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我家隔壁有個女孩,特別喜歡看電影。只要有新片上映,就會跑去電影院看。她還會到音像店買那些國內沒有的片子,為此幾乎花光了零花錢。
后來,她在家人的要求下考入上海某所高等院校讀金融系。但她對電影的愛好始終未褪,完成課業之余依然一部接一部地看電影。她大四那年,某知名銀行招聘。幾千人應聘,只有3個錄取名額。她拗不過家人的要求,去報考,憑著優異成績順利考上,成為一名正式職員,沒多久由于表現出色又升任了經理,高薪收入、福利待遇無一不優厚得讓人羨慕。
在我們看來,這必然就是一輩子的事業了。然而兩年后的某一天,我忽然得到消息,她辭職了,到北京某網站做了一名電影記者。聽說她父母氣得要跟她斷絕關系,聲稱一分錢也不會資助,還說她一定會餓死在北京。
幾年過去后,這個女孩從一名電影記者順利升任副主編,又做到主編。她現在是業內知名的影評人,偶爾還客串媒體評委。除此之外,她還是各個出品方爭相邀請的劇本醫生,提幾條參考意見,就有豐厚的辛苦費奉上,業余時間也自己創作影視劇本。最重要的是,比起前些年的平淡無趣,這幾年她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和滿足感。
我們聊過一次,談到職業的選擇,我說:“你喜歡電影所以選擇電影行業,現在看來是正確的。”
她想了想說:“并不僅僅是因為喜歡,而是經過思考以后,覺得電影才是我的‘一技之長’。”
我不太能理解,說:“你明明學的是金融啊,那才算一技之長吧。”
她問:“你說我喜歡電影多少年?”
我想了想說:“怎么也有20年了吧。”
她說:“對呀,我18歲上大學開始學金融,就算再勤奮刻苦,也不過4年而已。”
她笑著問我:“20年和4年,哪個時間更長?哪個根基更深?電影不但是我生活的趣味,更是生存的真正本錢。我做金融,可以得心應手。我做電影,卻是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