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摘要: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數據安全是各行各業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勢必要解決人們生產與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如,自然災害現場救援、外力破壞武裝救援、網絡攻擊、勒索病毒等等。當前,信息化建設工作正步步推進,數據爆炸式的增長使得數據資源的安全性問題日益突出,而數據帶來的威脅性與危險性與日俱增,借勢保障業務應用系統的數據安全與應急管理工作十分關鍵。如何從容應對災難、如何保證日常管理工作等,都是企業應當考慮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任意時間點;應急接管;技術分析
利用快速應急接管技術能夠實現對重要系統任意時間點的應急接管,當服務器發生宕機時,可以通過應急接管系統接管當前的生產業務,確保重要系統能夠不間斷運行,從而保障業務的連續性,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鑒于此,本文將針對任意時間點應急接管技術展開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應急接管技術原理
(一)應急接管
應急接管的第一步是獲取數據源,平臺將通過應用服務器操作系統下的CDP驅動代理實時監控,及時捕獲磁盤分區中的數據和信息,并將其拷貝在其他服務端儲存介質中。雖然這一流程看似簡單,卷級CDP實時備份技術的精度可以至分、秒,其中,RTO能夠精確到分鐘級,而RPO能夠精確到秒。與此同時,它們支持任意時間來回往復的接管和恢復,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具有其積極意義。
應急接管的第二部是故障實時監控,在服務器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容災服務端能夠通過網絡連接服務器硬件、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等設施,并通過彈窗、短信、郵件等方式告知用戶關于業務的實際情況,從而輔助業務人員實時監控故障設施。
應急接管的第三步是應用應急接管技術,通過平臺內置的虛擬操作環境完成指揮,既不需要預安裝,也不需要生產機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而當虛擬環境下發生硬件損壞、系統宕機、服務停止等嚴重故障時,系統將自動開啟應急接管,將信息數據備份到對應磁盤分區中,同時將其轉化為虛擬機磁盤格式,系統也將自動或手動的接管虛擬機,借由虛擬機操作完成業務或工作服務。
(二)數據回遷
數據回遷的第一步是原始數據回遷,原始數據回遷發生在服務器故障修復后,借由PE數據系統恢復界面中的功能選項輔助完成,恢復至服務器端中斷點時間的生產數據與生產服務。這一過程不需要中斷應急接管的服務系統,同時能夠將故障信息寫入恰當時間時的程序運行過程中,最后顯示回遷成功。業務員只需要開啟生產服務器,而后關閉應急接管虛擬機就可以正常運行原有操作了。
數據回遷的第二步是新增數據回遷,新增數據回遷發生在回遷數據的外部,可將接管后產生的數據與信息寫入程序中,借由PE數據系統自動寫入生產服務器。這一過程極大地節省了數據恢復的時間,也使得寬帶的使用程度大幅度降低,從而能夠在特殊場景下發揮重要作用。當新增數據重新寫入服務器后,業務員需要停止接管機對外服務工作,保證新增數據是正確且有效的;一旦數據改寫成功,業務員還需要及時開啟生產服務器和關閉接管機,保證此時處于工作狀態的是生產服務器。
二、任意時間點應急接管
任意時間點應急接管技術的關鍵在于“任意”,先進的檢測技術將實時監控服務器的各個運行程序及其運行狀態,當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時快速啟動應急接管。而生產宕機時還可以選擇手動開啟任意時間點的應急接管,有效保證生產服務器的故障情況下,相關業務能夠正常運行,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
前文說到,應急接管不需要預先安裝程序,更不需要完全相符的操作系統與應用程序,任意時間點的應急接管也是如此,也就是說能夠達到快速、及時、準確的接管,為相關生產力提供巨大保障。此外,任意時間點應急接管服務器在非作業期間可以選擇不開機,從根本上降低能耗和避免能源浪費;與此同時,任意時間點應急接管可采用即時掛載機制,將TB級數據在分鐘級掛載顯示,在相應數據需求條件下完成數據恢復。
卷級CDP技術可以實現高效追蹤和重組算法,數據回遷技術可以為數據信息的安全提供保證,實時監控故障、應用數據狀態、系統運行狀態、服務器狀態等,也可以實現任意時間點的應急接管,保證應急接管技術與數據回遷技術能夠發揮最大性能。當任意一臺生產服務器發生故障時,不論是硬件、軟件、人為誤觸、病毒攻擊等意外事故,任意時間點應急接管都能夠實時監控狀態、實時捕獲數據,最終借助虛擬機完成代替工作任務,并在生產服務器恢復故障時回遷數據與信息,從而保障業務的連續性與科學性,降低企業生產運營的風險和損失。
三、結語
總而言之,任意時間點應急接管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其在企業生產與服務工作中更是能夠提供巨大保障,做到快速、及時、準確的靈敏反應,接管生產服務器的業務內容。在生產服務器故障恢復后,該技術可將原始數據與新增數據寫入對應程序內,更是保障了業務的持續性與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宋姣姣,吳瓊.神東煤炭集團生產信息系統應急管理平臺設計[J].陜西煤炭,2020,39(S2):97-101.
[2]冉麗.淺談重要應用系統的應急接管關鍵技術[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