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關鍵詞:中職體育;人文教育;教學模式;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6-
近年來,社會發展格局的更新使教育領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不再以“應試教育”為唯一目標,而是以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為根本目的,通過改善學生心理素質、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激活學生民族精神,推動教育體系的完善化。在這種趨勢下,職業教育也要順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使中職生逐漸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體育是一門包含生理學、運動學、心理學的綜合性學科,核心素養中也明確提出了要圍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精神三方面展開教學,可見,人文教育與體育課程具有可兼容性,將人文教育融入中職體育課程也是必然趨勢。針對當前中職體育課程技術化過強、人文教育理念模糊的問題,教師應明確“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針,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支持下優化體育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一、人文教育視角下中職體育教學模式的理性探析
(一)中職體育教學人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基地,在教育宗旨的設定中更要關注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體育學科作為一門綜合培養身體素質與心理健康的課程,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良性發展具有突出效果。在時代發展背景下,價值觀教育成為學生社會性發展的主旋律,這便需要教師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既要借助運動技能塑造學生的強健體魄,滿足身體素質的健康需求,又要借助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品行素養,滿足心理層面的健康需求。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視角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成為教育領域熱議的話題,這不僅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求,也是改善社會現狀的重要途徑。為此,在中職體育課程中融入人文思想,可以促使學生對體育文化的認知從體育鍛煉觀上升到社會價值觀,這給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指明了方向,是推動中職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人文視角下體育教學模式特征與構成要素
核心素養所表述的“全面發展的人”是指具備文化基礎、自我發展和社會參與能力的人,這三點作為核心素養的基本框架,從個體、社會、環境等方面闡釋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體育與健康作為一門具有綜合教育功能的課程,以身體運動原理、健康行為知識為主要內容,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使學生獲得身體素質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梢?,核心素養從“教什么”和“如何教”兩方面闡述了體育教學模式,并探討了“學到什么程度”這個問題。人文視角下體育課程的構成要素包括健康知識、體育文化知識、體育品德,學習內容從“照搬教材知識”轉變為“靈活構建知識體系”,需要將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念兩個維度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具有思想性的體育課程中發展人文精神。基于人文教育的體育課程指導思想為:重視興趣的激發、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將知識技能與思想價值觀有機融合,由此來培養學生的人格追求、情感認知與意志品質。
二、人文教育視角下中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教學目標傾向技術化
從目前中職體育教學現狀來看,因職業院校更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熟練度,較少透過運動教學傳達人文思想,并且即使體育課程進行德育滲透時,也忽視了運動技能與德育知識之間的聯系,以至于體育課程中的運動教學與思想教育一直處于分割狀態。中職學生普遍具有學習動機不足的現象,在體育課中他們也更傾向于參與體育活動,進行身體鍛煉,對理論性的人文教育不感興趣,這導致當前中職體育教學目標傾向技術化,教師更側重發揮體育學科的工具作用,導致專業化趨勢愈加明顯。在這種現狀下,中職體育教學模式變得單一死板,既難以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又無法反映出體育教育的整體意愿,繼而形成了體育核心素養落實不到位、發展不均衡的現象。
(二)體育教學過程人文教育理念模糊
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中,人文教育的滲透已經成為教師共識,旨在于在學科教學中探索一條實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路,借助學科教育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新課標視野下的體育課程要突顯學科核心素養,按照三維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流程的設計,但現階段中職體育教學中普遍重視知識技能、輕視思想價值觀教育,這導致體育課程失去了應有的生命特征,更是不能滿足學生的在思想情感方面的需求。當前中職體育教學中人文理念模糊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學方法強調重復練習,以過高的訓練負荷消磨了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二是教師的功利化思想仍然存在,以至于整合體育課過程重視技能、技術與知識的流程化呈現,忽視人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模式僵化,體育文化建設滯后
上文已提到,中職體育教學模式僵化落后,不僅內容單一化,而且方法僵化,多沿襲的是“知識講解、教師示范、學生活動”三段式教學模式。雖然,中職體育教學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職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但因其靈活性不足、選擇性不佳,導致其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學習動力嚴重不足。作為中職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體育教學大多缺乏明晰而可行的教學思路,也不關注體育活動的適時引導與科學創新,導致學生對體育文化不關注、不重視,加上體育社團也未給予足夠的助力,致使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難以充分開展、體育文化宣傳單一而簡單,體育文化建設嚴重滯后。
三、人文教育視角下中職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
