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生
摘要:聯(lián)想法在高三語文考試中,特別是在古詩文閱讀題中有著非常高的使用頻率,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如果能訓練學生調動知識積累,恰當運用聯(lián)想法,就能準確找到解題的要點。因此,教導學生熟練運用聯(lián)想法解答語文試題,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意義非常重大。本文闡釋聯(lián)想法的內涵,舉例說明聯(lián)想法在考試中的應用,并探究其意義及應用基礎、應用的方法。
關鍵詞:聯(lián)想法;內涵;高三語文考試;應用;意義
在高三語文考試中,不少學生在該得分的題目上失分,導致成績不夠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二是不善于知識遷移,未能運用聯(lián)想法找到解題的要點。其實,如果能訓練學生調動知識積累,恰當運用聯(lián)想法,就能準確找到解題的要點。因此,教導學生熟練運用聯(lián)想法解答語文試題,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意義非常重大。
一、聯(lián)想法的內涵
聯(lián)想在心理學上就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心理過程,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思維活動。通過聯(lián)想,人們能借助某一已有事物過渡到另一相關事物,或用已知的知識來推斷并理解未知的問題。聯(lián)想法,就是一種能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內容來推斷、理解未知的內容的方法。在語文考試中,學生若能架起聯(lián)想的橋梁,可以活躍思維、拓寬思路,能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增進對重點考查的詞義、句義的理解,從而準確答題。
二、聯(lián)想法在語文考試中的應用舉例
在學生參加語文考試時,聯(lián)想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答題遇到疑難時,若能恰當運用聯(lián)想法,則很多疑難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聯(lián)想得當,做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確的。特別是學生在解答古詩文題目時,聯(lián)想法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下面先舉例說明。
比如高三某次模擬考試文言文文本選自《新唐書·杜甫傳》,其中有一道翻譯題,原句是“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學生做題時,對“寓鄜”“孺”等詞翻譯不準確。其實,如果運用聯(lián)想法,這兩組詞都不難理解。首先,由“寓鄜”可以聯(lián)想到杜甫的詩歌《月夜》: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是杜甫被禁于長安時望月思念妻子兒女之作。當時杜甫在長安,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由此可知,“甫家寓鄜”意謂“杜甫的家眷寓居在鄜州”。而“孺”的意思由“孺子牛”可以聯(lián)想推知“孺”是“小子”“小兒子”的意思。
還有一題翻譯句子“游岳陽,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句中“旬”本是常見詞,但學生的翻譯仍不準確。由此聯(lián)想到《逍遙游》中“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一句,“旬有五日”是“十五天”的意思,“旬”是“十天”的意思。并由一個月分“上中下三旬”,可知“旬”是“十天”的意思。
再有一道簡答題是問“杜甫的死因有哪些?請分條概括。”杜甫的死因有直接死因和間接死因。直接死因,原文展示非常明顯,是“涉旬不得食……(縣)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杜甫因被困十多天沒有進食,而縣令又送給他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大醉而死。這是杜甫的直接死因。關于間接死因,原文展示不明顯,但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杜甫的《登高》一詩,其中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從這幾句詩句可以概括為“時勢艱難、國家動蕩導致杜甫常年漂泊,體弱多病”。學生如果能聯(lián)想到這些,并概括得當,就可以再得1-2分。
由此可見,恰當并熟練運用聯(lián)想法,對語文考試答題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若能恰當并熟練運用,對疑難問題往往能起到茅塞頓開的效果。
三、聯(lián)想法在提高學生語文成績方面意義重大
很多高三學生認為,學與不學,語文成績的提升空間都不是很大。所以,很多學生都是在應付式的學習語文,認為只要上課聽講一下,做些練習,校對一下答案,就可以了。他們根本不去總結語文成績差的原因,以及尋找提高語文成績的方法。這就需要教育教學者為他們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聯(lián)想法是在鍛煉知識遷移能力
知識遷移是運用已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語文考試中,很多詞義、句義的理解必須要運用到已學的知識。聯(lián)想法,其實是在鍛煉知識遷移的能力。這個知識遷移,其實是聯(lián)想法在起作用。
(二)聯(lián)想法是每個學生都可以掌握的方法
提高語文成績的方法多種多樣,聯(lián)想法應該當中非常有效的一種,可操作性強,行之有效。各個成績層次的學生對聯(lián)想法都可以掌握。差別在于,知識儲備量大、記憶力和理解力好的學生更能運用得得心應手。
(三)聯(lián)想訓練法,對于培養(yǎng)語文尖子生意義重大
