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27日,日本警視廳警察逮捕了日本東芝機械公司鑄造部部長林隆二和機床事業部部長谷村弘明。不明就里的公司員工議論紛紛,但這件事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抓人的是日本警察,但背后指使的是美國人,而針對的對象其實是蘇聯人,其中還牽扯進了挪威人,當然,最后要接受懲罰的還是日本人。這就是20世紀80年代轟動一時的“東芝事件”。
蘇聯花天價購買東芝機床
二戰后,蘇聯重工業制造能力備受矚目,但在一些精密加工制造領域,卻久久無法突破技術瓶頸。比如,他們很重視的核潛艇上的多軸聯動的高精度機床。但受制于“巴統協定”,蘇聯無法購買到這種機床。
1979年,在日本和光交易公司駐莫斯科分部舉辦的一場商業酒會上,日本東芝公司職員從蘇聯技術機械進口公司副總裁奧西波夫口中得知蘇聯正需要一種制造大型船舶推進器的數控機床。
很快,在和光交易公司的牽頭下,東芝機械公司和蘇聯方面就達成了協議:蘇聯以35億日元向東芝公司購買四臺MBP-110S數控螺旋槳銑床。
日本人當然知道出口這四臺機床給蘇聯是“違法”的。接下來,就要看他們怎么“瞞天過海”了。
“瞞天過海”的交易終被曝光
1982年12月,到了雙方合同約定的發貨日子。四臺MBP-110S數控銑床被拆分后裝進了幾十個大箱子,準備發貨。貨輪的目的地是蘇聯嗎?并不是,是挪威。
日本人是這樣操作的:他們先是從挪威進口了四臺NC2000型2軸數控機床,然后在日本秘密改裝成了符合蘇聯要求的9軸數控機床,之后把出口國依舊填為“挪威”——還是以出口2軸數控機床的名義。由于2軸數控機床并不在“巴統”的禁運名單里,更何況日本是向同為“巴統”會員國的挪威出口,所以日本通產省(全稱通商產業省,日本舊中央省廳之一)并沒有嚴加審核。貨物在抵達挪威港口后,再由和光公司組織運送到蘇聯的相關口岸。
這四臺被標注為運往列寧格勒發電廠的機床,最后被秘密運送到了蘇聯波羅的海造船廠。不久,四臺機床組裝完畢,日本人如愿得到了一筆天價的全款,而蘇聯人也如愿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機器。
1985年12月,一封意外的“舉報信”讓當年這筆隱秘的交易浮出水面。當年全程參與這筆交易的和光交易公司駐莫斯科代表熊谷獨因為沒有得到許諾的晉升,和老東家和光交易公司鬧翻,一怒之下,向美國商務部和“巴統”寫信揭發。在證據面前,日本政府無奈于1987年4月30日以“涉嫌違反《外匯及外國貿易管理法》”的名義,對東芝機械公司提起訴訟。5月27日,就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隨后,美國對日本啟動一系列“懲罰”,為此,日本政府向美國“全面謝罪”。
1988年4月,美國國會關于“東芝事件”的最終制裁法案出臺:制裁范圍僅限于東芝機械公司,不涉及東芝集團;制裁的時間由原先計劃的5年,縮短至3年。至此,轟動一時的“東芝事件”終于落下帷幕。
事件背后的另一場博弈
美國之所以抓住“東芝事件”不放,是因為當時日本一直主張獨立研制FSX戰斗機,多次拒絕美國提出的“聯合研制”的請求。“東芝事件”爆發后,美國借機施壓日本。1987年10月,日本政府被迫聲明:放棄獨立研發FSX戰機,并向美國分享或出售之前的研發成果。簽訂協議后,美國國防部部長伯溫格表示:“我們現在才第一次有了獲取日本技術的渠道。”
借“敲打”日本的機會,美國也達到了震懾其他“巴統”成員國的目的。“東芝事件”之后,“巴統”進一步嚴格了向蘇聯等國家輸出技術的規定。
(據《歷史的溫度6:站在十字路口》張瑋/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