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薇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思政教育致力于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盵1]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不僅能發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涵養作用,而且能通過“整合各民族多元文化資源,弘揚先進文化,發揮德育當代使命;培育并提升中華文化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開辟嶄新的道路”[2]。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將少數民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院校思政教育,能實現兩者的互贏共生。[3]
首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思政教育,能增強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不僅體現著一般院校思政教育的共性,而且需觀照民族地區因自然、社會、歷史環境差異生成的民族特性。然而,許多民族院校僅關注了思政教育的普適性,卻忽視了其特殊性,造成思政教育與民族院校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學生對教學內容不理解,對課程學習有疏離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外在民族性與內在倫理性,為切實增強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適切性資源。因此,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引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從生活著手,以文化浸潤,以此增加課程的有效性。
其次,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思政教育,會擴充思政教育的豐富性?!懊褡逦幕瘍热葚S富,形式多樣,有的內容直接就和思政教育的內容高度一致,有的文化內容對思政教育有很好的佐證意義,還有的文化內容是思政教育內容的具體展示?!盵4]這都將為民族院校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獲取豐富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獲取豐富的條件性課程資源。
最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可提升思政教育的新穎性。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二者的結合與碰撞必然給思政教育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創新思政教育的教學形式。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創新思政教育的教學載體。例如: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歌舞、儀式、節日為載體進行思政教學;以民俗博物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跡等場域為載體,帶領學生參觀,以獲得沉浸式體驗。新形式與新載體的出現必然使思政教育更具新穎性。
首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可增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適應性。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包含具有當代價值的內容,也包含不符合現代性特征的內容。因此,要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必須對其內容進行萃取,提煉符合當今時代的思想觀點,并作出當代性的闡釋,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相融合,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經過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并被賦予新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的傳統文化則更能適應當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需要,并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德育文化體系。[5]唯有如此,才能“在繼承中超越平庸,在重構中提升價值,創造與新時代主題匹配的民族教育生活”[6]。
其次,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思政教育,能提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性。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56個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盵7]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僅僅依靠民間藝人是遠遠不夠的,將其融入思政教育不失為一劑良方。一方面,通過思政課堂進行系統教育,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培養后繼者;另一方面,通過思政教育的隱性教育功能,在日常校園生活的浸潤下,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文化自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與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
最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將增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盵8]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著力點。借助思政教育中的新媒體敘事手段,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可與數字網絡相結合,創新其展示與傳播形式。例如: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處理與傳播,不僅能降低保存與傳播的成本,而且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以走進千家萬戶。此外,在思政課堂上采用數字虛擬與多維動畫等技術,可以實現動態化展示,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以立體化、生動化展示,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包含了對人們言行的規范、對個體生命的思考以及對生態文明的理解,蘊含了個體對待自己、對待社會與國家以及對待自然的處世哲學。這些也是當前思政教育的重點。可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德育價值,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契合點,使二者的融合成為可能。
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民俗禮儀、禁忌崇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提出了規約,使得人們的言行符合普遍的價值規范?!吧贁得褡宓拿袼锥Y儀提倡人們應遵守相應的禮儀和規矩,尊重社會的一些規則,這對于我國現階段維護社會穩定和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具有很好的作用?!盵9]例如:苗族婚禮上的“尊古禮”酒歌和“姊妹對唱”酒歌,強調新娘要孝順父母公婆、敬重長輩。[10]在社會交往禮儀中,蒙古族禁止單手接禮與還禮;苗族禁止走在客人的前面;土家族提倡誠信互助、平等公正、言行一致等。以上的禮儀規范都彰顯了人與人交往中對尊重、平等的倡導,普遍滲透著文明禮貌、與人為善、恭敬孝順的原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與禁忌等,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秩序,言不越規、行不逾矩,通過習慣規約,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對個體言行的規范引導能提升民族意識,從而培養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文化是人類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結果,各民族在其生產生活過程中都形成了適應自然的獨特方式。通過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個體的言行契合本民族文化,能夠培養個體的民族意識與民族歸屬感,明確族群身份,加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并學會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促進各民族間的團結,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梢姡贁得褡鍌鹘y文化對個人具有引導作用,能使少數民族學生形成民族認同,進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懷。
