的結論——人在飲酒前的預期,會明顯影響醉酒后的狀態。換句話說,有時,你只是覺得自己醉了。
實驗是這么做的。研究者準備了高度數、低度數、無酒精三款雞尾酒,參與測試的飲酒者并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是哪一款。他們在測試前被告知,三款雞尾酒經過了調味處理,不同度數的味道是一樣的。
飲酒后,被測試的兩人為一組,進入行為測驗環節。具體的任務是為自己的隊友制作特調土豆泥,也就是在土豆泥中加入辣椒醬和食鹽,然后讓自己的隊友吃下。
不出所料,一部分參與者開始為所欲為,他們調制了爆辣款土豆泥,并認為自己飲下了高度數雞尾酒。然而,這群自以為喝高的人中,有些人被分到的只是無酒精飲料。還有些的確喝下了高度數酒的參與者,覺得自己并沒有醉,行為反而表現得相當理智。
另一個類似的實驗是讓測試者們在飲酒后為指定的飲料創作一個廣告文案,比如寫下廣告詞或者策劃短片。結果很類似,那些自認為大醉的人,創作出了更有趣、更具創意的廣告。
醉酒程度有時與飲酒者的預期相關
很多情況下,你只是誘導自己進入了一個自以為“喝醉”的狀態,哪怕你滴酒未沾。而看完接下來的實驗你會發現,就連喝醉的程度有時也和飲酒者的預期緊密相關。
坊間傳言紅牛(功能飲料)搭配伏特加(俄羅斯名酒)會產生很大的酒勁,是真的嗎?這不重要,因為只要你覺得是真的,這就可以是真的。
研究者讓參與者飲下成分相同但標簽不同的三款酒(酒杯上貼有紅牛+伏特加、伏特加、果汁標簽)中的一款。之后,他們需要在電腦上完成一個氣球賭博的小游戲,規則是點按鼠標吹氣球,氣球越大能得到的獎金越多。可如果一直點擊會把氣球吹爆,那就什么也拿不到。結果顯示,并非所有飲下“紅牛+伏特加”的人都會把氣球吹得更大。只有那些在測試前聽說過紅牛+伏特加威力的人,才更容易在危險的邊緣數次試探。
人們所需要的也許不是酒,而是一個酒瓶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所需要的也許不是酒,而是一個酒瓶。里面裝著什么并不重要。這聽起來像是某種玄學,但它本質上和心理學所講的安慰劑效應差不多。
所謂安慰劑效應是指,藥物測試中病人自以為服下了藥,自述癥狀減輕,但其實他服下的是對照組的糖丸。對安慰劑效應的一種解釋是,當病人服下安慰劑時,大腦中的某些區域會主動激活,因此對癥狀的主觀感受會減弱。
但是,安慰劑的作用僅限于調節癥狀,不能治療疾病。醫生的一句話可以很好地闡述這個意思:“安慰劑不能降血脂,也不能讓腫瘤縮小,但它可以讓病人自我感覺更良好。”
說到這里一定要強調一件事,關于飲酒預期的結論反向不成立。如果有人在勸酒的時候告訴你:“喝沒喝醉全看心態,只要你覺得自己沒醉,就能一直喝。”千萬不要掉入這個錯誤的邏輯陷阱。
其實,聚會的快樂并非來自酒精,能讓人分泌多巴胺(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的事不止一種。所謂飲酒所追求的無非是一種狀態,別為快樂買醉。 (《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