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醒,李 帥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心臟重癥監護室,河南 商丘 476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進展發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在早期會出現胸悶、胸痛、緊縮感或壓榨感,并伴有出汗和放射性疼痛等心肌壞死癥狀,持續時間達10 m以上一般考慮為急性心肌梗死[1,2]。它的病理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不穩定粥樣斑塊劈裂,導致一支或多支血管完全閉塞,而且發病突然,患者容易出現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等現象,死亡率比較高[3]。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心肌梗死溶栓治療(Thrombolytic risk classifica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標準成為了急性心肌梗死預后判斷的“金標準”,但是評分需要針對多個項目進行綜合評價,操作比較繁瑣[4]。因此,積極尋找急性心肌梗死新的預后預測指標,成為臨床學者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研究發現[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會呈現高凝狀態,利用凝血參數能夠及時判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便于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提升患者預后情況。因此,本文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判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TIMI分級,將TIMI得分>4分的患者分為預后不良組,共計45例,將TIMI得分≤4分的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共計83例。根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6]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近期已接受過緊急冠狀動脈溶栓、支架植入或搭橋手術的患者;處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患有精神障礙者;正在使用其他試驗藥物者;嚴重瓣膜疾病者;慢性炎性疾病者;慢性肝臟疾病者;腎功能衰竭者;惡性腫瘤者。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 方法
建立研究數據庫記錄2組患者的性病、年齡、發病時間等一般資料。對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 h內,應用XN-2000 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及配套試劑檢測進行血常規檢測,記錄所有患者的PLT、淋巴細胞(Lymphocytes,L)、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rophil count,N),并計算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
1.3 統計學方法

2.1 2組患者的PLT、L、N計數對比分析
2組患者的PLT、L、N計數對比差異顯著,預后不良組PLT、N計數高于預后良好組,L計數低于預后良好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PLT、L、N計數對比分析
2.2 2組患者PLR和NLR對比分析
預后不良組PLR、NLR比值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PLR和NLR對比分析
2.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獨立因素回歸分析
對單因素分析具有統計學差異指標進行賦值:PLT≥214.25為1,<214.25為0;L≥1.58為1,<1.58為0;N≥9.53為1,<9.53為0;PLR≥146.25為1,<146.25為0;NLR≥5.38為1,<5.38為0。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LR與NLR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獨立預后預測因素(P<0.05),見表4。

表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獨立因素回歸分析
AMI多發生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而且從病理角度來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屬于慢性炎癥過程[7]。炎癥反應與炎癥細胞活化加強均可導致粥樣病變發展,最終斑塊破裂,導致缺血事件發生[8]。有研究顯示[9],冠心病預后和機體本身炎癥反應具有一定相關性。當前臨床上常用的炎癥反應監測指標主要包括白細胞、C反應蛋白、高敏C反應蛋白、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在血液中的表達水平。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多數研究者推薦應用雙參數來判斷冠心病患者的機體炎癥反應,其敏感度更好[10]。因此,本文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嘗試應用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來判斷其預后情況,希望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與診斷提供參考價值。
本研究結果表明,2組患者的PLT、L、N計數對比差異顯著,預后不良組PLT、N計數高于預后良好組,L計數低于預后良好組(P<0.05)。由此證明,PLT、L、N計數可能與AMI的發生發展具有一定關系。這是因為,AMI發生后,N在心肌缺血區域聚集,而活化的N釋放活性氧、細胞因子等導致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加重炎癥反應,使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縮,加重心肌缺血對患者產生的損害,進而造成心肌收縮功能不協調或減弱現象[11]。近年來,多項研究發現凝血系統和炎癥反應激活在AMI的發生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與本研究結果相符;預后不良組血PLR、NLR比值明顯高于預后良好組(P<0.05),由此證明,PLR、NLR可能與AMI的發展具有一定相關性。有研究針對21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NLR指標進行回歸分析發現,NLR能夠預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理衰竭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相似[12];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LR與NLR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獨立預后預測因素(P<0.05),由此證明,可應用PLR與NLR來判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情況。這是因為PLR是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而NLR是N與L比值,應用PLR和NLR與單個參數相比,具有互補性和穩定性。而且將N和L組合作為新的炎癥標志物可能對心肌受損具有指示性價值,能夠及時判定患者的心肌缺血性損傷程度與炎癥發展程度。
綜上所述,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與AMI溶栓治療后患者預后情況具有明顯關系,PLR與NLR水平越高,患者預后越差,可以將兩者作為AMI患者的預后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