第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著對生死的理解與感悟。眾多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以及對生命起源的認識,是一種獨特的生死觀教育。例如:土家人在舉行葬禮時,主要活動是跳喪,即土家人所稱的“撒爾嗬”,這是土家人在親友去世時所跳的舞蹈,故土家族的葬禮又稱為“喜葬”,人的生老病死被視為一種應然存在。苗族的喪葬習俗與土家族類似,都充分體現了樂觀曠達的生死觀?!爸挥型ㄟ^生命教育對個人于生與死客觀規律的執著進行正確引導,才能讓一個人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生命客觀規律,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敬畏之心?!盵11]少數民族的葬禮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場所,對所有人都是一種教化,是一種對生死的理解與感悟。
第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彰顯著對生命的熱愛與期盼。眾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極為重視誕生禮,即為嬰兒出生舉辦的儀式,是人生的開端禮。它既含有為新生命祝福之意,也蘊含著祈禱健康長壽之意,昭示了人們對生命的熱愛與祝福。這些習俗既是對新生命的期盼與祝福,也是對民族起源的回顧與紀念,包含著最初的生命哲學,充分體現了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有助于激發人們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
第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體現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耙粋€自然生命體的人要發展成為社會生命體的人,就必須在其自然生命體的基礎上獲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發展?!盵12]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英雄故事、神話傳說、舞蹈、諺語等,闡述了人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先民們通過上述藝術手法,將善良、公平、正義、高尚與惡毒、偏私、邪惡、卑鄙進行對比與烘托,以此告訴后來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選擇、追求什么。這些內含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對生命的感悟與理解,指引著人們去追求理想的人格,追尋生命背后最本真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少數民族族傳統文化體現出了對自然生態的崇拜。例如:土家族先民曾把某種植物、動物甚至自然現象當作自己的祖先;貴州地區的某些少數民族也將生產生活中的相關事物尊為神靈,向其祈求平安康??;黔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則崇拜敬仰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這些都反映了少數民族對“萬物有靈”思想的堅守以及對自然生態的崇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雖然自然崇拜有諸多非理性的成分,但其樸素的生態價值觀有助于使人們形成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其次,少數民族在傳統生產文化中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一方面,少數民族在傳統生產中注重循環利用,有序耕種。例如:土家族先民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即開墾林地以種植糧食作物。在開墾林地時,人們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漫無目的地放火燒荒,而是有著長時間的精心規劃和一套完善的輪歇制度。根據土壤、坡度的不同,劃分為無輪作刀耕火種、短期輪作刀耕火種、長期輪作刀耕火種幾種類型。[13]通過不同方式的輪作,依靠自然力,使得耕地養分得以恢復,最終達到生態平衡。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在生產中注重保護森林以涵養水土,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肮嶙迳羁汤斫馍?、水源、梯田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 借此構思出了完整的保護森林、涵養水土的辦法,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梯田稻作文化。”[14]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林地與耕地矛盾的合理解決方案,對自然資源有序合理的利用,則蘊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最后,少數民族在生產生活中體現出共生意識。例如:恩施州地區由于地勢險峻、溝壑縱橫,居于其中的土家族于懸崖峭壁之上修建了吊腳樓,并通過向外懸挑來擴大空間;苗族、仡佬族、侗族的干欄式建筑同樣也是依地勢而建,面臨溪流或坪壩以形成群落……這些都體現了少數民族居民注重地理風水,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建筑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人化宇宙、和諧共生的原始文化思想與人文生態觀。[15]少數民族在約定俗成中逐漸培育出的為全族人民所一致達成并堅持的環境共生意識,成為族人們熔鑄在血脈中公認的價值追求。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通過以目標為導向、以課程為依托、以實踐為旨歸、以環境為助力的四維進路逐步實現。
要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順利融合,必須凝練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其與思政教育同行同向,保持二者宏觀目標的一致性與微觀目標的兼容性。
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匹配,保持宏觀目標的一致性。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德育資源的提煉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前提,以思政教育的宏觀目標為指引,保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被萃取的德育精髓能與思政教育的大方針同行同向。新時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四個自信”。將與之相匹配的合理內容進行吸納與應用,不匹配的內容進行刪減與淘汰。經過客觀判定與分析、篩選與融合,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體系建構的目標與思政教育總目標協調一致。
另一方面,在微觀目標設置中注重思政教育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齊頭并進。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民族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僅要注重對學生“三觀”的培養、行為規范的塑造,還應注重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認同與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教育資源對思政教育起著浸潤作用,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在思政課程目標設置以及教學實踐中,也應注重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與創新。