(一)明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針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針是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風向標,強調了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下,培養學生的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與家國情懷,并相應社會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人文教育視角下的中職體育應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核心,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中職學生處于心智趨向成熟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體育課程中滲透人文素養,不僅有益于學生形成團結互助、公平競爭、積極進取等體育品質,還能促使他們透過感知體育情感,實現心智發育的健康化。
由于傳統體育教學中“一刀切”現象較為明顯,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評價的方式上都過于單調化,缺少對學生主體價值的體現,這導致學生在課堂中只能按照教師預設的教學流程進行被動學習,以至于學生雖然對體育運動感興趣,卻仍然排斥體育課。鑒于此,教師需要以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為目標,從體育情感、體育態度、體育科學等方面進行重點培養,并且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成長點的不同,落實“立德樹人”與“健康第一”指導思想。
(二)確立以學生身心健康協同發展的目標體系
身心健康協同發展是體育核心素養的訴求,也是人文教育視角下體育課程的根本目標。體育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以體育知識技能為主的身體素質鍛煉,二是以體育品德為主的心理素質提升,三是同時作用于學生體質與心理的健康意識,可促使學生通過了解健康知識,逐漸養成健康生活、健康運動的行為習慣。體育學科的人文功能表現為一種理想人格的塑造,包含個人思想境界與社會價值兩方面,通過涵養人文精神可促使學生把人生意義的升華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統一起來。由此出發,在中職體育課程中,教首先要發揮體育的競爭合作效應,使學生在互動中改善人際關系;其次要優化學生的體育態度,進行生理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協調;最后要拓展體育教學途徑,開展第二課堂,關注良好體育習慣的培養。
(三)豐富以學生個性多元發展的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單一是中職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演示+學生反復訓練”的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消磨,學習方向也局限在體育技能中,不利于身心健康協同發展目標的落實。為此,教師需要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背景的創新,以多元化視角打開體育教學格局,利用多樣性且具有創新意義的教學方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在體育教學多元化的轉變中,一方面要注重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引入,借助現代科技輔助體育教學,如:在惡劣天氣下的室內體育課中,便可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運動技能的拆分教學,讓學生觀看專業的運動員動作視頻,比教師演示更直觀且能吸引學生興趣。另一方面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元素開展有地域特點的民俗傳統體育活動,引導學生感知傳統體育文化,并形成傳承與發揚的思想觀念。
(四)注重教學過程的情感化
人文教育視角下的體育課程需重視教學過程的情感化,教師需以學生的情感需求為依據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優化,并將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作為落腳點,適當融入核心素養思想便于對學生體育文化意識的培養。教學情感化主要由客觀環境與主觀心理兩方面組織,客觀環境是指教學情境與氛圍,教師將團結互助、愛護公物、實事求是等理念融入體育教學中,確保人文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有所體現,從而展現出客觀條件的情感性。主觀心理則需要引導學生對學科價值形成正確判斷,不僅要認識到體育訓練對自身身體素質的重要性,更要從學習態度、情感、品格等方面感知體育教學所指導的健康生活方式,進而形成體育文化意識,為新時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準備。
(五)發展人文體育,豐富校園文化
對于中職教育而言,學生身體素質乃其職業素質之載體,也是學生能夠獲取職業生涯成功的基本條件。中職校園文化隸屬于亞文化的一種,存在軟、硬文化之分,其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存在獨特的影響,因此,中職院校應注重促進體育文化建設。一方面,應加快完善硬件設施。加快完善場地等體育配套設施建設,構建籃球場、標準運動場、活動中心等,并添置足夠的運動器材,提升學生開展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同時,在校園環境布設方面,應注重人文元素的滲透,如可在各教學區設置運動雕塑,在走廊張貼運動照片,在活動區懸掛彰顯體育精神的名言警句。此外,學校還應設置體育榮譽教室,將學校理解競賽獎狀、獎杯陳列其中。另一方面,應推進校園軟文化建設。中職院校應每日設置晨跑運動,每學期安排運動會、體育競技比賽等,并不定期組織體育節、知識競賽、達人評比等,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激勵效用,實現軟硬文化的共同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人文教育是指在學科教育融入社會中存在的文化現象,從社會經驗中提取關于思想、精神、情感與價值觀等內容,使學生的學習思路從理論遷移到社會性發展中,這不僅是完善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學生提升綜合素養、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內容。體育學科中的人文教育通常包含體育文化知識、文化行為、文化精神與體育社會意識,強調了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層面的發展作用。響應“健康中國”的目標,中職體育課程應以“健康第一,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發揮人文教育的作用讓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更高層次的認識。為此,中職體育教師要完善目標體系、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過程,使體育課程同時作用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與人文精神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林成順.農村中職體育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29):180-181.
[2]胡偉.中職體育教學應堅持人文素養教育[J].高考,2019(02):276.
[3]姚明瑾.體育人文教育理論與體育科學教育理論有機融合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09):88+90.
[4]孫麗琴.滲透人文教育,優化中職體育教學[J].學苑教育,201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