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湘如 ,林昌寧,徐 樂
(1.溫州市珊溪水利樞紐管理中心,浙江 溫州 325000;2.溫州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 溫州 325000;3.溫州市水旱災害防御中心,浙江 溫州 325000)
溫州市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擁有大小河道共1104條,總長5652km,全省八大河流中的“三大江”甌江、飛云江、鰲江流經溫州,由西向東注入東海。甌江是溫州市第一大河,浙江省的第二大河,干流長388km,流域面積17958km2。飛云江是溫州市第二大河,干流長185km,流域面積3731km2,飛云江干流中游建成的珊溪水利樞紐為溫州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鰲江干流長82km,流域面積1542km2。三大江自西向東貫穿溫州,孕育了溫州文明,其河口自北而南主要分布有樂清市樂虹平原河網,溫州市區、瑞安市的溫瑞平原河網,瑞安、平陽的瑞平平原河網,平陽鰲江的平鰲平原河網以及蒼南的江西垟、江南垟等濱海平原河網,水系發達,是溫州市人口及產業的主要集聚區[1]。
溫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多雨濕潤區域,雨量較為充沛,水資源總量相對豐富,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較少。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843.3mm,折合水量217.21億m3,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臺汛期,汛期降水量一般約占全年的2/3;山區大,平原小,海島最小。2018年,溫州市平均降水量1912.3mm,折合水量225.35億m3,比多年平均偏多3.7%,比上年增加19.2%,屬平水年。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28.4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26.39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2.08億m3),產水系數為0.57,產水模數為109.02萬m3/km2。全市平均水資源利用率為13.9%,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1391.5m3。全市建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9座。2018年大中型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12.26億m3,比上年增加了0.96億m3,其中珊溪水庫比上年蓄水量增加了0.32億m3。2015年以來各縣(市、區)水資源總量對比圖,見圖1。

圖1 2015年以來各縣(市、區)水資源總量對比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市用水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工業用水比例不斷上升。2018年,全市總用水量為17.81億m3,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為5.59億m3,占31.4%;林牧漁畜用水量為0.13億m3,占0.7%;工業用水量為4.35億m3,占24.4%;城鎮公共用水2.39億m3,占13.5%;居民生活用水量為4.21億m3,占23.6%;生態與環境用水1.14億m3,占6.4%。2015年以來各縣(市、區)用水情況對比,見圖2。

圖2 2015年以來各縣(市、區)用水情況對比
1)城市供水水源單一。縣城以上城市現狀多為單水源供水,備用水源建設較為滯后。其中,珊溪水庫作為溫州“大水缸”,年供水量約占溫州市區、瑞安主城區供水總量的80%,均通過趙山渡輸水干渠輸水方式難以滿足輸水渠定期維護檢修的要求。
2)城區東片原水管網供水能力偏低。隨著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溫州大灣區沿海產業帶發展規劃等的實施,龍灣、經開區等東部沿海區域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由于該片區域本身缺少水源地,目前主要靠陳岙泵站供原水至狀元水廠,設計流量42.9×104m3/d,與未來發展規模不匹配。
3)水源統籌調度機制不完善。全市各個主要水源單獨運行管理,例如溫州市區當前三個主要水源分別屬于不同單位管理,珊溪水庫由浙江珊溪水利水電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管理,澤雅水庫由溫州市澤雅水庫管理站,甌江翻水站由溫州市溫瑞平水系管理局負責管理,各單位相互間缺少協作,造成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上存在職權交叉、管理不到位、管理效果差等問題。
4)農村供水工程標準不高。溫州市山區多、平原少,農村人口占60%以上,目前全市單村農村供水工程約2520處,由于此類工程規模小,大部分都存在凈水工藝簡單、管理不規范的問題,農村飲水安全仍是目前重點難點工作。
1)水功能區水質標準低。溫州市近年來深入推進五水共治,開展剿劣專項行動,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全市平原河網水體流動性普遍較差,自凈能力弱,仍有較多斷面未達到水功能區區劃的標準要求,黑臭河道仍有反彈現象,其中溫州市列入監測的24個平原河網斷面有機污染綜合指數在2.1-12.8之間,平均值為6.0,水體有機污染程度依然較重。
2)飲用水水源保護不夠規范。除珊溪水庫、澤雅水庫、楠溪江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有規范的保護體制機制,全市地下水和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監督、巡查等保護工作未全面開展。地下水的監測不全面、管理有欠缺,污染研究不深入。
3)農業農村污染治理仍需提升。噴灌、微灌、管道輸水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工作滯后,農藥、化肥的施用等農業面源污染源引起的水資源污染仍然是農村污染治理的主要問題,2018年全市耕地面積24.2萬hm2,全年農藥使用量約為3632t,化肥使用量約23.99萬t。同時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運轉不規范,污水收集率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
4)河道生態化的程度偏低。近些年,尤其是生態河道的理念提出后,新建護岸注重實現生態化的要求,但早期建設的護岸主要考慮河道防洪排澇,主要以直立式擋墻為主,缺少生態因素,不能滿足新時期人民對生態河道的需求,同時與周邊整體環境不協調,急需進行生態化改造[2]。
1)節水觀念意識不強。溫州市人均水資源量1495m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21m3),城區人均水資源量只有428.73m3,由于趙山渡引水、甌江翻水站等引水工程建成較早,城區百姓對水資源緊張隱患沒有充分認識,節水意識不強。
2)節水建設工作滯后。相比全省其它10個地市,溫州是僅剩一個未創成國家級節水型城市的地級市。2018年萬元GDP用水量(30.14m3/萬元)等指標雖然優于全省平均(30.9m3/萬元),但相較于舟山(12.3m3/萬元)、寧波(19.3m3/萬元)、杭州(24.0m3/萬元)等高效率地區有較大差距;管網漏損率、污水再生水利用率、節水型載體建設等指標在全省居后。
