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建設‘魚菜混養’大棚對于我們村來說是個好事情,原來種地效益不高,現在既能養魚又能種菜,收入能翻好幾倍。”2月14日,記者走進太原市晉源區三家村“魚菜混養”大棚,一個個綠油油的網箱漂浮在魚塘邊上。正在給水稻抽穗的養殖戶李澤龍笑著說:“這種循環型養殖模式主要是能凈化水質,還能增加經濟效益呢。”
“魚菜混養”大棚是依托資源互補共生技術,將傳統漁業循環養殖和大棚蔬菜種植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一棚雙收、一水兩用的綠色農業循環,具有節水、節地、環保等優勢,是一種極具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2021年,太原瀧山水府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和山西省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三家村合作成立山西省首個“魚菜綜合種養試驗示范基地”,實現了該村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開創了當地鄉村振興新局面。
“土壤污染和地力下降、農村勞動力匱乏、耕地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是中國農村普遍現狀。魚菜混養實現了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能大幅度減少農藥使用量、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可以讓傳統蔬菜大棚變成一個生態圈,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有利于荒地恢復耕種,成為高標準農田;有助于恢復傳統農業品牌;有益于生態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同時魚菜混養項目瞄準了山西省漁業市場空缺,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助推農村實現鄉村振興。”山西省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雷普勛對記者說道。
“一畝左右的‘魚菜混養’大棚造價為18萬元,一年可以收獲三茬魚、兩茬菜,僅賣魚一項一年的純利就在7萬~8萬元。”太原瀧山水府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經理程玉姣表示,“經過一年的試驗,‘魚菜混養’大棚可謂收效頗豐,魚和菜的銷量都不錯。我們已經試著養過虹鱒魚、鱸魚、黃河鯉、錦鯉等品種,下一步會嘗試更多高檔魚種,努力將魚的收益最大化。”
一套系統,兩種產出,“魚菜混養”是一種可以節約土地、提高魚菜品質、增加經濟效益的模式,它有別于傳統的水產養殖,不存在水污染,所以不需要經常大范圍地換水。據了解,“魚菜混養”大棚中一茬魚的產量和傳統一畝半池塘一年的產量持平。在雷普勛看來,發展“魚菜混養”大棚環保效益高,很適合山西這種水資源短缺的省份。實踐證明,該大棚養魚一天只需要補充一立方米水,一茬魚大概1500~2500公斤,用水不會超過300立方米,通過循環還可以實現尾水零排放,水的利用率達到了90%以上。而傳統池塘養同樣數量的魚,需要10000~20000立方米水,每年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池塘底泥。
雷普勛介紹說:“目前,魚菜綜合種養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可以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推廣。我們會根據三家村的試點經驗拿出標準來,今年計劃推廣1000個大棚。下一步,也可以嘗試發展餐飲、觀賞和旅游等,促進一二三產業更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