語文尖子生的知識積累一般比較豐富,課外閱讀量較大,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強,但在高三階段,他們的成績進步不大,往往也是在110—120分這個區(qū)間上下浮動,很難有所突破。他們不知道自己學習語文的困境在哪里,也找不到提高語文成績的好方法。據筆者工作觀察,在模擬考試中,特別是在古詩文板塊,一些本該得分的題卻往往失分,對重點考查的實詞詞義、重點句的句義理解不當,導致文言文翻譯題、文意理解題得分不高。據調查,學生會因此失分3—5分。所以,對語文尖子生加強聯(lián)想解題法的訓練,能保證不丟失這重要的3—5分,則語文成績在110—120分這個區(qū)間的學生有望有更大的突破。所以加強聯(lián)想法訓練,對于培養(yǎng)語文尖子生意義重大。
四、運用聯(lián)想法的前提是具備豐富的語文基礎知識積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運用聯(lián)想法的前提是具備豐富的語文基礎知識積累。每個讀到高三的學生,都有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儲備,但每個學生的儲備量是不一樣的。高三語文學科的知識儲備包括成語,古詩詞,文言文背誦篇目,文言文實詞及常用虛詞的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現代文各種文體知識,作文謀篇布局的知識等等。僅有知識還是不夠,要運用聯(lián)想法,把各類知識進行溝通、互聯(lián),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熟能生巧。
五、聯(lián)想法可通過實際訓練而掌握
聯(lián)想法對提高語文成績作用很大,是為語文“學困生”(不管高分還是低分)開辟的一條很好的提分途徑。只要通過實際有效的訓練,人人都可以掌握。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在日常上課中,可以開展以下訓練:
(一)類似聯(lián)想
類似聯(lián)想是因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性質類似而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聯(lián)想。比如由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兩句表現關心民間疾苦、憂國憂民情懷的詩句聯(lián)想開去,想到杜甫是憂國憂民詩人的代表,他的表現關心民間疾苦、憂國憂民情懷的詩句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等,再聯(lián)想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fā)的情懷也是基本一致。而于謙《詠煤炭》中最后兩句“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不但體現作者憂國憂民情懷,更體現他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
用類似聯(lián)想法答題在2021年新高考1卷默寫題體現明顯。
原題: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合稱“三秦”。從此“三秦”作為一個地理名詞,頻繁在古詩詞中出現,如“______ ,______”。
考生首先想到的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開篇兩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因為這是出自背誦篇目的,勤背書的考生應該都會。含“三秦”一詞的古詩詞雖說還有很多,但卻是在非背誦篇目,考生就不一定會了。比如:陸游《觀長安城圖》“三秦父老應惆悵,不見王師出散關”,杜甫《冬至》“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此題對一般考生來說,答案可能是唯一的。只有對有課外閱讀積累并善于聯(lián)想的考生來說,才有多種答案。
(二)相關聯(lián)想
相關聯(lián)想,其實是課內知識遷移,即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理解未曾見過的文句內容。語文試題中,最常見的就是在文言文句子翻譯中包含對重點實詞詞義的考查。此時必須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由題中的重點實詞聯(lián)想到已學過的課內相關實詞,找到對應的詞義義項,用這個義項來理解并翻譯題中句子。如果翻譯通順合理,則這個關聯(lián)的義項是恰當的。
比如2021年新高考1卷文言文第1道翻譯題“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句中“患”字的含義,可以聯(lián)想到《季氏將伐顓臾》中有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句中“患”為“擔心”的意思。把“擔心”這個義項代入句中,理解正確,則可以確定要把“患”譯為“擔心”。再如2021年新高考1卷文言文簡答題中有“君者表也,臣者景也”一句,問其含意,其實也是翻譯句子。由句中“景”可以聯(lián)想到賈誼《過秦論》中“贏糧而景從”一句,句中“景”為通假字,通“影”,有“影子”的意思。由此斷定句中“景”同為通假,為“影子”的意思。
可見,聯(lián)想得當,就能正確理解并寫出句中考查實詞的含義,就可以穩(wěn)拿詞義分2分。
六、結語
聯(lián)想法簡單易操作,行之有效,在高中語文考試中,特別是在古詩文閱讀題中有著非常高的使用頻率,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對各個成績層次的學生,只要訓練得當,就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再提分5—10。筆者真誠希望高中語文教學工作者能多多運用聯(lián)想訓練法來訓練學生,為學生提高語文成績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士成,呂從坤.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1995(09):23.
[2]王喜春.淺談語文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J].青年文學家,2009(11):11.
[3]呂從坤,陳宣軍.淺談聯(lián)想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江蘇教育,1989(23):11.
[4] 崔艷雙,聯(lián)想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大有作為[J].教育教學論壇,2010(11):34.