3)節水協調機制不完善。節約用水工作主要包括城鎮節水、工業節水、農業節水等三個方面,涉及發改、財政、農業、經信、住建、執法、水利等多個部門,各職能部門有零散的節水相關制度,但是未形成統一節約用水制度,包括投資、監督、獎勵、懲罰等,同時缺少協調機構統籌推進節水工作。
1)執法力量偏弱。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涉及到的執法范圍包括:河道采砂、占用水域、取水許可、水土保持等。由于歷史欠賬較多,近幾年水利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基礎工程建設方面,在行政管理和執法方面投入的力量偏少,形成重建輕管現象。同時,監督管理手段仍然比較傳統,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建設工作滯后。
2)綜合執法職責未理順。目前涉水執法職責基本已轉移給綜合行政執法部門,由于正處于機構改革職權交接階段,行業監管、違法調查、行政處罰等職責存在交叉,監察、執法和處罰未協調統一,造成整個執法過程效率不高。
3)地方法規不完善。目前僅溫瑞塘河已經出臺有《溫瑞塘河保護條例》,“三大江”流域及樂柳虹平原、江南平原等平原河網還未形成完整水資源保護地方性法律法規體系。近年來溫州市高度重視水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多次開展大型專項整治活動,取得較好效果,但未能形成長效管理機制,經常需要重復開展專項活動,未能形成從法律層面規范水資源管理。
1)加強備用水源建設。大力推進甌江引水工程建設,2019年實現全面開工,力爭2023年底前正式投入使用。工程初選渡船頭、甌江翻水站雙取水口方案,上游渡船頭取水樞紐設計流量50m3/s,下游甌江翻水站取水樞紐設計流量15m3/s。開展麗水灘坑水庫長期戰略備用水源研究,提升城市水資源保障能力。
2)全力推進農村飲水達標提標。圍繞平原管網延伸和山區飲水提升兩條主線提升水質,整合單村農村供水工程,向“全面達標提標”3.0版本邁進,建立健全農村飲用水縣級統管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實現城鄉居民同質飲水。
3)加強水源聯合調度。建立全市主要水源調度統籌機制,以珊溪水庫為中心,協調澤雅水庫、楠溪江、橋墩水庫、順溪水庫等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的調度管理,充分運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水源利用率,提升保障水平。
4)推進洪水資源化研究。推進三大江流域和溫瑞平原、瑞平平原、江南平原等區域洪水風暴潮研究,加深對洪水的認識,提升洪水風險預測預報能力,充分、合理利用水庫、河網、湖泊等水體攔、蓄水功能,增加區域可利用優質水資源,提升水資源利用率。
1)全力推進“美麗河湖”建設。以“河長制”“美麗河湖”“五水共治”為主要抓手,以實現全域美麗河湖為目標,全力實施“百江千河萬溪水美”工程,重點推進美麗河湖建設,以美麗河湖串聯起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田園,形成“一村一溪一風景、一鎮一河一風情、一城一江一風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
2)全力推進飲用水源保護。深入推進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推廣珊溪水源地保護經驗。強化地下水保護力度,建立地下水監測網絡,實現地下水動態監測。梳理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名錄,落實具體保護單位和職責,完善保護措施。
3)全力推進河道生態化改造。按照生態優先的目標開展河道生態化改造,營造良好的河湖生態環境。重點針對平原河網中高擋墻、高護岸、渠化河道等進行生態化改造,開展直立改斜坡、垂直綠化等多種手段,提升河道的自然協調性。
4)全力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制定化肥、農藥等產品的質量標準和使用標準,應當適應水環境保護要求;禁止工業廢水和醫療污水向農田灌溉渠道排放;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農藥;明確在散養密集區所在地的縣、鄉級政府對畜禽糞便污水進行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3]。
1)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倡導全社會重視節約用水,推進節水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全面提升節水型城市各項指標水平。
2)強化協調組織管理。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節約用水工作例會和專題例會制度,定期商討,統籌推進各行業節水工作。
3)加快推進節水工程建設。推進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加快推進市、縣兩級城鎮污水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提高污水重復利用率。加強企業節水工藝改造,提高重復利用率。積極推進農村農業節水,推行農業和農村水價綜合改革。四是健全節水制度。明確相關部門節水工作職責,完善管理標準、節水激勵機制、節水評估制度等,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全面客觀反映水資源的稀缺性和供水成本。
1)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扭轉“重建輕管”觀念,健全監管力量配置,適當引進第三方監管力量,形成全社會參與、全民監管制度。加強執法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互聯網+監管”建設。
2)理順部門管理職責。貫徹“橫向到邊、豎向到底”原則,明確職責邊界,理清監督管理、調查取證、行政執法、處罰執行權力和責任歸屬,清除執法程序死角。
3)完善法規體系。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產”的原則,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做好《楠溪江保護管理條例》后續工作。探索制定三大流域保護、水資源保護、節約用水、河湖管理等地方法規,形成完善的法規體系。
1)樹立現代化管理理念。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綜合經濟、生態、社會的因素,確保水利工程管理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
2)加強信息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全市水利工程基礎數據,加強工程的數字化建設,構建標準數據庫,全面實現水利管理“可看、可算、可調、可查”,形成“信息全面掌握、運行實時監控、維護全程跟蹤、調度智能優化”的水利現代化管理體系。
3)著力提升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水平。深入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繼續探索水利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手段,積極打造水利工程綜合管理平臺,全面推廣“智慧化工地”建設,不斷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