要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互融共生,必須發揮思政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使二者在內容、主體以及形式上進行融合。
首先,進行內容整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諸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的時代價值?!盵16]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深挖其中的思政教育資源,使其與思政教學內容相結合。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多是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定,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嚴肅性及統一性。然而,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人文背景,對思政教育呈現出獨特需求。就此,民族院校教師應結合實際,借助互聯網與大數據,開發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易于被學生接受與理解的思政課程;或是在某一專題學習中融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要素,使思政教育內容更豐富、全面,更易理解。
其次,推進主體交融。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鄙贁得褡鍌鹘y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必須推進教師主體的融合,從而構建一支具有多學科背景、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例如:將具有心理學、哲學、民族學、教育學等專業背景的教師進行整合,并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及民間藝人納入其中,從而形成專門的思政教育教師隊伍,使其成為加強和改進思政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師自身也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進行自我要求。
最后,注重形式融合。思政教育因其嚴肅性、正統性特征,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不易理解,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感不足。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進行形式上的融合,可以使較為空洞的、僵化的教育內容變得飽滿、鮮活。同時,二者融合生發的全新思政教育形式,更加匹配民族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更易引起學生共鳴,提高學習效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能促進教學形式的轉變和教師職能的轉變,使教師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導”為主,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全過程參與、全員參與、全身心參與,從而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17]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思政教育應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因而,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以實踐為旨歸。
一方面,通過文化場域實踐,使學生獲得思政教育的熏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是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引進來”,而實踐教學則是帶領學生“走出去”,直接融入具體的文化環境與場域,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讓學生在不同維度、不同層次上接受教育。[18]其一,應建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實踐基地,如民俗博物館、民族文化遺址等。實踐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文化場域的親身實踐與直觀感受,學生可以更為深入地了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社會發展,更易從思政教育中得到熏陶。此外,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通過在熟悉的生活環境與文化場域中進行學習,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對學習內容更易接受。其二,各種道德素養培育、禮儀規范習得以及生命意義教育,可以在民族詩歌傳唱中獲知,在習俗活動的參與中體驗,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教師在思政教育中要加強相應的生活教育與教學實踐,培育學生對于文化的辨識能力和思辨力,培育學生從實踐中探索真理的精神,從而能從生活中獲得體驗與感悟。[19]
另一方面,通過思政教育,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不僅課程內容與資源應來源于實踐、貼近生活,而且其旨歸應在于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其一,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應以生活為本,指導生活、服務生活。因此,融入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在付諸實踐時, 應凸顯生活化色彩,使民族院校學生能很好地融入本地區與本民族的社會生活。其二,思政教育應走出課堂,向外拓展,提升學生將課堂知識運用于實踐、內化于生活的能力。將少數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切實轉化為思政課教學的鮮活素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動手實踐的能力,引導民族院校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環境是一組嵌套結構,從顯性環境到隱性環境,從直接環境(家庭)到間接環境(社會),無一不對個體發展產生影響。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應以環境為助力,協同各方力量進行全方位育人。
一方面,不僅要借助顯性的校園環境,還應利用隱性的環境資源。學校的管理活動、日常教學活動、課外實踐活動等屬于顯性環境。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可形成協同力量,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而學校的基礎設施、活動場地以及校園文化、氛圍、風貌等,則屬于隱性環境資源,對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引入其中,不僅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隱性環境對學生產生的潛在影響,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建設,還能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中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建構校園精神文化,使學生在潤物無聲中受到熏陶。
另一方面,聯動直接環境與間接環境,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同頻共振。第一,全方位參與,拓寬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廣度。應注重家校社聯動,合力育人,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達到“1+1≥2”的效果。第二,多維度育人,拓寬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度。不僅要注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也要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注重以習慣帶動習慣、以品質熏陶品質、以優秀激勵優秀、以榜樣促進榜樣、以意志感染意志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0]通過二者全方位、多維度的融合形成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