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城鄉中國到理想中國

2022-02-23 04:55:33趙旭東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融合

摘 要:對于中國的城鄉關系經歷了從城鄉中國到理想中國的一種轉變,這種理想中國所根本追求的便是一種交融、互惠與理解的鄉村振興,同時一種鄉村振興的人類學的發展目標也日益得到了突顯和涌現。現實鄉村曾經是被城市目光所予以看輕的鄉村,而轉換到一種理想鄉村,它將是城市之人心中向往和樂于移去之地。城鄉關系的這一轉變也在激發出來一種鄉村人類學的自我轉向。這種轉向會根基于基礎性的人與土地之間的特有關聯,維護著農耕社會的群體認同,借由一種城鄉間的分隔與融合,而實現一種理想中國的城鄉發展之路。

關鍵詞:分隔;融合;城鄉中國;理想中國;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C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2)01 - 0001 - 16

目前世界,比較明確的一點便是,伴隨著一種世界性的對于分散、分離,乃至于分裂趨勢的那樣一種相反方向的即趨于一種互惠交流的那種交往、交流與交融意愿和事件的頻繁發生,進而影響到了日常世界實際存在樣態。一種隨之而有的城鄉之間從曾經的相互分離,而轉向到了一種城鄉融合發展,這樣的發展趨勢在未來明顯地有一種得到自我加強的可能。這一過程,在經歷了一種從傳統意義上的城鄉融合,互為依靠,轉而為一種現代世界的成長之力所予以沖破,使之形貌破損,漸趨而成一種城鄉間各自相互分離、城與鄉獨自發展的態勢;而轉換到了21世紀以來的新生活場景中來,那便是一種更具新意的城鄉之間開始尋求互通有無以及城鄉結合而成紐帶式發展的模式形態。而在此一過程之中,一種城鄉之間相互融合的既有理想面貌因此而得以突顯和表達。在這中間,明顯地是一個有似于“三步走”的自我循環,即城鄉間關系的從合到分再到合的一種轉變或轉型歷程的發生。我們也由此而可以真正從中去看出鄉村在中國總體觀念之中發展的一些端倪和樣貌的整體輪廓的涌現了,并借此可以去了解其中的個人、社會與文化諸要項的真實含義或意義的實際發生究竟是怎樣的。

一、從現實鄉村到理想鄉村

顯然,對于以一種文明體的悠久存在來作為其意象或表征的中國世界而言,在它的城市與鄉村之間,必然是會有著一種彼此關聯性的存在,并且,還會是體現在一種內在有機聯系的那種上下聯動、內外平衡的連續體,也就是在城鄉之間的一種發展之中,相互不曾有過一種真正的分離,相互顯然是連帶性地在一起的去發展的。并且,如果從一種城鄉連續體的意義上去考察中國,不論是在一種觀念上還是在其物質性上,甚或從其文明自身發展的歷程上而言,城鄉之間必然是相互依賴和彼此互構的。

但與此同時,基于一種農耕社會的固有傳承,在一種文化的內在觀念構造上會更為根本性地看重于或偏向于“鄉”的這個維度,也即更重在于一種鄉村故土而不重在于“城”或城市的存在的那種鄉土關系結構的在一種現實制度層面的存在,而這又反過來不得不成為是以此來去理解一個整體性中國文明及其文化形態的核心和基礎。但在一種轉型力量的強力作用之下,在一種所謂追求全方位理性化的現代性的那種瓦解之力的作用之下,就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實際而言,城鄉之間的分離,并使城市無限度地自我孤立性的高調發展,這也自然成為一種現代世界誰也都無法真正可以去抗拒的一種發展上的大趨勢,甚至一種試圖要用城市去取代鄉村的城市化拓展速度,在中國最近的一、二十年之中,也是在變得日益突飛猛進,或許再難有真正的或者曾經有的那種城鄉之間盡其所能地去尋求一種均衡、協調以及可持續性發展的那種取乎其中,所謂左右、上下之間都盡力去尋求一種平衡發展的道路選擇。

在此意義上,一種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日益地變成是我們生活之中最為令人感到身心焦灼或焦慮之事。而要去克服于這其中存在著的全部城鄉分離狀態的可能發生,不論是城鄉之間、上下之間、內外之間,乃至于個體或群體之間的種種分離形態,進而由此所形成的一種城鄉間矛盾或沖突的形態,便成為每一個研究者的所有研究中最為核心性,同時也是最具共同性要去處理的一個問題,無法真正可以避開。

實際上,對每一個人而言,這種城鄉間的矛盾和沖突都似乎又是真實存在無法予以回避的。對于一個城鄉關系問題的研究者而言,這種矛盾和沖突不僅真實地存在著,不論是從個體的層面,還是從社會與文化的層面上而言,都可謂是真實存在與發生的。這不僅必須要去予以即時性地以及帶有一種緊迫性地去加以應對,而且更為重要的,還是實際如何去化解以及在方向上如何去做一種價值引導的問題。而基于這樣的一種局面,未來我們的鄉村社會與文化研究,似乎更應該去注意到,在面對于一種現實的研究者的研究而言,顯然不再可能是一種實質論的去描摹、觀察乃至于呈現一種鄉村現實生活本身究竟為何的存在,而且更為重要的還是要真正能夠從一種帶有猜想性的但卻未必是虛幻性地跟一種未來的可能發展目標性的設定之間有著一種最為緊密的相互聯系在一起的那種理想狀態之中去理解以及領會一種當下中國及其可能將會出現的種種未預的后果。

與此同時,配合著一種當下鄉村振興發展的主流話語,從一種鄉村的結構功能的描寫而轉換到了一種對于鄉村自身存在的價值、意義以及未來理想的可能存在狀態的尋求上來。由此,面對于當下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后的強力發展語境中的中國鄉村,一種基于未來鄉村發展的鄉村振興人類學在呼之欲出,它顯然不會再是那種簡單地去詢問中國鄉村乃至于城鄉關系究竟是什么的最直接問題的表述,而是更為關乎于鄉村存在的絕對以至于其理想的價值究竟為何,同時又將如何去面對與朝向之。

換言之,從一種既有的純粹客觀主義立場的中國鄉村發展研究的客觀認知的所謂認識論發展階段而一下子轉換到了一種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理想追求的尋求意義發生的價值論的探索,這終將會成為是一種如此廣大且又如此悠久的世界農業大國在一種極為宏大的帶有世界性意義的轉型語境之下的一種中國鄉村發展研究新階段的自我提升的大好時機,對于此,顯然無人可以去真正的避開和面對此的真實發生而有一種躲躲閃閃的舉動或表達,換言之,對于此一宏大的歷史現實語境中的所有存在和發生,無人可以對此視而不見,而只能夠是去予以直接應對,而曾經的基于鄉村的中國人類學的研究則更應當如此作為,才能借此窺得不斷發展之中的鄉村生活及其轉變的全貌。

