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琦
這些年來,歷史中考題目越來越靈活,越來越重視考察學生的歷史思維。命題人常常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歷史事實,進而“運用時序與地域、原因與結果、動機與后果、延續與變遷、聯系與綜合等概念,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為此,學生如果只是掌握歷史常識是遠遠不夠的。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從各種渠道得到歷史信息,逐漸形成分析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而且要增強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并形成唯物史觀。
九年級歷史教學,很大一部分內容是復習。一般情況下,學生對復習課的興趣普遍不高,如果老師把復習內容從頭到尾平鋪直敘講一遍,學生很容易走神。“復習并不等于再教一遍。理想狀態下,復習是對已經建立的記憶通道的再次訪問。只有重訪記憶通道,才能使記憶更加深刻,更加容易被調用。”為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復習,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各種課堂教學活動,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有代表性的而且較完整的歷史材料,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啟發學生思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下文筆者以“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這一節九年級復習課為例,創設不同的情境,整理相關重要史實來幫助學生主動復習、激活思維并提高復習效率。
一、生活情境開啟,點燃學習興趣
作為歷史教師,我們知道創設情境的途徑有不少,如展示歷史圖片再現情境,播放音樂融合情境,角色扮演體驗情境,語言講述描繪情境。日常教學可以根據不同學情和授課內容選擇合適的途徑。無論哪一種情境的創設,最終都要貼近學生的具體學情,注重學生的情感、情緒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興趣、帶動學生情緒、觸及學生內心,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并提高歷史素養。
復習“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這一課的時候,班級里有一位同學生日,結合這一細節,創設了一個“送你一份手繪清朝地圖”的生活情境。課前布置預習任務“繪制清朝疆域圖”,從學生繪制的疆域圖中挑選出較優秀的作品在課堂展示;同學們看到自己或好友的疆域圖會比較興奮,從而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順勢導入復習課:“清朝有遼闊的疆域、眾多的人口、強大的國力,這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清朝如何有效地控制大片領土?”
十四五歲的初中生,認識事物還是以感性認知為主,不過,他們正逐漸從感性認知過渡到到理性思考,唯物史觀對他們而言還有點陌生,經過前兩年的學習,他們多多少少有了“論從史出”的學科能力,對于“史料實證”的學科核心素養,他們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不過,他們頭腦中的歷史知識還是零散的,缺乏整合零散的歷史知識和構建知識架構的能力。課前了解到學生在七年級學這部分新課時不夠認真,對本課復習內容一知半解,在課時緊、復習任務重的情況下,面對繁多的復習要點,他們一時難以把握,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要點,主要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了解清朝是怎樣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的、鄭成功是怎樣收復臺灣的、清朝在臺灣的建制是什么,清朝對西藏進行了怎樣的有效管轄,清朝采取了哪些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清晰把握并理解“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采取的措施”,使復習的內容在頭腦中呈現出系統性,進一步構建歷史空間感和方位感,培養時空觀念。
二、問題情境遞進,主動探究學習
歷史是屬于過去的,學生沒有辦法直接體驗。初中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步入過去的歷史世界時,對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人物和事件會產生隔膜,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在學生與歷史之間架起一座對話的橋梁,盡量拉近學生和所學的歷史內容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進一步加深他們的歷史理解。
帶著問題去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沒有問題,人們的思維活動會比較懶散;有了疑問,學生才會比較積極主動地發現和探究。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即有目的地提出一些疑問,可以刺激學生的認識沖突,進而觸動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再通過教師的鼓勵與小組成員的合作探究,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思考和研究,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以及團隊合作功能。具體而言,在進行“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這一課復習的時候,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及學習狀況,創設層層遞進的歷史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加深對歷史的理解與感悟。
情境一:
1662年,鄭成功在臺灣病逝。鄭家的后人把他的遺體遷葬到福建的故土,康熙皇帝派遣官員一路上護送靈柩,并且寫了一副挽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請各小組同學相互討論:康熙為什么會給反清復明將領鄭成功寫挽聯?
情境二:
平定臺灣之后,有些人主張“遷民、棄地”。明末清初軍事家,即康熙年間率領軍隊收復了臺灣的將領施瑯卻認為: “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小組合作探究:你同不同意施瑯的看法?請說明原因?進一步用史實說明清廷是如何看待施瑯的意見?
