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琦
開機后不能直達想看的電視節(jié)目”“設備多(機頂盒、電視機),不知道互相怎么切換”……說到底,老年人遭遇“看電視難”,還是“卡”在了所謂的“智能關”。
不得不說,老年人在數字時代遇到的新問題遠不止“不會看電視”一項。出示不了“健康碼”,一些老人出行遇阻;不會網上掛號或購票,面臨新的“看病難”“出行難”;不懂APP預約,一些公共場所都進不了……凡此種種,老年人屢屢遭遇“數字鴻溝”,在智能化生活中碰壁,不容小覷。
社會必須意識到,老年人在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知識結構、使用習慣等方面與新技術進步存在“錯位”,很多新技術的發(fā)展只迎合年輕人的需求,忽視了老年人,更不能想當然地要求他們迅速“與時俱進”。幫助老年人克服“智能關”,要有針對性,更要從多方面著手。
有關部門已經出臺相關文件,要求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術中遇到的困難,提高涉老智能產品的適老性。有關導向很明確,那就是讓智能產品“適配”老人,而不是讓老人“適應”智能產品。對設計者和生產者來說,應當進行針對性研發(fā),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智能產品強調智能,應主動向老人靠攏。智能不是“概念”,只有真正人性化才稱得上智能。
有關工作得以推進,已取得一些成效。比如,手機APP推出“老人模式”,不僅放大了字體,而且將最主要的功能放在最顯著的位置,方便老人使用。按照這個思路,智能電視機也可以提供“適老模式”,盡可能簡化流程,便于老人直觀操作。同時,許多老人還希望“擺脫遙控器,通過語音控制電視機”。老人們的這種愿望并不是“奢望”,隨著語音識別技術迭代升級、不斷完善,實現語音交互功能也變得愈發(fā)成熟,一些智能電視機已運用相關技術,這也為進一步方便老年人操作、改善其使用體驗帶來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