二、一種鄉村人類學的轉向

根基于如上這樣的一種思考,并且從一種人類學的思維轉向的立場上而言,在我看來,從既有的那種城鄉中國討論的結構性框架,轉而邁向于一種對理想中國的城鄉關系構建的探究,終將會成為一種人類學的中國研究中最為新穎的思考問題的途徑,它將因此而轉變為既有的人類學只重描述而不重解釋,只見到觀察而不見分析,只顧及既往和現實,而不對未來有任何的一種展望的固化結構模式。由此也將喚醒一種慣常以“異文化”為本位的人類學的研究者所能夠重新去化熟悉為陌生,從一種所謂結構性的考量而達至一種理想地把我和展望,將中國鄉村為未來發展之路的選擇真正納入一種與自己的既往相“異”的考察之中去,使我們由那種毫無一種問題意識的“由之”的生存狀態而轉換到一種各種問題發現式的新知探索。特別是針對中國城鄉關系問題的研究者而言,針對于一種城鄉交往的交融與互惠的理想形態,而去進行一種最為大膽的基于現實語境的猜測或猜想,由此而去洞見出理想中國之于鄉村發展的種種可能的未來存在,進而實現一種對于此種關系可能的諸多選擇,并給出種種新的理解出來。

我們曾經有過的那種對于城鄉關系的思維框架毋庸置疑是這樣的,即首先會是鄉村,然后是城市;或者反過來,首先是城市,然后才是鄉村。這恐怕也就是很多人在去思考城鄉關系問題時的一種非此即彼,或非城即鄉的二而擇一的思路選擇。似乎那些已經是生活在了鄉村之人,總也不會忘懷一種觀念之中的乃至于他們理想之中的都市里的種種繁華與舒適,因此在生活之中,便會心向往之,并且無時無刻不嘗試著要移居到城市之中去生活,在那里去占據屬于自己的一片生活天地;但反過來,真正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各色人等,一旦他們擁有了一種相對穩定舒適且有著一種資產積蓄的所謂中產生活,便又都希望著如何能夠離開其所生活于其中的一個周遭熱鬧嘈雜的都市,真正能夠跑去到鄉下生活,或者欣喜于有一種更為接近于所謂大自然的那種天然的鄉村的旅行或觀光,所有這些最終又都會轉變成為是一種偶爾為之的生活體驗而非一種持續性的日常生活本身。顯然,如果讓他們真的長期地生活在那里,卻又是一件很難實現和做到的事情。在此意義上,現代性跟城市之間的那種致密性的關聯,如一個受到了詛咒的愛恨交加之物一般幽靈般地便在與城市的生活之間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了一起,恰如一道緊箍咒一般,誰似乎也無法從此怪圈之中脫離出去,由此便只會在一種要么鄉、要么城的極度兩難的困境選擇之中,因此才有了錢鐘書在小說《圍城》之中所不無諷刺性地描述過的那種“圍城”效應的存在與發生。

而在這里,很顯然地,對一個現代人而言,基于一種技術與發展理性的現代性,作為一個個體的人,顯然是無法真正能夠去予以抗拒的,在此意義上,現代性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可能是帶有一種無可避開的命定性的。而且,令人遺憾的一點便是,這樣的一種現代性,其更多的是在跟一種高度發展的城市工業化文明以及大工業社會的消費文化之間是最為直接地聯系在了一起。在這一空間里所存在的那種對于其他差異性文明和文化的消弭作用亦可謂是無比的強勁,誰似乎也都無法對此能有一種真正的拒斥之力,就像人無法真正可以擺脫一種地球引力本身的擺布一樣。言外之意,它是一種命定的發生。

因此,從一種鄉村生活之中走過來的人,一旦去接受了現代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上接受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現代生活的屬性,其作為一種誘因,現代化的因子就一定會隨著時間而持續性地予以放大,它在讓我們變得更為一種現代的同時,也必然在讓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變得更加舒適與閑逸,人也因此失去了一種所謂的斗志或理想,并因此而多少有些沉浸于一種自我的現代性追求之中,迷于此而流連忘返,多少有些陷入其中無可自拔了。由此而造成的一種必然結果便是,所謂的資源、聲望以及巨大的成功,都會過度或過分地集中在了大城市乃至于超大城市之中,而生活在那里的人,即更多是所謂的中產階級,要是沒有了一種要發自內心的直接去擁抱此種現實存在誘惑的驅動力,那便是多少有些難為和自己壓抑了。

城市,特別是現代的而不是古代的城市,在這個意義上就會有一種宛如強大磁場的磁石一般的吸引力的存在,所有在一座城市之中生活過的人,大都只能是會憑借自己的能力和精力來去依附于它,最后對于鄉村而言,要想實現最初的“遠去”而又能不時“回歸”到鄉村中來,似乎是一件令他們自己都會覺得越來越是一件奇怪,甚至是有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但在我們的文化之中,如果你樂于稱之為是一種“傳統”,也著實算是不為過的。由于人們在文化觀念中的長時間的對于鄉村生活的倚重,也由于對鄉村生活的種種理想設計,由此而制造出了許許多多的觀念,這些觀念它們更多是用來去促成那些遠去鄉村之人可以不斷有機會重新返回到了自己的鄉村故土之中來。由此而制造出來的那種根基于鄉村的一種理想的生活便是,我們會在一種生活的安排上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自己如何可以不時地“遠離”了鄉村之時,可以在未來有一種隨時可以“歸來”于鄉村故土之中的美好期許。顯然,那些離開了鄉村的讀書、做工、經商以及做官的人都是一樣,其目的僅在于有朝一日可以“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所有的這份期待,也都寄托在了所謂“葉落歸根”的這種中國人思想觀念中最為普通不過的“歸來”意象之中了。

