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自我磨礪中自由生長。一般來說,是由自我磨礪達成自由生長,但有時候,這兩者的順序也會倒過來,也就是說,有了自由生長的信念,再去尋找自我磨礪的方法,在時光里用“努力”這把刻刀雕琢自己。
從教27年,究竟哪些場景成為我發展的觸發器?哪些瞬間給予了我自由生長的動力源?我常常回望,頗多感慨。
“一開始做不好,先想一想”
師范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只是對求學時期做了一個看似圓滿的總結,真正踏上工作崗位,還未來得及生出遠離家鄉獨自闖蕩的悵惘感,現實就將我毫不客氣地拋入了全新的陌生領域。
第一節公開課,自認為準備充分,信心滿滿,最后卻以兩個孩子全然不顧后面坐著聽課老師而揮拳相向結束;第一次家訪,自認為關心孩子,要求家長每天早點來接孩子而不是一次一次忽略孩子,最后被家長反唇相譏,一路哭著回了學校;班里的特殊孩子三天兩頭惹麻煩,自習課要是我不進教室準保吵翻天……從小到大都是優秀學生的我,從未如此受挫。當初的自信和想要好好干一番的豪氣,被現實扯成了無數碎片。
轉機出現在又一個新學期開始前的一天。那天,我換到新宿舍,在收拾時,發現了一疊備課筆記。清秀的字跡如印刷體般工工整整,環節設計具體細致,還有簡筆畫一幅一幅栩栩如生……這哪里是備課筆記,簡直堪比藝術品啊!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認真做事情的人!原來教師的工作,還能做到這樣的極致!原來我所做的一切,只是那樣微不足道!……那一疊備課筆記好似一道光,照進了一顆渴求突破現狀的心。
再后來,新學期開始,我無意中發現,準備用來包書皮的一張報紙上,赫然印著這樣一行字:“一開始做不好,先想一想。”我鄭重地調整好位置,把這行字包在了封面的正中間。
現在想來,那一疊備課筆記和那一行字的出現,也許只是一個契機,一個讓我反省、覺醒的契機——打破內在固有的認識,尋求外在境遇的突破,這應該是自由生長的最初萌動。我是誰?我為什么要做教師?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教師?我如何才能成為這樣的一個教師?在那一天,我在內心里完成了一次自我叩問與自我回答,也實現了一次自我認同。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閱讀,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毋庸置疑。我從閱讀中得到的樂趣以及收獲,也無法用語言輕易概括與衡量。
由于種種原因,我是直到工作之后,才開始大量閱讀。最開始讀的是名師的課堂實錄與教學隨筆,生動的教學情景,精彩的課堂呈現,常常讓我在感嘆之余,憧憬有一天也能有那樣流利的口才,那樣精彩的生成。但我知道,成長無法復制,探求他人課堂精彩生成背后的原因,成了我進一步探尋的目標。于是,閱讀漸漸變成了專題閱讀: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進行生字教學,我進行了漢字系列專題閱讀——《圖說漢字》《趣說漢字》《圖說字根》……為了更好地解讀文本,我閱讀孫紹振的《名作細讀》《如是解讀作品》,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為了更好地營造閱讀環境,引導學生閱讀,我不僅讀了大量的童書,還給自己下了規定,沒有閱讀過的童書,哪怕名氣再響,獲得的獎項再多,也絕不向學生推薦。這些書籍為我的教學注入了血液,注入了活力。漸漸地,我在課堂上更有底氣了,教學更有新意了,關鍵是和學生貼得更近了,我的教室變得潤澤又有情有趣。
在多年的閱讀中,有一類書籍與我的專業無關,但是對我的教育觀、兒童觀甚至人生觀產生了積極意影響,這就是人文社科類書籍。《牛棚雜憶》《傅雷家書》《燃燈者》《萬物有靈且美》《大地上的事情》……,它們教會我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成功,如何看待自然和周圍的世界,如何在一間教室里看見孩子、看見常識;也教會我這個語文老師,那些樸素、干凈、誠懇、節制的文字,才是真正好的文字。
那幾年,我一邊閱讀,一邊寫下了好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孜孜以求中,樂此不疲。三毛說:“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閱讀滋養我的教師生涯,并讓我的生命舒展生長。
感謝閱讀。
“誰知道哪塊云彩會‘下雨’”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曾說過:“教師平時只管‘布云’,誰知道哪塊云彩會‘下雨’。”他說的是語文學習要講究“積累”,但在我看來,這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訣竅。用 “傻瓜”的心,做“聰明”的事,不問結果,無問西東,做夯實學生底子的事,做學生歡迎的事,做我認為值得的事,其他的,就交給時光吧!
期末寫評語,我給每個孩子都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夾在素質報告單里,作為給他們的新年禮物;學生寫的優秀作文,我一篇一篇打出來,編成班級小報,排版配圖不亦樂乎;帶寄宿班時,我寫班級日志,寫生活隨筆,用文字記錄教育生活;節假日,我坐在辦公桌前定定心心寫課題方案;只是去代一個老師幾周的課,但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我每一次批改都畫上有趣的表情包;我帶著家長一起設立圖書漂流站,自己出資買圖書建班級書屋;每個周末,我都在學校內網給老師推薦優秀影片……用情書寫,用心做事,用力堅持。沒有人要我這樣做,也沒有人教我這樣做,我只是想更靠近學生真實的需求,更靠近我認為的教育的本質。“好好生活,就是教育”,“活潑潑育人,育活潑潑的人”,撇去教育表象光怪陸離的浮沫,我和孩子們真實地生長。
那些年的生活隨筆,某一天集結成了散文集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了;表情包批閱作文的做法被幾十家媒體報道,最后上了人民日報、江蘇省教育廳的微博;那個誕生在節假日里的課題,結題后成為參評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的入門條件……許多事有下文,也有許多事沒有下文;但是我知道,它們將會留在學生的心里,將會留在我“如琢如磨”的過程里。
這些年,變化的是崗位,變化的是世界,可是我知道,人心要守望著一些不變,才能給自己一點不至于太倉皇的理由。做一個教師,用力生長,自由生長,將涓滴意念匯成河,將滿腔努力聚成旗,很多時候,我“唱出的不過是一首無調的歌,卻在突然之間,因幕起,因燈亮,因眾人的鼓掌,才發現我的歌,竟是這一劇中的輝煌……”。
(曹紅燕,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第二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