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武,麻文建
(1.盧氏縣畜牧獸醫工作站,河南 盧氏 472200;2.盧氏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中毒是畜禽在飼養過程中,因飼料變質或者有毒物質被誤食等原因導致毒性物質進入機體后,侵害機體的組織和器官,并發生化學或物理作用,破壞機體正常生理功能,引發機能性或器官性的病理變化過程。近年來,由于農作物噴灑農藥后殘留,牧草返青季節放牧,農副產品飼料調制不當等原因,畜禽中毒現象頻發,筆者根據日常臨床中毒病例的防治經驗,總結出畜禽中毒后的一些常規診斷與治療方法,供大家參考。
1.1.1 可視黏膜
畜禽血液瘀積,常見可視黏膜發紺,呈紫色。
1.1.2 體溫
中毒的家畜,常出現體溫低于常溫,如發現此癥狀,就要考慮可能是中毒病,再深入檢查中毒的病因與毒物的種類。
1.1.3 神經系統
如感覺遲鈍、失神、嗜睡、昏迷或者興奮不安,驚恐、狂躁、痙攣或驚厥,后肢或全身麻痹,瞳孔散大或縮小,虛脫等。
1.1.4 循環系統
心跳加快,心律不齊,脈搏微弱,后期心臟衰弱,心肌麻痹,隨著心臟機能的變化而發生可視黏膜充血及發紺等。
1.1.5 消化系統
如食欲減退或廢絕,反芻停止,流涎、口唇痙攣(蓖麻中毒),磨牙(食鹽中毒),牙關緊閉(番木鱉中毒),口腔炎(酸堿中毒),咽喉麻痹(霉菌及顛茄中毒),出現嘔吐、疝痛、便秘、臌氣、腹瀉、便血、黃疸等。
1.1.6 呼吸系統
呼吸急促或困難,肺氣腫、肺水腫(黑斑病甘薯中毒)等。
1.1.7 泌尿系統
血尿(松節油中毒),褐色或綠色尿(石炭酸中毒),糖尿(氯仿中毒),尿量減少,尿淋漓、尿閉等。有的尿有特殊氣味,孕畜常有流產(麥角中毒)。
1.1.8 局部刺激
出現潮紅、腫脹或被腐蝕等。有些毒物刺激黏膜或皮膚,形成不同顏色的痂皮(硝酸——黃色;硫酸——黑色;鹽酸——灰白色;醋酸——白色)。
向飼養人員詳細詢問發病經過,飼喂時間、飼料種類、來源和調制方法。
如果家畜突然發病或者死亡,特別是剛飼喂后,就在同槽或同欄發生,而且平時食欲最旺盛的病情一般較嚴重,就應考慮中毒的可能性,應與急性傳染病區別開。
了解畜舍附近有無毒物貯存(如殺蟲藥、滅鼠藥及農藥等),畜舍消毒、殺蟲的情況,附近有無化工廠以及水源污染等情況。
了解周邊有無疫病流行,人畜往來情況,以及有無新從外地引進畜禽等,以考慮是否為急性傳染病。
1.3.1 剖檢診斷
對懷疑為中毒死亡的畜禽,必須迅速進行尸體剖檢,中毒死亡的家畜一般都有病變存在。剖檢時應注意嘔吐物和胃腸內容物是否含有毒物質的殘片、莖葉和種子等。如為刺激性毒物,則胃腸消化道的黏膜多有炎癥或腐蝕性變化,如充血、腫脹、出血、黏膜脫落、潰瘍或穿孔等,其他器官的脂肪變性,混濁腫脹,腎臟和膀胱發炎,急性腦水腫、脊髓水腫,各種臟器出血等。血液的顏色也有變化,如亞硝酸鹽中毒時發棕紫色(醬油樣顏色)等。但也有些毒物中毒沒有明顯病變,如麻醉劑中毒等。
1.3.2 化學診斷
對于重金屬如砷、汞、銅、鉛等中毒及其他無機物中毒特別重要,一般用胃腸內容物、血液、尿、腸、腎、脾、腦等以及可疑飼料和飲水做化驗。如需外出檢查時,要做好病料的采集、保存和運送。
由于毒物測定的難易和含量的多少差異很大,因此應盡量多取病料。胃及腸的內容物和臟器組織要分開。如懷疑為飼料中毒,應連飼料一起送檢。所采集的病料應裝在清潔的玻璃瓶內,用石蠟封口,忌用金屬容器。表1 為適合中毒分析的病料:

表1 適合中毒分析的病料
一旦發現中毒癥狀,立即采取治療措施。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病因療法、對癥療法和全身療法。