三、人與土地的根基性關聯

而在上述這套觀念之中,如果去進行一種歸類,最為重要的恐怕便是人和土地之間所一直存在著的那種彼此相依且不可分離的存在狀態。在此一點上,顯然不能夠簡單地,或者一概而論地認為,依賴于土地本身全部的出產,必然就是可以用來去養活所有在那里生活著的人的。實際上這種情況從來都沒有真正存在過,土地的擁有可以是人們在鄉村生活的一種基礎和保障,但絕對不會是其全部的生活供給之所在,而且同時,這也是很多鄉村家庭的主業,但除此之外,又不能夠不去包含種種真正可以用來去作主業生活不足的補給的各種副業生計的存在河發展,所謂的鄉村富裕也是在這個副業上有蓬勃發展而言的。在中國的鄉村研究中,對于鄉鎮企業發生、發展和壯大的研究之所以有其獨特性的價值,意義也恰是這種作為農業補充的副業的輔助性富裕之路的實現價值。這是中國的鄉村社會研究者,顯然是以費孝通為代表的,對于中國鄉村社會的社會結構予以一種深度和全面的探究之后所得出來的一個結論,而且是一個靠得住的結論。換言之,鄉村的富裕核心在于農工相輔的發展模式,有了農業以外的副業也便是鄉村的富裕有了保障,鄉村振興也便真正有了一個抓手。

在這點上,顯然可以想見,沒有一個農民會在農忙之時拋離土地的出產而外出去務工的,也自然沒有一個農民會在農閑之時還會真正休閑在家而不去出外打工,掙得一份副業的收入。這種意義上的生活節奏的忙碌,它往往都是忙在了自家田地的勞作之中了。對于一個農民的生活而言,到了其收獲的時節,那就是要匆匆忙忙去把莊稼收割回來,這其中顯然是不會有看著自家的莊稼錯過了收成的時間而霉爛在地里,損失了一年的收成的。因此,才有所謂農忙之忙的真實存在。而對于農民而言的“閑”,則顯然是出外去搞副業了,仍舊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忙,目的是可以使自己的家戶更為生活上的有保障或者更為的富足,這些往往都是在所謂鄉村之中時間上的農閑空隙中才會去做的一件事情,因此,它實際上又不過是鄉村生活里的另一種忙了,比如平日里的編織,或者跑去市鎮、集市之中去做勞力或者小本生意之類。而真正的閑暇,大多便是在這農忙的主業和農閑的副業都在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收獲之后才會發生的事情,即所謂“一年忙到頭”的春節節慶的那段日子,此時人們日常的生活才算是真正有了一種安全感獲得之后的短暫性的放松和放縱,所謂休閑的節慶,也多會在此時去予以舉行。

因此,對于那些長期依賴于土地而生活的農民而言,他們眼中所謂農業的風險,根本就是作為主業的務農因為各種的原因而被錯過了,比如錯過了播種的節氣,錯過了收獲的時間之類,或者人們靠經驗所無法預防或預測而遭受到的那些自然災害的影響,那結果就將意味著這一年的顆粒無收,所謂風調雨順的富裕生活難以保障了。而另外還可能會有的一點便是鄉村農民其作為副業的那種出外打工、經商以及手工藝品制造上的一無所獲,比如農民工的工資被人拖欠,或者是做了一種賠本的買賣等,而所有這些對于強調和期盼能夠有一種極為穩定的鄉村生活而言,都不是他們的心目中的希望和理想中所期待發生的。

而很多時候,依賴于一種土地的產出,實際上它并無法真正可以直接養活更多的人口,這顯然是基于一種土地自身的產出是有限度的這一點而言的。尤其是在一種極為貧瘠的土地上的農業產出,其農作物的收獲可謂少得近乎可憐了,甚至可能連一家三口都不能夠靠所賴地力的產出而去活命,就更別提是一家七八口人,乃至于更多人口的大家庭以至于特大家庭了。我曾經去過甘肅武都地區的高山之上,現在仍舊還有很多人一直是生活在那里的,因為那里一直也是他們祖輩賴以為生之地,而在那里的一種真實生存狀況便是,一年到頭糧食的供應明顯是遠遠地不夠一家人口食物的消耗量的。因此,在那里生活的青壯年勞動力,他們只能夠是抓緊在春天里去把禾苗種下到田地里去之后,便直接離開了村子,下山而去到全國各處的城市里依靠著一種所謂收頭發的副業來去維持自己以及留在家里的那些老、弱、病、殘、幼以及婦女們的生活,用收頭發掙來的錢來補充家里的糧食出產的不足。顯然,如果可能持續性地在這個問題上去做調查,這樣的人跟土地之間關系緊張的例子或許還會舉出來很多,而由此可以去補充人地之間矛盾困境的那種農業生活的自我創造的素材也會得到一種極為豐富的體現。

但即便是在一種人們更多依賴于土地而吃不上飯的那個前提之下,人們也并不都是可以隨隨便便拋棄了土地而遠走他鄉且永不歸返回來的,甚至寧愿隨之成為城市里的依附者或者無家可歸的流民群體,卻也是不多見的事情。顯然,一種離開家鄉故土的年度性的歸來,比如因為節慶,或因為一種婚喪嫁娶的禮節上的習俗,還有可能是因為一種認祖歸宗的傳統文化的時間上的約束,甚至更可能是為著要在家鄉蓋上一幢豪華氣派的房子,這些恐怕都是那些過去走南闖北的鄉里人家在人生之中最為樂于渴求而去實現的一件事。而且,他們真的也會毫不畏懼風險地這樣去做,并把一種從城市之中或者家鄉以外所獲得的財富積累除了極少部分的花費之外又都會全部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那里去,這些由外而入的財富體現在了自家房屋的建筑上,如此對他們的家庭乃至整個家族而言,將會是一種榮耀的體現,人們因此贏得了在村落之中的面子,這種面子的榮耀影響著人們對一種生活之中應該有的價值高低的選擇和贊許。顯然,通過一種實打實的房屋修建,而把一種財產固化在了家庭、家戶、家鄉以及家族的力量的鞏固和凝聚上。并且,一種財富的擁有絕對不會是西方法律中的那種個體法人觀念上的,而是要在家庭與其之上的村落共同體之間的一種不斷的往來互惠、流轉與合作。在曾經的徽州商人所居住的核心區的深山之中,直到今天,我們仍都還能見到極為奢華的明清家戶院落建筑的一處處的遺存,這種走出去而且還又能返回來的土地認同或歸屬,對于一個鄉村自身獨立性的存在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鄉村發展和存續的最為關鍵性的樞紐性要素。

