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
(中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協會,北京 100120)
2013年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提出行業協會和行政機關脫鉤的要求。2015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提出各級行政機關與其主辦、主管、聯系、掛靠的行業協會商會要按照規定進行脫鉤,以實現機構分離、職能分離、資產財務分離、人員管理分離、黨建外事等事項分離,切斷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的利益鏈條和身份依附關系。
脫鉤意味著全國近8萬家行業協會商會過去靠著行政機關或依附事業單位人員、資產財務不分家“大樹底下好乘涼”成為歷史。脫鉤后,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的利益鏈條和身份依附關系被切斷,直接、獨立面對行業協會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挑戰。脫鉤后,行業協會普遍面臨資金、人員、場地等三個方面的困難。資產財務分離,政府向協會轉移職能,下達項目變為購買服務,劃撥項目經費變為按購買合同款資金有限,這直接導致協會的經費減少。人員分離,原在協會兼職人員要分離,引進新人人員成本是一筆很大的支出。政府不再向協會商會提供辦公場所或租房補貼,協會必須自己解決場地問題,相關費用極大增加。脫鉤后,行業協會一方面經費減少,另一方面人員、辦公成本上升,難以避免出現生存的困境。行業協會如何擺脫困境,尋求發展,是當下協會急解決的問題[1]。
文章以Z協會為例,通過分析其在脫鉤后,實現自我增能的戰略制定與實施,為行業協會創新發展開拓思路。Z協會成立于1985年,是經民政部注冊登記,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社會團體,主要從事行業市場主體信用評價,制定行業評價辦法和標準等相關工作。作為全國第三批脫鉤試點協會,已經在2018年2月完成脫鉤任務[1]。
1)通過SWOT分析法對Z協會目前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進行綜合分析,為戰略制定提供依據。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優劣勢分析,見表1。

表1 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優劣勢分析
2)內部環境分析:不難看出Z協會因其成立時間長,會員單位較多等因素,短時間內還能實現收支平衡。但因其成立之初,帶有較深的行政色彩,脫鉤去行政化改革。首先,政府不再無償提供辦公場所,每年新增近百萬元的租金壓力,房租負擔。其次政府向協會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項目有限,也直接導致協會提供服務獲得的額外收入的經費減少。資金困境是選擇戰略制定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3)外部環境分析: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特別是“十四五”規劃對于行業協會深化改革的支持,為行業協會提供了政策支持。特別是脫鉤后,行業協會能夠更好支配協會資源,具有較好的市場發展前景。但由于脫鉤后,行業協會都需要尋找新市場,解決資金困難問題,同業協會間不可避免會有競爭。表面上看雖是威脅,但也是動力,督促行業協會不斷改革創新,適應市場法則。
一直以來,會費、政府購買服務和社會服務是行業協會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脫鉤后,僅僅依靠會費收入和政府購買服務,行業協會很難有所作為。Z協會要求秘書處各部門依據環境綜合分析,挖掘現有業務增長點,實現自我增能,為協會的創新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咨詢培訓部一直以來承擔著行業管理辦法、規程規范、技術標準等相關培訓業務。本著行業協會具有志愿公益、不分配利潤、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屬性,培訓費基本按成本價格收費。而且這培訓也是行業協會為會員單位服務最主要的之一,所以這培訓要延續之前的做法,不盈利、做公益。
但是,行業協會作為非盈利組織并非不能盈利,而是不能以盈利為目的,組織的實際控制者不能攫取盈余收入,而必須將其所獲取收益用于實現組織的目標。在從事經營性活動時遵循以下原則,因此并無不妥:①遵守法律約束,凡是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所禁止的行為,行業協會不可涉足;②所有盈不得被行業協會組織的實際控制者私自占有,不得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遵守非分配約束。
咨詢培訓部通過對行業內現有培訓市場現狀分析以及協會自身核心競爭力分析,決定分出一部分協會資源用于開展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干部培訓及移民生產生活技能培訓。選中這個業務原因有以下幾點:
1)市場空白。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專項資金中專門列支了培訓費,用于移民管理單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移民實用技術的培訓。但近年來,該筆專項費用大多未被項目業主單位或是地方水利主管單位使用,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
2)顧客需要。從事大中型水利水電項目的移民干部大多為地方基層干部,都是臨時調到項目現場從事移民搬遷安置任務。有些干部最基本的政策法規、方式方法都不清楚,經常會出現因政策把握不準確,耽誤搬遷進度或產生糾紛。另外,很多工程移民搬遷后失去土地,原有的生產技能不能滿足搬遷后的生活,僅靠發放補償款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基本需求,更不用說提高生活質量了。
3)自身優勢。Z協會在行業培訓上有著豐富的經驗,行業專家庫各專業專家數量充足。與國內很多專業院校有著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能夠為培訓提供必要的資源。最主要的是,協會開展培訓業務更注重其社會效益,在行業內有著良好的口碑。
2.3.1 前期溝通與協調
經過前期調研走訪,咨詢培訓部選擇了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Y項目作為突破口,推動項目開展。Y項目是2017年國家批復的重點水利項目,工期短、任務重。特別是移民安置搬遷任務,是工程動工的前置條件,決定著工程是否能夠如期完成。但是因內蒙古自治區大中型水利項目較少,大部分工作人員缺乏工作經驗,所以開工兩年來,工作推進緩慢。在Y項目接受稽查檢查時,有專家提出應該把移民專項資金中培訓費用使用起來。這對Z協會來說,是一個開拓市場的好機會。