2.1.1 排出毒物解毒法
2.1.1.1 催吐 常用口服催吐藥物為吐根末1~3 g,酒石酸銻鉀1~2 g,或硫酸銅0.5~1 g,如無催吐劑時,用膠皮管或木棒輕拭咽喉部黏膜,也可引起嘔吐。
2.1.1.2 洗胃 中毒初期,可用胃管灌服溫水洗胃,同時使用適當的解毒劑或吸附劑。但對腐蝕性藥物中毒不宜洗胃,以免引起胃穿孔。
2.1.1.3 瀉下 對急性中毒最好用峻瀉劑,一般用鹽類瀉劑,如硫酸鈉、硫酸鎂等,不能用油類瀉劑,因為許多毒物能溶解于油,反而會增加毒物的吸收,但升汞中毒時則不能用鹽類瀉劑。
2.1.1.4 灌腸 對小家畜有較好效果,常用于中毒時間較長的患畜,可用清水或肥皂水灌腸,同時使用適當的解毒劑或吸附劑效果更好。
2.1.1.5 利尿 使毒物迅速從尿液中排出。常用的利尿劑有苯甲酸咖啡因、利尿素、醋酸鉀、烏洛托品等,也可靜脈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復方氯化鈉溶液等。
2.1.1.6 放血 中毒初期,病畜情況尚好,可剪尾尖、耳尖或從靜脈放血,放血較多時,應同時靜脈注射復方氯化鈉溶液。
2.1.1.7 發汗 常用發汗劑解除汞、碘的中毒,心臟機能良好時,也可皮下注射毛果蕓香堿。
2.1.1.8 瘤胃或嗉囊切開術 禽嗉囊切開后,用高錳酸鉀沖洗;牛瘤胃切開后將胃容物取出2/3,用小蘇打沖洗。如牛甘薯黑斑病中毒或重金屬、有機磷中毒的初期,病畜情況較好時可進行瘤胃切開術。
2.1.2 化學解毒法
應用化學藥品使中毒家畜體內的毒物分解、化合、氧化或沉淀,變成無害或毒力減輕,常用解毒藥如表2。

表2 常用解毒藥
2.1.3 生理解毒法
如阿托品可解毛果蕓香堿及扁豆堿中毒;溴化鉀、水合氯醛可解番木鱉中毒;咖啡因可解酒精中毒及一般麻醉藥中毒。
2.1.4 物理解毒法
2.1.4.1 粘漿劑使毒物包埋,防止吸收和損傷消化道黏膜。主要用淀粉、阿拉伯樹膠、雞蛋清、牛奶、豆漿等內服。
2.1.4.2 吸附劑
可使毒物吸附、防止吸收。在給吸附劑以后最好給予瀉劑,使吸附的毒物迅速排出。吸附劑主要是藥用炭、白陶土等。
對中毒癥狀嚴重的,必須同時針對畜禽的臨床癥狀,采取對癥治療。
心臟衰弱,應用咖啡因、樟腦油等皮下注射。體溫下降時,施行身體溫包,或用樟腦酒精涂擦四肢。病畜興奮不安、狂躁,可用溴化物;痙攣時可用水合氯醛灌腸。劇烈疝痛時,可皮下注射安乃近等鎮痛劑。腦充血,可用冷敷或放血。
常用葡萄糖或復方氯化鈉溶液大量靜脈注射,一方面稀釋毒物,加速排出,一方面可調整全身機能,特別是肝臟的生理解毒機能。
畜禽中毒往往是群發或地方性發生,一旦發生即能造成嚴重的損失,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既可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畜禽中毒降低生產性能,還可以防止畜產品中的毒物殘留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有關中毒防范知識,預防中毒事件發生。調查草地有毒植物的分布、不在有毒草的地區放牧,確需放牧的用人工清除毒草。施用農藥地區應劃出范圍,禁止家畜在該地區放牧,加強農藥、鼠藥、化肥等有毒有害物品管理,以防畜禽誤食。做好飼料的日常保管和飼喂調制,防止發霉腐敗或產生有毒物質。在畜禽疾病治療過程中,藥物使用劑量不宜過大或過于頻繁,以免引起中毒,特別是生物堿制品、驅蟲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