在此意義上,土地給人所帶來的并非完全是純粹的經濟利益,它實際上更多還是一種生命體驗中的那種安全感的獲得,對一個基于農耕或農業的社會而言,如何去獲得一種盡可能完全持久而又穩固的安全感,或許才可能是人們最為根本的生活上的追求。因此,在一個強調農耕價值的社會之中,一個人的價值再大,如果一下子脫離開來了自己家庭以及擴大了的家庭紐帶的這一聯系,他的穩定性和安全感也就隨之消失了。沒有一種親屬紐帶的相互關系的確認和加強,那所有人的行為都可能會被看成是毫無意義可言的,人們因此而真正活在了種種的人情關系的網絡之中,而如何去維持這種關系的存在以及延伸便屬于是第一位的,而其他的方面則都屬于是繼起的以及附帶性的,而相比人情往來都并非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四、農耕社會的群體認同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之中,個人英雄主義顯然是無真正可以用武之地的。純粹所謂的個人獨立的作為是不會真正發生、存在和受到贊許的。一定意義上,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無形之中也便是整個社會的所作所為,基于一種農業社會自身的特征,誰也無法真正可以脫離開此一對土地的依賴而孤立地不依賴于他人而去生活,除非人的生活被界定為是一種外在于此一土地的存在或生存,或者尋求一種完全超然于這個世界之外的那種獨立自主的有如采集狩獵社會一般地存在與生存。而所有這些姿態上的獨立自主的存在,在一種鄉土生活的世界之中,都有可能被重新界定成為是某種形式的孤獨的“鬼”的存在,或者說,也只有鬼,在人們的觀念之中是被看成是游離在人們所生活的土地之外的一種可以漂浮不定的存在。

實際上,在以一種農耕為生的鄉民觀念之中,誰若占據了一片土地,誰便也同時有了一個落腳點,也便有了一種聚攏人氣的可能,至于所住房屋是否真正寬敞奢華,那都很顯然屬于是極為次要性的問題存在了。比如在很多少數民族的村寨之中,即便所謂當地人的豪華之舍,亦不過是就地取材,成為稍微可以用來遮擋風雨的居住之所,在他們觀念中真正所強調的乃是能夠有一種身體以及生命上的延續、尋求能嘔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能跟土地相連接的一種地氣的滋養。因此,即便是一種最為奢華的房子,也是不可以一種高聳入云為其最高追求的標準,他們心目中的那種土地依賴,使得他們似乎更為懼怕離地三尺的空中樓閣,那顯然不會是一種現代人的浪漫想象,而是預示著在未來生活將無處去予以有所著落的一種自我恐懼感的發生。

因此,在一個傳統時代里,對于以土地為核心的價值塑造,從來都是文化理想之中所能掌管的最為重要之事。隨便再普通的一個村落,其對于土地的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村口的土地公的小廟總是會被人精心地守護著。而很多地方盛行的天、地、君、親、師這樣的五大崇拜和敬仰的對象,又無疑都是以土地為核心而不斷累積逐漸構造起來的一種社會與文化的象征性結構的核心構成要素。顯然,為了去增加一種土地的生產力,人們幾乎用盡了所有的社會與文化的要素,動用了全部物質與精神的資源來對其予以一種親近、膜拜和看護,比如在一份人類學的經典民族志報告之中,跟土地豐產直接相關聯的巫術儀式,在馬林諾夫斯基的田野地點初步蘭島嶼上便是隨處可見的。1

而能夠更多地增加土地的生產力,顯然,反過來又可以使人更多地會留存在了土地之上,并會持久地依附于一片所謂富饒的土地而能夠群體性地生存下去。但由于有一種土地收成上的不確定性的存在,自然也可以把人一下子推離開乃至推離出土地中去,比如因為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和不期而遇的造訪所造成的那種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凄慘景象,但這些又不會永久性地把人真正地推出到土地之外去,即不會使人徹底地脫離開土地而做一種孤立無援的甚至也無立錐之地的生活發生。人們顯然會去借助于一種基于故鄉認同的親屬關系的紐帶,相互有機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結果,人們可能因為某種原因而遠遠地離開了土地,卻又會定期性地,或者有一種節律性地又回轉過來。因此可以說,信仰土地有一種生產性的魔力存在之人,他們顯然是不可能永久地告別土地而去營一種完全不同于農耕生產的生活的,所有的相對于家與中心而言的一種離開或遠行,都可能不過就是下一次即將歸來的預告和期望,人們也會因此期望有下一次重逢的盡快到來,或者在分別之際總會有一種重逢的期待[1]。人在這個意義上既然發明了一種“家”的觀念,那也便同時意味著一個人不論走到了哪里,即便是天涯海角,一種要歸于故里,甚至要返回家中的時日,都必然是可以去給人以預期的,因此,也才有了可以不時從城市之地回返鄉村家中的在路途上的一種阡陌交通的出現。而一種四處都可以為家的觀念,顯然是人和動物最初所共有的一種自由散漫的習性,但人一旦是選擇了其所獨有的“家”或“家庭”的觀念與認同,那也便意味著人和動物之間所共有的各自獨立的習性成為一種彼此間相互分離各自去走一條自己道路的開始,這也是人和其他動物分野的前提所在。由此,人便開始選擇了基于一片土地的安居而后樂業的相對安定的生活,而動物則依舊還在去做著自己顧及自己的那種無休止的流浪或者隨意性的遷徙、流動以及漂泊的一種野性生活的發生。

由此可知,基于一種土地所本有的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人們的行為也都會去服從于其對于土地本身的一種全身心的認同與歸屬。顯然,人們對于土地的認同,并不單單是否能干農活這樣的簡單,它會具有一種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就是在諸多的觀念價值上這種認同是具有其獨特性存在的。在這方面,也許沒有什么觀念有比中國文化之中那種落葉歸根的意識觀念的塑造更為強勁了的。顯然,一種“根”的形象,在很多文化里都是被選擇下來作為一種人對其原始出處的依附性存在的一種象征性表達而持有的。而在中國漢人文化之中,這種植物之根深深地扎進了泥土之中而不斷蔓延開來的意象又被特別地予以一種強調和塑造,并逐步落實到了一種親屬關系下的人群實際的生活實踐之中來,而在這方面的文化的表達更為顯得突出和有一種自身活力的存在。這種觀念也在逼迫著人們能夠不時地回返故里,并將以自己行將就木之時能夠安臥在祖先的墓冢之旁為其最高的理想價值,即所謂傳統文化觀念之中的葉落歸根,榮歸故里。