情境三:
清朝根據邊疆地區的不同情況設置不一樣的行政機構。在地方行政方面,清廷分別采取伯克制、盟旗制、郡縣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則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區主要采取軍府制實行統治。在西藏地區則是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小組合作探究:清朝邊疆地區行政機構設置的特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前期為鞏固西北邊疆采取的措施。
創設探究情境,設置疑問,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對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史實有所了解,明確清朝在臺灣的建制,同時歸納本小組的見解。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行小結:情境一:“鄭成功從荷蘭人的手里成功收復了臺灣。使得被荷蘭侵略者占領了三十八年的寶島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令人尊敬的民族英雄。此后,鄭成功在臺灣實行一系列新政,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他被臺灣同胞尊稱為‘開臺圣主’。正是因為如此,盡管他是反清復明的將領,但他維護了我國的統一,促進了臺灣的開發,他是愛國的、正義的象征,康熙因此才會給他寫挽聯。”情境二:“康熙贊同施瑯的看法,采納了施瑯的建議,清朝在臺灣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1684年,設置了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情境三:“清朝邊疆地區行政機構設置的特點是:因俗而治,尊重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采取的具體措施:噶爾丹叛亂和大、小和卓的叛亂都被平定了,清政府還設置了伊犁將軍,在新疆駐扎軍隊并設置哨所。”
三、圖畫再現情境,激發家國情懷
“歷史發展具有連續性,存在內在聯系,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解釋‘前因后果’,而且要使學生學會分析‘后果成因’。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產生斷裂感。”歷史復習課,要將前后關聯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將過去與現在所學內容融匯在一起,加深對歷史的整體把握、認知和理解。
情境四:
學生活動:在地圖上標注歷史事件的序號。
(1)公元前60年,西漢時,設置西域都護。
(2)三國時吳國孫權派出衛溫到達夷洲,臺灣與大陸的聯系得到加強。
(3)隋煬帝楊廣三次派人到琉球。
(4)唐蕃和親。
(5)唐朝設安西都護府以及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南北地區。
(6)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7)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和澎湖列島。
(8)元朝時設宣政院,管理藏區軍政事務。
通過組織學生完成“在地圖上標注歷史事件的序號”以及繪制歷史圖畫、思維導圖,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歷史。借助對比、整理和歸納“歷代對臺灣、西藏、新疆的管轄”這方面內容,加深對史實的了解,切實體會臺灣、西藏、新疆是我國的寶貴領土,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復習課的內容是學生學過的內容,學生的上課興趣不像上新課時那樣濃厚,尤其到復習課的最后階段,學生比較疲倦了,很容易分神,因此更加需要巧妙安排。初中學生是讀圖長大的,他們喜愛圖畫,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借助圖畫再現歷史情境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讀圖、繪圖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細節,體驗歷史情感。在復習課即將結束之際,通過在疆域圖上補充內容和繪制本節課的思維導圖來歸納復習內容可以建立整體印象,這期間還可以插播輕音樂,用音樂渲染情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園地里提高復習效率,更好理解教師的課堂結語:清朝前期,統治者勵精圖治,經濟迅速發展,為鞏固疆域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清朝加強了對西藏、新疆、臺灣及附屬島嶼等有效的管轄。
“‘情’指事情,包括人物和情節;‘境’指環境,包括時間和空間,‘歷史情境’即指歷史事物發生或進行的具體、客觀的社會環境。”多維度創設情境,學生能更多參與教學活動。實踐證明,多樣化而且具有激發思維作用的情境設置復習方法,是富有成效的。當然,我們在創設情境進行歷史課堂復習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譬如以下三點:首先是情境的設置必須是真實的。在歷史素材的選取方面要應盡可能使用有說服力的可信度高的資料;其次是情境設置要貼近學生的具體實際,能夠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學習印象;再則是情境的設置要盡量多樣化,不管是借助疑問、語言、圖畫、音樂還是表演來創設情境,關鍵是掌握歷史學科的必備知識,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最終提升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克里斯蒂·沃德,沃德,王斌.“友善用腦”加速學習新方法:成功教育完全手冊[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劉建兵.基于歷史解釋素養的歷史結論深度教學策略——以新文化運動對傳統儒學的態度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0(5):3.
[4]馮波.將“情境”進行到底——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視域下的2020年全國卷Ⅰ試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