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平
“春者何?歲之始也。”在我國的傳統習俗里,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自古以來,人們重視立春,有迎春之儀。據民俗專家劉孝昌介紹,這一儀式十分隆重。早在先秦時期,立春之日,天子就要率領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來,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禮俗。“在舊時成都,立春的頭一日為了迎春,會將春牛和芒神一起放在縣衙門口展示,表示官府注重農耕。立春當天,官員們率眾出東門,到春場祭祀春牛、芒神。春場一般設在牛王廟前的空壩上。并按選定好的時辰開始祭祀活動,儀式很隆重。”劉孝昌說:“立春前一天,官吏們要齋戒沐浴,身著素衣,坐轎子出東門過府河,步行三四里到牛王廟前空壩春場上去,焚香、逐詞、禱告,祝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祈福祭祀的活動完成后,迎春中的一項重要儀式——打春牛,就開始了。打春牛即鞭春,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打春是春耕開始,目的是打掉人身上的懶惰,望來年勤奮努力耕作,喜獲豐收,這也是千百年來的習俗。”劉孝昌描述到,古時在司儀執事的主持下,知縣率春官下屬及鄉紳人等,先圍繞春牛走一周,再由知縣或春官執春鞭,猛抽春牛,邊打邊高聲唱:“一打春牛頭,國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風順雨順;三打春牛尾,五谷豐登。”
在鞭春之外,還有一項立春時的民俗,那就是貼春牛圖。春牛圖是中國古時一種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降雨量、干支、五行、農作收成等資料的圖鑒。一家之長接到春牛圖后,將其恭恭敬敬地貼在堂屋的上方,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黃道吉日、何日播種、何日收獲等都標示得清清楚楚。圖中更印有一頭健壯的牛,和眉目清秀的放牛娃,而放牛娃就是芒神。“當年的收成好不好,關鍵是要看放牛娃的腳上穿不穿鞋。”劉孝昌說道,若圖中的芒神打一雙赤腳,說明要發大水,農家則一定要做好防澇的準備;若穿一雙草鞋,說明要大旱,農家要做好抗旱蓄水的準備;若一腳穿鞋,一腳打赤腳,說明今年又不澇又不旱,是一個大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