在此意義上,有著土地并基于土地的鄉村,便是人們全部生命的根之所在,人們會認同于此并附屬于此。人們所真正要返回去的以及可以返回去的便是那個一直屬于自己的鄉村,而不是某某被一種漂浮不定的意識或圖像所籠罩的城市,盡管他或她們都可能生活在那里會有一輩子的時間,但如何能夠回歸鄉里之中去的意識卻只會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有增無減的。盡管城市也許能夠給那些從鄉村里來的人以一種充足的經濟與財富的積累,乃至于一種更高的在社會地位上的提升,但鄉村從來都是凝聚其不用預先談論價錢和條件的一種認同與歸屬意識實現的根本所在。換言之,對于有著一種堅定的鄉村認同意識之人而言,如何能夠真正回歸到鄉村之中去變成是一種無價的追求,而且也是一種無任何條件約束可言的理想所在。而嘗試著要在城鄉之間去做一種來回擺動之人,恰恰也無形之中彰顯了鄉村固有的價值以及城市所給予他們的生活改變帶來的那些種種的契機和可能,城鄉在此意義上才可謂是真正一體不分離開的,而這根本便是城鄉之間在一種土地認同上的價值觀念的連續體。

進而言之,在文化的意義上,鄉村才可謂是一種生命之中真正所要去關注的根本,是根基性的,泥土里生長出來的價值關懷。而城市的存在,或許只是人們偶爾便于一種“閃聚”的某個不得已而為之的中心交匯之地,它或許并非是一處可以長久依賴或去依靠的地方。因此,即便是一處破舊的鄉村院落,人們從內心之中也從來都沒有真正將其予以廢棄,或者也不會那么輕易地就使之棄而不用,它仍依然如故地存在在那里,那里也從來都是生活在這里過的人們永久的家園,是人們長久要去予以認同的一處中心之地,這樣一種力量顯然也是無法用所謂的金錢或者經濟的價值便可以做一種真正衡量的,而這恰就是鄉村之所以成為鄉村的價值所在,而理解了它的存在,所更多需要的便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破解,或使之能夠更為強勁地有所彰顯和表達。

五、城鄉間的分隔與融合

實際上在一座城市之中,并且城市越大越會如此,無論其自身有如何得繁花似錦、人頭攢動的熱鬧和聚集,但所謂的熱鬧和聚散,都只可能是在一瞬間之事,人們在此種日益抽象的城市空間里的那種有所謂文化認同上的集中意識或此種意識的喚醒,實際上很難是去予以尋覓的。這顯然是從并非城鄉連續體意義上去看待城鄉關系的一種視角,或者說是一種城鄉二元分立的視角和觀察所得。這種城鄉間的分立建立在了一種根本上的對于土地所擁有的所謂產權化而非文化化的那種轉型替代之上。即由此認為,土地可謂是一種純粹的商品,它可以超越村落的地理文化空間而進行一種交易及買賣。顯然,近代歐洲的現代化歷程便是建立在此一產權明晰的觀念之上的[2],農民因此而拋棄土地,進城搖身一變而成為所謂的公民,然后就再也無法能夠重新回到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那片故土之上,久而久之也便將其徹底的遺忘掉了。而通過一種基于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而有的一種所謂產權明晰的路徑來去精細切分以村落為基礎和認同單元的土地,并使之能夠以市場化的方式流轉和商品化,這顯然又是現代意義上的消滅鄉村的開始,并且還會因此錯誤地認為,鄉村的問題實際上根本就是土地經濟的問題,從而也就忽視了由土地所承載著的一種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

而基于這樣一種作為產權的土地的流轉,人們不僅無法再在自己所擁有的土地上去進行耕作,人們也因此而失去了諸多對于因那片土地而有的一種文化依附性意義的不斷激發。比如維系數代乃至數十代的親緣關系,又比如基于地緣關系所長期形成的一種街坊鄰里的關系,而一種基于彼此間互惠性關系的相互聯結,因此也就輕而易舉地被打破掉了。結果,在此意義上,每個人都成為一種孤立主義者的存在者,每個人也都會變成是一個行為無助者的存在,隨時有被傷害和消除的風險存在。而所謂的行動雙方,也不過就是一種現代契約關系中的甲方或者乙方中的某一方,而不再可能是因為相互給予對方一種需要的滿足而能夠互惠互利地綁定在一起的那種親屬關系或擬親屬關系的緊密性的地域連接。

但在許多傳統的社會之中,基于一種親屬關系或者擬親屬關系的社會網絡的連接以及互助體系的作用發揮才可能是最為根本性的社會關系的存在,比如,瑤族傳統上的“打老童”的那種干親關系,它基本上解決了人們彼此之間可能會出現的在一種親屬關系上相互性的互惠聯系可能缺失的那種困境,人們通過建立此種“打老童”或所謂“干親”的擬親屬的兄弟關系的構建而獲得了一種彼此間的彼此互惠互助的可能以及自身利益的滿足,它的前提是建立在了彼此間更為親近的伙伴關系和認同之上。

而在這方面,馬林諾夫斯基所仔細研究過的那些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在諸島嶼之間的那種庫拉伙伴關系便可謂是一種典范[3],它是在更為廣泛意義上的人們彼此間聯系建立的基礎,同時也是個人與群體間保持一種禮尚往來關系可以憑靠的物質基礎和意義表達,但這歸根到底它還是象征意義上的彼此間保持相互信任的一種文化表達。而一種純粹陌生人之間交易的金錢與商品的介入,則會使得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陌生化、孤立化和疏離化,更為重要的還會有一種抽象化的關系在人群之中涌現并被固化下來,而原有的那種基于一種象征意義的禮物交換的互惠關系因此而被徹底的打破掉了,一種所謂純粹的經濟意義上的商品關系取代了富含社會與文化價值的禮物的關系而成為人們生活之中最為核心的價值追求,而一種所謂消費社會的觀念在日益地取代了人們曾經賴以為生的基于土地的糧食生產的那種生計形態,生活的異化也由此而日漸深入人心,并且,一個人也難于真正從其中單獨地脫離出來,社會因此而有著一種現代關系轉型的發生,隨后才會跟上來一種文化轉型的發生。

由此而造成的一種鄉村社會的新的構造結果便是,人們不再可能是純粹的一種聚族而居,而是相互各自為著新的謀生之道而紛紛彼此分離開來,由此看去,基于一種民間社會的互助的互惠模式顯然已經成為過去存在的一種關系結構模式,被一種所謂“解放”出來的個體開始相信并身體力行地去予以實踐。顯然,只要是能夠真正按照一己之私心意愿去生活便成為是人們各自全部行動的動力根源或價值選擇的根本了。而在各種形式的所謂現代意義的遠距離輸送與供給的交通線路上,比如跟地方社會并無一種直接關聯的水、電、氣的供給以及互聯網線路的跨越山海阻隔的鋪設,還有高速公路、鐵路以及飛機場的建設而使得交通線路四通八達、無處不至,因此而使得人們可以隨意生活在自己所渴求的那種空間欲望之中,不用真正再去理會他人乃至于一種鄰人或鄰里的存在與否或究竟怎樣的存在,這顯然是一種社會中的互助關系的真正結束以及純粹化的私人生活高度勃發的一個時代,公共性更多轉換成為一種當下虛擬網絡世界之中的種種吐槽以及吸納粉絲關注的曬圖或用以娛樂的一閃而過的短視頻而已。