通過與項目業主接洽,Z協會詳細闡述了自身培訓優勢,特別是協會在行業內的技術資源,可以幫助Y項目更快更好開展工程建設。為了體現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滿足專項資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項目業主決定采用公開招投標方式,選擇合適的供應商,進行專業培訓。
這是咨詢培訓部第一次在市場上通過投標方式去獲取項目,除了要學習招投標法,還要對投標報價和技術文件做仔細研究。最終,Z協會中標并與項目業主簽訂了Y項目移民干部培訓與移民生產生活技能培訓服務合同。
2.3.2 組織實施。
移民干部培訓與移民生產生活技能培訓專題培訓在行業內實屬首次,沒有成熟的方式方法用來借鑒,只能依靠以往的培訓經驗和對行業相關工作的了解摸索著進行。
2.3.2.1 制定管理辦法
為規范Z協會對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培訓管理,提高培訓效果和管理水平,確保移民培訓質量。依據相關規定,結合實際工作需求,咨詢培訓部制定了管理辦法,并經過秘書長辦公會審議通過。辦法明確了培訓的實施管理、經費管理以及服務供應商管理等。
2.3.2.2 制定培訓實施方案
咨詢培訓部簽訂合同后,按要求需制定實施方案和年度培訓計劃。在制定各種方案計劃前,必須先了解業主培訓需求,做好培訓需求分析。在嚴格執行合同約定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項目進展和培訓人員實際情況,按照不同區域、不同行業要求,制訂符合實際的培訓方案和計劃,發揮教育培訓資源優勢,實施動態管理,實現培訓最佳效果。
1)針對移民干部培訓方式,主要采用“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理論聯系實踐。“請進來”是邀請行業內相關專業專家到項目所在地為移民干部現場授課,系統規范講解專業知識,及時解答移民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走出去”是組織移民干部赴國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所在地交流學習,吸取經驗教訓,拓寬視野,開拓眼界,解決復雜移民問題的能力。
另外,協會還與行業內高校共同建立了移民干部培訓基地,研究移民干部培訓課程設置,編制培訓教材并開設專業高級研討班,加強地方移民干部交流探索,為移民干部們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互通有無。從傳統填鴨式教育提升到研討式培訓,能夠更加有效提升干部理論水平,提高政策制定標準。
2)針對移民生產生活技能培訓方式,咨詢培訓部制定的原則就是更要注重社會效益,讓搬遷移民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首先是下鄉走訪,與搬遷移民親自溝通,掌握第一手資料。然后以提高人力資本為核心,以培訓人員意愿為基礎,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項目所在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具體分析培訓對象的自身條件、教育培訓環境情況,制定合理的課程內容和方式,開展生態農業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取證培訓、致富帶頭人培訓。
以今年新承接的D項目為例,通過前期走訪與培訓需求摸底,匯總了搬遷移民培訓意向。D項目移民培訓意愿調查分析,見圖1。因為大多數移民搬遷后沒有土地,他們對于種植養殖這種常規培訓課程需求并不大。但項目位于內陸河道附近,移民對于內河船員相關的資格證書的需求極大,希望能夠取證后盡快就業。可船員培訓因培訓價格較高、報名困難等因素,很多移民都不能如愿培訓。為了幫助移民群眾搬遷后,盡快解決就業問題,咨詢培訓部通過當地政府,聯系了專業院校,采用戰略合作方式,極快解決了移民報名培訓的問題,還為參與培訓的移民提供了免費的食宿,獲得了D項目業主與移民群眾的極大好評。

圖1 D項目移民培訓意愿調查分析
2.3.3 搭建培訓系統
搭建Z協會網絡培訓平臺,通過“互聯網+培訓”方式,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參訓人員參與培訓的便利性,降低參訓成本,實現“集市”式課程環境,提高培訓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特別是近兩年,疫情頻繁爆發,嚴重影響了培訓工作的正常進展,網絡培訓平臺顯示出了在特殊時期的重要作用。
另外,Z協會網絡培訓平臺既服務于業主單位,也免費為Z協會會員單位開通放,實現課程資源會員共享,培訓學時開具學時證明等,讓會員單位間接享受到福利。
2.3.4 成果
1)緩解協會經費壓力。Y項目的順利開展為Z協會開拓了新的市場。截止到目前,咨詢培訓部已經承接了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干部及移民生產生活技能相關培訓五個,合同金額3000多萬。
2)服務項目,注重社會效益最優。針對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干部培訓與移民生產生活技能培訓服務項目,Z協會在實施過程中更重視其社會效益。特別是移民生產生活技能培訓,在當地政府精準扶貧政策依托下,為移民選擇更好更優的培訓方式。
3)服務資源擴大,實現協會自我增能。Z協會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服務資源,獲得了企業和受益人群的支持與認可。協會品牌和聲譽度不斷增強,既可以壯大會員隊伍,又增加了市場競爭力。
文章以Z協會為例,分析脫鉤后行業協會如何創新實現自我增能擺脫了困境。Z協會立足行業、整合行業資源,策劃并實施各種以此為基礎的經營型項目,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做一個有思想、有創新視野的行業協會。
“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質量能力現代化”。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當前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要部署,必將對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新發展格局下行業協會商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行業協會商會應與時俱進、順勢而為,重塑定位與擔當,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互益類非盈利組織,協會的社會企業特征表現在:①協會堅持以服務行業為目的,發揮協會會員與政府之間的橋梁作用;②協會尋求創新的方法創造了遠遠高于會費的收入,擺脫了對外部資源依賴。Z協會以策劃和實施項目為抓手整合資源,以市場化行為和商業手段為依托服務行業,實現了真正地自我增能與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