因此,有太多的現代性的要素,它們被創造出來是用以來幫助人們去切斷人跟土地之間的各種聯系的,這種切斷又必然是跟西方現代性成長之中的一種分離技術的自我蔓延式的成長之間是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而它的基礎便是在一種西方基督教的現代起源之中,更是由此而塑造出了一種服從于上帝意志的那種個體性成長之中所涌現出來的一種分離技術的重塑、再造與傳播。因此最終,這種技術通過近世基督教的世界傳播以及殖民主義的擴張而實際影響到了西方以外的世界之中,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1840年以來的中國的發展史,并且也正像常人所熟知的那樣,它根本上是一部西風東漸的殖民史或半殖民史,這段歷史有一大半是人和土地相互分離開的歷史,顯然無人可以去否認這一點的真實存在[4]。

而在一種近代中國的現代化語境發展之中,從一種人和土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甚至是相互捆綁在一起的所謂“鄉土社會”,而轉換到了一種人和土地之間的相互分離,以致城鄉間的分離,而這一條線路便是理解中國城鄉關系的基礎或者說最為核心的特征所在。理解了這一點,實際上也便理解了近代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的諸多轉型[5]。借助于種種新技術的發明以及應用而避開在土地中的直接勞作,由此反過來也使得一種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成為這種人和土地之間相互的脫離或者分離成為一種可能的一個最為關鍵性的要素。化肥、農用機械以及各類電子器具,使得社會中會有更多的人不用再下到田地里去勞作便能夠獲得用以維持生活的足夠的糧食、蔬菜以及肉、蛋、奶的供應,甚至還會使得原本的生活更加的富足。這個過程顯然也通過一種識字率的提升、在鄉村教育上的投入以及脫離開鄉土的那種社會地位提升教育而在得到一種自我的強化。顯然,當下年幼的孩子們會有更多的時間是在一種讀書識字的環境氛圍之中成長的,這無形之中也延緩了他們參與到鄉村勞動并成長成為一種社會之中的勞動力的時間年限。在今天所造成的一種現實局面就是,人們憑借讀書可以成就生活之中的一切,而不需要再像過去一樣要去參加農耕生產勞動來換得一年的收成。當然更多的人則是讀書不成,轉而進城打工,借此而離開了鄉村日常的生產活動,本來屬于他們本業的農業生產,但面對于一些出外打工,甚至讀書畢業而回歸鄉村的人們參與到了農林牧副漁的各類生產活動中來,則又被稱之為是一種“回鄉創業”,言外之意也就是,他們實際上是完全不懂農業為何,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學習的,且這過程中還夢想著如何去借助于一種傳統的農業來真正使自己改變在城市里打工不成的困境,同時也擺脫了工作極難找到的尷尬處境,但實際上何為傳統農業,他們的腦子里還仍舊是課本或者新聞中所宣傳的那種樣子,離腳下的泥土的生活相去甚遠。

與此同時,在城市人的觀念之中,也似乎越來越接受了這樣的一種觀念,似乎一切都不再可能是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而是要從那些繞城而過的高速路上成卡車地運輸到了城市之中大大小小的超市貨架上來的。他們也很難再去想象農作物生產產地的那種果實其獨特性價值的社會與文化意義。過去的人們在城市里生活,更期盼的是春天可以吃到某某鄉村里早上摘下的新鮮草莓,秋天則希望品嘗到從那里的鄉村所運送來的各種應季水果和蔬菜,但一種現代世界意義上的長距離的販運,使得這種季節性物產的想象極難于真正形成,人們只會知道北京超市以及餐桌上的那種誘人的瓜果,卻不知曉,這些都可能是通過飛機、火車或者大卡車從數百里、數千里乃至于東南亞、非洲諸地專門遠距離地運輸過來的。而與此同時,一個小小的鄉村也不再是城市邊上的那個單靠走一走路便可以抵達的某個集市的所在地,而是轉變成為更為遙遠的卻又不知其名姓的一個地方的物品出產和運輸的集散地。在傳統的城市人觀念中的那種城鄉不曾分離的觀念,顯然在此時被徹底的予以顛覆了,在此意義上,城鄉之間再難于有一種相互一體性的連續性的存在和發生了。

六、一條理想中國的城鄉發展之路

而反過來去看,還會有什么一種情況能夠比此種生活更會讓城市之人看輕于鄉村的作用呢?實際上鄉村自己也在無形之中看低了自身的那份獨有價值的存在。顯然,如果土地生產的效率不及于遠距離的貨物運輸貿易的效益或成本,鄰近城市的鄉村的一種自我衰敗自然也就成為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了。在這方面,就像科學家掌握了一種生殖技術之后,女性一再地被看輕的情形一樣,即她們日益成為人們眼中借助于生殖技術而有的“代孕”身體存在之時,她們的那種作為獨特生育母親的社會與文化價值也就變得越來越微乎其微了。在這一點上,凡是有被現代新技術、新作為以及新手段所替代的那些行業或者人群,大體的命運和感受都是一樣的,即從一種有用性的社會存在的自豪感轉換到了一種純粹資本積累的無意義感。而基于農耕的農民的命運似乎與此種模式會更為的接近,各種形式的農業專家們日益代替了農民成為土地生產的中堅和人們該怎么去田間地頭勞作的全部技能的代言人。沒有誰會為因為不依賴于他們的存在而有真正的收獲。

而更為突出的則是互聯網的鄉村再造。伴隨著一種網絡虛擬技術日益地在城鄉之間的普及和流行,人們的生活處在了一種逃離開土地的抽象的電腦屏幕之前的操作之中,相互的交流也不再是一種真正情感性的,而轉換成為是一件事情完成與否的一種功利性的表達,一切的文化虛飾性都在轉變成為一種生活之中的不必要的存在不任其存在了,因此一切也就都可以簡化為無了。生活顯然已在被一種新的網民群體的大量存在和日益增多而轉變成為是一種最具娛樂性質的吐槽和現場直播,因此這過程之中也就再沒有了一種神秘與委曲表達的羞愧、敬畏與戰戰兢兢地發生了。

而如何才能夠把人的要素不斷地去進行一種抽離,使之可以成為予以操控的各個部分則成為一種現代性發展的核心。在前現代世界之中,一切都必須相互結合在一起才能夠發揮其各自的作用,而分離則必然意味著是某種的沖突、死亡與事物的終結。在一種彼此的關聯之中,人們各自有了自身的社會定位和文化認同,所謂的理想生活也是在這種的相互關聯的氛圍之中逐漸地醞釀而發生的。反之,在一個現代世界之中,個人的定位跟他人之間并沒有一種實質性的關聯,贏便是贏,輸也便是輸,彼此不會有一種真正的相互聯系,輸贏得失是各自所負責的事情,跟一個群體之間的聯系并非直接。而在一種前現代的社會之中,所謂的贏便是因為有了更多的追隨者的那種集體榮耀感的獲得,比如在舉行了夸富宴之后的那種在社會之中的聲望的獲得與自身追隨者的不斷增加,還有所謂“大人物”(big man)在社群之中的那種聲望的獲得以及隨之而有的競爭性上超過與其他所有人的權威支配。而此時的輸,也便是從一種領導者而轉換成為服從者,在輸贏者之間,實際上并不能夠真正地相互各自分離開來,而且,一種空間的轉換也并不能因此而造成一種彼此間的分離。有朝一日,從鄉村走入城市,其所真正維系的還是村子之中既有的相互性關系,所由此而擴大開來的也可謂是可以真正納入到了村落既有秩序中去的那種關系,從一種陌生到熟悉所強調的便是此種村落之間可以去予以消化掉的,或者說可以不斷被容納進去的化陌生為熟悉的一種關系的存在。

在此,從一種理想生活的塑造和維持的意義上而言,對于鄉村之人而言,城鄉中國的核心所在便是在于鄉而不是在于城,城在一定意義上又不過是人們觀念之中的鄉的一種空間轉移或挪移,特別是對于那些最為普通的鄉村之人最后有機會定居在了城市之中而言,情形便更會是如此。這種理想中重在“鄉”的城鄉中國圖景的存在,其所堅守的則是一種相互間可以融通、互惠與理解的人群關系,即從一種人群交往互動之中去體會到彼此間的相互性依賴的存在。并從實際所給予的通道或道路往來之中去勾連起彼此之間的差異與不同。

這也便要求基于鄉村振興大背景的人類學的研究,真正能夠要從一種宏觀視角上而非在所謂結構化以至碎片化的不斷界限切分上去理解在鄉村那里存在的人、事、物,這顯然就是一種基于時間和事件線索的線索追溯的研究路徑的根本,是一種相互之間的動態互動轉化的發生,并且是真正要以人的行動軌跡為心中去予以考量的[6]。因此在這里,所實際隱含的必然是一種方法論上的轉變,或者說是一種視角上的轉變,由此所真正啟示出來的便是一種理解的人類學,或者從中也可以去窺視到的一種理想中國發生的影子的存在或影射的發生。由此,那種直奔主題的種種研究路徑,必須要去面對人們自身所擁有的那種理想化追求的以及拐彎抹角并非直接去實現目標的一種修飾性策略的那種在人群關系中的迂回之策的發生。

也可以這樣說,在中國文化的思想或理想之中,一種最具傳統意義的城鄉關系必然是蘊含著或者嵌入著一種理想價值在其中的,而在這種理想價值的背后所直接映射出來的那個理想中國,則是作為一個文明體其自身所核心擁有的那些諸多的特質而存在的,并不斷反映出了在城鄉之間種種有機性聯系和相互性依賴關系的種種圖景和可能性的創造之中。由此,也便逐漸構造起了一座理想中國大廈的最為基礎性框架結構和特征類型。

很顯然,人的所謂理想,它必然是要借助于某種文化的觀念而得以一種明確表達的,透過一些象征、符號、文字、書寫以及圖形修飾之類的理想價值的表達而顯露出其背后的一種理想觀念的存在或映射。而一種中國城鄉關系的文化表達,自然也會隱含著這樣一種理想的存在狀態在其中。從城鄉之間的空間分野,到城鄉互依的價值與情感表露,再到一種不斷要去予以擴展開來的親屬關系或制度框架的形塑,根基于一種差序格局的人群關系從鄉村一家一戶一直可以擴展到最為遙遠的城鄉關系所輻射到的那些區域地方之中去。而這樣一種的城鄉之間的互惠交融才可能真正是城鄉關系的理想形態,否則,它只可能是由一種理想城鄉關系的轉型所帶來的一種對于既有理想城鄉關系狀態的一種瓦解甚至可能是一種摧毀。面對于今天世界的發展,我們實在是有必要去追尋既有傳統之中的那種超乎現實存在的理想價值的存在,并以此作為基礎,而對當下中國的各種轉型給出一種涇渭分明的對照性的以及來龍去脈為何的理解。顯然,從城鄉之間既有的那種相互融合到彼此間的相互分離,如此過程的發生、發展,恰又可謂是一種本然存在著的理想城鄉關系的破損,未來如何去修復這種已經發生了改變或破損了的城鄉關系,將自然會成為未來中國鄉村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一個關鍵的環節所在。

很顯然地是,鄉村在中國,特別是對于一個鄉土中國而言,其之所以能夠存在的一種理想價值便是建立在了擁有一片可以耕種以及能夠安全地居住在這片土地之上。在這一點上,土地無疑成為人們生活中真正難于割舍掉的“命根子”,但這又絕不意味著如此便能夠完完全全地使人完全可以去依賴于所擁有的那些土地來去過一種衣食無憂的日子,顯然,它們的存在和擁有是必要的卻一定不是充分的。基于農業的種種生活上的風險,或者無法真正可以靠人力去協調的天災人禍的事件發生,從來都是一個農民生活世界中所可能招致一種破產狀態的核心性的影響要素之一。

在基于一種土地出產上的“天花板效應”的那種所謂耕作農業的有限收入之外來去尋求一種作為農業的輔助性副業收入的種種途徑,便成了那些專心一致地從事于稼穡經營的農民其最為理想的一種生活模式,在此意義上,所有的非農事業的發展,或者從工具到手工藝的在農業社會的發生、發展與發達,都無一例外地是跟這種作為農業收入之補充的副業追求,或因要服務于一種農耕生活而起是密不可分的。這同時也顯然是跟小農自身的生活節奏共起伏的,而過去所謂“男耕女織”的生活結構樣式,則明顯的是此種模式的一個典范,后來還有多種的模式可以用來去調節或者補充這種更多依賴于自然的農業其在一種保障性上的缺失或先天不足。因此在鄉村家庭之中,如果有多個子嗣,長子一般都會特意被安排在家從事務農,管理農事生活,而次子以下則可以通過出外打工,或者經營商業,來實現此種的家庭農業生計收入上的不足以及因為種種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農業大面積減產所造成的經濟或生計上的那些風險存在。由此,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勞動力的搭配以及自我選擇便成了在鄉村之中去實現一種理想家庭乃至作為整體的理想家族生活的標志,實際上在人們全身心地去祈求一種農業生產上的五谷豐登之時,人們還更會去祈求一種家庭內部的以及家族自身的人丁興旺,因為只有后者要素的突顯,農業和非農業的互補性關系才可能通過一種人力間的合理搭配而得以一種真正地實現。

但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在沒有所謂現代通訊、交通、運輸以及物流體系的時代里,城市對鄉村的依賴將會是全部的以及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意義上的。換言之,一年到頭不事稼穡的那些城市之人的絕大部分吃喝用度這樣的最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會依賴于一種鄉村土地的供給,這種關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城鄉之間可以互惠互補的伙伴性關系,這是城市之人最基本生活保障的理想構架。一種所謂“鄉下人”的概念,在傳統的社會之中絕對不是意指所謂后來人所說的“低端”或者文明的“先進”而言的“落后”,與城相對的鄉村的存在成為是城里人日常生活消費的真正的基礎性的支持者和提供者。

而城鄉之間的有機而均衡的相互往來,便會使得鄉下的物產能夠運進城市之中來去供人們予以一種消費,由此所換回來的金錢收入,又可以使得賴于農業收入的鄉下人真正有能力去購買自己生活之所缺。甚至城市的日常廢物,也并非今天意義上的五一用處可言的垃圾,而是可以經過混入或者埋入土地之中去的發酵轉化而帶來的一種土地豐產的肥力的增加。鄉村在此意義上并不會有所謂純粹的那種干凈或整潔的觀念存在,人、物與自然之間會有著一種自我循環意義的社會景觀的發生,并且,這種景觀的循環從一種鄉村環境上而言則是有著一種動態平衡的機制和形貌的。時間維度上的春、夏、秋、冬的年度性轉換便會隨著鄉村的農耕生活在不同時間段里的逐漸開展,使得一個鄉村其空間維度上的所謂村容村貌也會呈現出大不一樣的姿態出來,在一點上,傳統鄉村生活觀念中所謂“村容村貌”的觀念,很顯然地跟今天所要借由一種自外向內所灌輸給他們的那種純粹潔凈的觀念意義是明顯不同的。

七、結語

而與此同時,伴隨著一種現代性的觀念借助于一種自我反思性能力的加強而深入或彌漫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生活的各個角落之中去,這種城鄉之間的依賴與平衡關系必然就會隨著跨過城市周邊的那些高速公路、鐵路以及飛機場的建設和更多投入使用而逐漸地受到侵蝕而被瓦解掉了。一個靠近城市邊緣的鄉村,本來相對于這座城市而言理想上就應該是一種互惠共生、相互依賴的供給關系,現在則成了所有這些路上行走的交通運輸工具都必須要去直接且迅速穿越過的一個抽象空間,鄉村對于那些高架之上的高速公路、鐵道以及天上飛的飛機而言,則轉變成為是一處虛空的可以忽略其存在的抽象存在,這些基于現代建筑理念所要求的整齊劃一、干凈潔凈理念的深入人心而得以一種整體性性的建設,但對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們而言,這些實實在在的建筑物的存在則都屬于是一種抽象意義的,并且毫無直接的生活意義可言,它們只不過是一種存在在那里或者不時穿越過那里的一種抽象社會的存在。因此對一座城市而言,人們似乎一下子并不需要這些既往的能夠連接起城市的鄉村空間所能提供的那些物產、服務和人力了。

而顯然,一種新式發生的“農家樂”或鄉村民宿旅游的新形式,也許可以看成是對于一種現代城鄉分離的所謂理想破損趨向的一種反作用力,它在使得一種現實城鄉之間的分離在向著一種相反的方向上去發力[7]。不過,它跟過去的那種互動的方向也許正相反,不是鄉村之人走進了城市,而是城市之人跨進了鄉村之中去。這顯然已經是超越了城鄉經濟互依關系的存在,而是轉換成了一種對于真實生活的意義感的獲得以及由此而有一種文化感的獲得的一種城市人自我價值的追求。但很顯然地,這無一例外地也都屬于是一種城市之人自我鄉愁的一種表達,這是對于失去對其加以過度依賴的鄉村的一種所謂城市之人的憂慮所在,但如果沒有一種根本性的城鄉互補互依的理想關系的建立,所謂的一種逆城市化的城里人走入鄉村的生活選擇,它必然只可能是帶有一種表演秀性質的,是對于鄉村消失或城鄉間不平衡發展之間的持久憂愁的一時性的疏解,而如此便不可能是帶有一種根本性的生活上的真實改變。而這可能才是真正城鄉之間或者城鄉各自問題發生的根本所在,一切的鄉村振興在今天的時代里,如果不能去注意到這種城鄉關系的理想模式的存在,那么所謂的振興也便是缺失一個方向性的指引了。

參考文獻:

[1] ?Charles Stafford, ed. Living with Separation in China:Anthropological Account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 ledge Curzon,2003.

[2] ?道格拉斯·諾斯,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以平,蔡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 ?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亞新幾內亞群島土著人之事業及冒險活動的報告[M].弓秀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4] ?趙旭東.人類學與文化轉型——對分離技術的逃避與“在一起”哲學的回歸[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32 - 48.

[5] ?趙旭東,楊修業.中國城鄉關系的理想類型——關于一種文化轉型人類學的探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51 - 63.

[6] ?趙旭東.線索民族志:民族志敘事的新范式[J].民族研究,2015(1):47 - 57.

[7] ?趙旭東.鄉土如何觸碰旅游——一種文化轉型視角下鄉村振興人類學的新發展[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0(1):67 - 74.

[責任編輯:吳才茂]

猜你喜歡
融合
一次函數“四融合”
兩個壓縮體融合為一個壓縮體的充分必要條件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今日農業(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寬窄融合便攜箱TPFS500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現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四心融合”架起頤養“幸福橋”
福利中國(2015年4期)2015-01-03 08:03: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性视频久久| 丁香综合在线|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a视频|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无码人中文字幕| AV在线天堂进入| 欧美高清三区| 欧美第一页在线| 性网站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色久综合在线|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21p大胆|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成a人片| 亚洲综合第一区|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91在线中文| 精品久久777|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综合五月天网|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a国产精品|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福利一区在线| 97综合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欧美色视频网站|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成人午夜网址| 日本精品影院|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四虎永久在线|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美女被操91视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911亚洲精品| 97久久精品人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第九页| 日韩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